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對孩子生氣是好事嗎?隱藏怒氣,不會讓你對孩子的愛變得更多
2019/05/13 14:44:04瀏覽8730|回應0|推薦10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教養,常常沒有標準答案。

孩子哭鬧不睡覺,要不要去抱孩子、哄孩子?孩子功課做不出來,要不要直接指導孩子?孩子作業忘了帶,要不要幫孩子送去學校?這些日常生活中不斷碰到的小事,每一件,都沒有唯一標準的答案,但每一件,卻都考驗著家長的判斷。

許多來找我討論的家長,都是來核對自己對孩子做的,是否是「對」的。然而,我始終覺得,比找到唯一正確的教養策略更重要的事,是家長本身的自我覺察;有足夠的覺察,就有能力做出相對正確或合宜的教養決定。

--

有一回,有個母親來找我,一開始談的是孩子的事情。

她說家裡有個快升上國中的男孩,是家中老大,最近一年來,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遇到一點挫折,或者一著急,就大哭。也常為一些小事和父母或弟妹起口角,但有時候又很撒嬌,像個還沒有長大的幼童一樣。她很擔心,我則是很好奇,當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她會怎麼做?

「我會盡量給孩子愛和溫暖!也就是,我總會去安慰孩子、同理孩子,抱抱孩子,給他加油打氣。」

我點點頭,表示同意。只是,她卻眉頭一皺說:

「可是,我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的先生與公婆常常看不下去,說我太溺愛孩子了,不能這麼放縱孩子耍任性。」

我再度點點頭,也是有道理。但見她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猶豫了一會兒終於開口了:

「唉!不瞞你說,其實,我小時候曾經受過家暴,我知道箇中辛酸,到現在都還有陰影。所以,當我成為母親後,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複製上一代的教養方式,我會竭盡所能地給孩子更多的愛。我不可以讓我的孩子再像我一樣,受到同樣的傷害了!」

我笑著說:「我明白了。我看到妳相當有自覺,所以,我相信,妳的孩子一定會在滿滿的愛中長大。但是溫暖關愛,不代表凡事都要順著孩子,堅守原則與規範,也是需要的喔!」

「這就是我擔心的地方。我也知道不能當過度討好孩子的媽媽,但是,每當我要嚴肅一點,說說孩子的不是時,我就會一直提醒我自己,要忍住,要忍住,因為,我好害怕自己會失控,然後對孩子做出家暴的行為。」

「老師,你不是說,家暴很容易複製,『壞掉的大人』會造成『受傷的孩子』,我是壞掉的大人,我就很怕我孩子因此受傷呀!」

「所以,我真的很怕有一天,我會失控,出手打孩子!」

--

眼前這位母親,用顫抖聲音,啜泣著說。她最不想從孩子身上看見,當時那個幼小、脆弱又恐懼不已的自己。

好在,她在成了母親後,具有高度自我覺察的能力,已經聽過好幾回我的演講,也看過我寫的書。當一個人擁有自覺,就是改變的開始,會做出不同的教養選擇——或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卻能避免傷害的發生。

她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過去原生家庭父母的樣子。我相信,家庭暴力的悲劇,不會複製到她新組的家庭中。只是,她也許沒有發現,對孩子盡可能溫柔以待,甚至對任何人都是和顏悅色,會不會是她過去在面對大人狂暴的情緒時,成功保護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在心裡頭揣測著,但我沒說出來。

「其實,我一點也不擔心!」我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反而是,這樣好辛苦呀!」

「什麼意思?」

「當妳不允許自己情緒失控,同時,也逐漸不允許自己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露真實的情緒,包括憤怒、無力、沮喪、恐懼或焦慮等。也就是說,妳會一直笑著對待孩子,即使心情不好,或被孩子冒犯了,都是如此,為的就是避免失控。可是,妳感覺是自在的嗎?」

--

當一個父母需要透過隱藏自己的情緒感受以避免情緒失控,會有幾個後遺症。首先,孩子可能無法透過父母真實的情緒感受,判讀人我之間的分寸,而學習到合宜的行為規範。

再來,父母沒有對孩子表達生氣,難道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情緒波動嗎?當隱忍著怒意,強顏歡笑,假裝沒事,反而會讓孩子感覺到錯亂,究竟父母怎麼了?哪個訊息才是正確的?

最後,也是最麻煩的,當我們傾全力給予孩子溫暖關愛,卻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痛苦情緒缺乏出口,長久下來會讓自己陷入委屈之中,到頭來,很可能會透過控制孩子的人生來要求孩子回報自己的苦心——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

「那麼,我該怎麼做?」

「允許自己當個溫暖的媽媽,同時,也可以真實地表露自己的情緒。」停頓了一下,我接著說:「當孩子令妳感到生氣,妳就告訴孩子妳正在生氣;當孩子讓妳感到挫敗,妳就告訴孩子妳是挫折沮喪的。」

「那麼,我不會因此情緒失控,然後打孩子嗎?」她還是很擔心。我告訴她:「只要妳相信自己不會,就不會發生。」

「而且,有氣可以好好生,你可以對孩子顯露你的生氣,但選擇用有別於動粗的方式表達生氣。」

--

我想讓她知道,凡正常的人,都是有情緒波動的,但可以選擇比較健康無害的方式,來因應情緒。例如,當生氣時,告訴孩子自己生氣了,同時,暫時離開現場去喝杯水,轉移注意,或透過呼吸調息,讓自己回到穩定,再回來與孩子討論,為什麼生氣,希望孩子可以怎麼做——這麼做的同時,孩子也在學習如何合宜地表達與因應自己的情緒。

生氣,不代表就一定會失控,當然也不代表不愛孩子。不生氣,或隱藏怒氣,也不會就此傳遞出更多的愛給孩子。最後,我告訴眼前這位母親,當前重要的是:

「與其一直擔心自己會不會失控,對孩子動粗,不如多去關照自己的情緒,當不舒服的情緒來時,能感覺得到它,同時告訴自己:『即使孩子令我感到很頭痛,我仍然有能力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愛。』

她的孩子很幸福呀!有著一個能夠充分自我覺察,並懂得避免複製傷害的母親。而若這位母親願意多照顧自己一點點,她能給出的愛,將會更充分也更有品質。

(本文撰寫於2019年5月13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12666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