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謝謝你!又幫我累積了一勝
2015/08/14 22:13:11瀏覽2145|回應0|推薦0

今天和一個談了一個學期、將近20次的學生進行最後一次的諮商會談。

學生給了我一些正向的回饋。通常輔導老師在諮商結案前,斗膽請個案給我們回饋,是需要相當大勇氣的;要是個案的回饋不是自己想聽的,可以想像那有多窘啊!好在這孩子告訴我的都挺正向的,聽來心情真好。

我告訴他,他的回饋對我我非常重要,讓我知道我做了些什麼對學生有幫助。更重要的是,這次的成功經驗讓我更有信心,也充滿成就感。

「老師,我覺得你本來就很棒呀!怎麼還會需要更多信心呢?」學生問。

「當然需要囉!其實我常常覺得自己幫不上學生的忙耶!」我說。

學生訝異地看著我:「怎麼會?我以為學生來你這裡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幫助耶!」

 

同行的都知道,輔導教師的工作往往挫敗感比成就感來得多。面對一個又一個來談的個案,幫不上忙的總是比幫得上忙的多太多,與無力感共處已是輔導教師的家常便飯。難得來個成功案例,或莫名其妙地被個案感謝一番,都會讓我們開心上好幾天,作夢也會笑。有的個案讓我們的心情像洗三溫暖,狀況時好時壞,每當感到有進展時又會讓我們掉入挫折的深淵中。就算是最後有好轉的個案,我們也常搞不清楚是出現神蹟,還是諮商輔導幫上了忙?

「當然會!」我說。「輔導學生就像是棒球比賽的投手,再強的投手都有敗投的時候。而且有時候根本一勝難求!而大部分的輔導老師都不敢說自己是強投,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學生,就像面對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或一位又一位的打者,勝率不到三成算正常,能有三成要偷笑,高於五成就是大師級的了!」

「不會吧!有這麼誇張?」學生訝異地看著我。

「一點都不誇張!」我接著說:「因為大多數的學生來談,是被迫來的。他們不認為自己有困擾,但周遭的大人們卻認為他們需要接受幫忙。這種學生來談,當然心裡很『肚爛』。面對這種被逼來又滿肚子怨念學生,輔導老師能不被打爆可真是萬幸了!」

「就算是像你一樣自己前來求助,輔導老師在場上也不一定可以拿勝投喔!成功的諮商需要當事人本身有十足的意願、強烈的動機,願意為自己做出改變的承諾與行動,但大多數的人並不一定如此,或者時機未到。談個一次、兩次看不到期待中的效果,就不想再來了;畢竟每週來談一節課,可是很花時間的,學生當然會考量機會成本。輔導老師沒有能力把學生留下來繼續談,就失去了成功協助他的機會,這就又累積一敗囉!」

「真的耶!不知不覺,我已經每週來這裡一個學期了耶!」

「是呀!但你很清楚,一開始幾次,並沒有什麼顯著的效果。而你為什麼願意給自己機會繼續來談呢?」

「因為一開始你就說要有耐心,不會馬上就有看到效果的呀!」這孩子露出慧黠的笑容。「一開始,我也很急,總覺得每次談話的時間都不夠,但自己的困擾又一直沒能解決,不知道來接受輔導是否真的對我有用?」

「這是真的。不只是你,當我感受到你的焦急與無力,我也會陷入挫敗中。我可是每天都絞盡腦汁在思考如何幫助你們這些學生。而只要你們願意繼續來,表示我有再度上場的機會,那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性了。」

 

踏入輔導與諮商這行幾年了,即使在初學者眼中自己似乎已是有好幾把刷子的輔導人員了,但到現在我仍然每天都會自我懷疑。我常懷疑我無法真正了解眼前個案的內心世界,我常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對個案有所幫助,我也常懷疑輔導或諮商本身是否真的是個有效的助人方式。

但另一方面,我又得常轉個彎回過頭來告訴自己:我曾經持續受過好幾年的專業訓練,我已經累積了好多個案工作的經驗,我也曾經好幾次成功幫助過個案突破人生困境。我要繼續給自己機會,讓自己有勇氣與信心繼續踏上投手丘,努力為自己與個案搶下勝投。

當個輔導老師,腦袋好像得總是在挫敗與積極兩種思考模式間來回切換(沒有罹患個什麼分裂的精神疾病可真是謝天謝地!)。當然,我們可以不斷給予自己正向的催眠,告訴自己「很棒」、「辦得到」、「不管結果如何總是對個案有幫助」、「傾聽本身就有效果」等等之類的鬼話。但永遠比不上個案在我們面前,透過一次又一次地會談,活生生地發生改變,並且從他們口中說出我們到底幫助到他們什麼來得真實。

在投手丘上是殘酷的,戰績決定一個投手的身價;在諮商室中也是殘酷的,個案的改變與否,以及個案給你的真實回饋,大大決定了一個輔導老師是否有繼續撐下去的信心與熱忱!

「所以,我得謝謝你!」我對著我那即將結束會談學生說。而他不解地看著我。

「因為是你願意鼓起勇氣,踏進輔導室求助,並且願意給自己機會,持續且堅持來談,並在生活中為自己做出改變的嘗試,才會有今天的局面,而我也獲得了一次諮商專業生涯上的成功經驗。你讓我更有信心去幫助下一個學生。因為,在我的諮商專業出賽紀錄中,我的勝率又提升一些了!」

孩子,謝謝你,你又幫我累積了一勝!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2789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