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樣說話,孩子會覺得很奇怪吧!」有品質的陪伴,需要刻意練習
2019/08/19 17:03:26瀏覽5704|回應0|推薦12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father-son-dad-family-father-son-393709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比起上個世代,這個世代的父母有著更多的焦慮與挑戰;因為,長輩過去的那一套行不通,但新的方法還有待學習。難怪有許多家長大嘆:「昨是今非」或「現代父母難為」。

我深知,現在的師長極需要在教養觀念上更新,同時,也要有著可以立即派上用場,促成有效溝通與關係連結的技巧。於是,我常會在演講、工作坊、成長團體或讀書會等課程中,實際示範如何展現這些能拉近親子關係的步驟,像是同理心、正向聚焦、探問與引導等,以及各種自我照顧的方法,也會給學員演練的機會。

有趣的是,我觀察某些學員回去願意嘗試看看,也收到不錯的效果;但卻有部分學員——還蠻大一部分,會把學習留在課堂中,回到現實生活裡,什麼都沒有改變,與孩子及家人依然處在惡劣或冷漠疏離的關係中。

後者不是不用功,他們很勤奮,也很想改變現況;通常不是第一次來參與類似的課程,也可能在很多大師的門下學習過。過去,我總是不解,既然期待有所不同,就得付諸行動去嘗試,為什麼會「依然故我」呢?

--

有一回,我在課堂上示範了一個正向行為支持的回應技巧,也就是找到孩子「做得到」或「有做到」的時刻,立即予以肯定與讚許。這個回應方式的好處是,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做對的事情」,而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會受到大人的肯定」,進而願意表現出更多合宜的行為;背後的假設是「每個人的努力都想被看見」。

當我示範了幾個回應語句後,總會看見在場的家長皺起眉頭,聚精會神地揣摩、思索與抄寫筆記。這時,有個家長舉手,打破沈默。他說:

「陳老師,如果我這樣說話,孩子一定會覺得我很奇怪吧!」

他的發問引起了其他家長的共鳴,紛紛附和道:

「對呀!孩子一定會覺得我吃錯藥了!」

「用這種方式說話,真的有點奇怪耶!」

當下,我恍然大悟,為什麼求知若渴的家長,在學習了心理學上實證有效的溝通方式後,回去卻不願意在生活中落實出來?沒試過,又怎麼會知道是否有效?

或許,不是難度太高,也不是我沒有講明白,而是「不熟悉」。因為不熟悉,所以不習慣這麼做;特別是,這些溝通方式與平常習慣的說話方式大相徑庭,當然也會質疑這麼做,是否真的有效果。

--

確實,這些新的溝通技巧,往往是「反直覺」的,也就是,沒事你不會這樣說話。從小到大,你從沒聽過身旁的家人這麼對話過,也從沒人教過你要這麼說。於是,在實際生活裡,慣性總是駕馭著我們的行為,採用最熟悉的溝通方式與家人或孩子互動——常常沒能帶來效果,甚至有著破壞關係的副作用。

然而,舊有的溝通方式是如此地習慣與熟悉,於是,在任何情境中,我們都會不假思索地用出來。特別是,當關係緊張或衝突一觸即發的當下,那些常講的話更是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不自覺地傷害對方或彼此的關係,而使得關係品質每況愈下,終至不可收拾。

另一方面,當我們採取新的溝通方式,他人的回應也會引發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

例如,當你第一次用同理心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時,你對著考試成績不佳的孩子說:「我想,這次沒能考好,你一定感到很挫敗吧!」,孩子可能瞪大眼睛看著你,一時說不出話來。也可能,噗叱地笑了出來:「爸!你到底在說什麼呀?」

於是你想著:「是我說錯話了嗎?」,心裡也可能出現質疑的聲音:「新的回應方式,真的有效嗎?」接著,你可能就此打了退堂鼓,放棄使用那些不熟悉的溝通技巧。

然而,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常常也是因為「不習慣」或「不熟悉」造成的——他從來沒預期你會這麼對他說,當然會覺得很奇怪。

--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沒有人教過我要這麼說話,當我有幸進入助人領域鑽研後,才學習到這些心理學上實證有效的溝通技巧,而慢慢改變了說話的習慣,這往往需要長時間經年累月的練習,一不小心還會打回原形。一開始因為不習慣,而總是有些「卡卡的」,也讓身旁的人感覺到「怪怪的」,經過反覆練習後,就沒這個問題了。

於是,我對提出這些疑問的家長說:「越是這樣,越是要刻意地多做出來、多說出來!」

「當你用新的方式進行溝通時,本來就會引發對方有別於以往的反應,不論是愣住了,還是說你很奇怪,都是正常的。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透過新的溝通方式去引發對方新的反應,進而打破慣常的溝通循環。所以,你要給自己時間去練習,逐漸習慣這樣的說話方式,也要給孩子時間去體會,新的溝通方式帶來的感覺是否有別於以往。」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是漸進的,總會有一段混亂期,正因為舊的習慣被破壞,新的習慣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感覺「很奇怪」或「不適應」都是正常的。只要一段時間的反覆練習,便會開始逐漸熟悉,而良性的互動循環就此啟動。

--

所以,在學習有品質的陪伴的過程中,刻意練習直到自然而然是必要的。

你需要有意識地找機會,去把你學到的新的互動技巧,刻意地用出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不斷地練習就對了。

當然,我也鼓勵你與孩子核對,當你說出新的話語,與過去慣常的回應方式相比,哪一個聽起來比較友善、感到比較多力量、覺得比較被理解、感覺比較能接受?接著,再做適當地微調。

在反覆多次後,讓新的習慣成為身體本能的一部分,自然在任何情境中都能脫口而出,仰賴的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當你每次都願意多做一點點不同的事情,你已經走在改善關係品質的道路上了!

(本文撰寫於2019年8月19日,本文收錄於《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一書中)

--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

8/21(三)新書預購開跑、9/1(日)正式上市

圓神書活網:http://bit.ly/04400258

博客來:http://bit.ly/04400258-B

誠品:http://bit.ly/04400258-ES

金石堂:http://bit.ly/04400258-K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12861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