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玄奘翻譯佛經的艱辛
2010/08/14 10:08:48瀏覽3232|回應0|推薦8

        玄奘(公元六零二~六六四年),唐代高僧,是洛州緱(ㄍㄡ)氏(今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人,本名陳禕,出家後法號玄奘,遠赴天竺(今印度)取經,不怕艱險,遠赴異邦十七年,取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對中國的佛教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加上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宣染,玄奘一直到今日都是耳熟能祥的人物。

        今日我們能夠閱讀到正確無誤的佛經,完全是玄奘法師艱辛的努力所換來,玄奘十一歲開始讀誦中國傳統儒家經書,十三歲出家,更是努力學習,遊歷了長安、河南、河北等地,每到一地就登門請教有學問的高僧。二十五歲時有感傳來的佛經內容有待考證,且佛經太少等問題,毅然決然西行取經,經過各個國家,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歷經了缺水迷路等困境,由於意志堅定,立誓:「寧可西行而死,不能東歸而生」經歷了近一年的跋涉,終於到達天竺國,是為第一位周遊古印度的中國旅行家。

        當然到印度後還有重要的工作,就是學習梵文,印度的邏輯觀念、用功的程度無人能及,學習了十五年後,滿載著佛經回到長安,此時玄奘已經是四十四歲了。雖然佛經早在東漢明帝時,早已傳入中國,並翻譯成漢文,但有不少是詞不達意,錯誤百出,因此回國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譯佛經。

        翻譯佛經是大事,玄奘法師特別請示當時的唐太宗皇帝的批准,徵集了精通文字學的名僧玄應,精通梵文的名僧玄膜等二十三人參加翻譯的工作。為了要佛經的原意真正的翻譯出來,翻譯的手續相當的慎重。他們用了九道的手續來翻譯。

一、「主譯」。也就是玄奘本人自己宣讀佛經的梵文原本。

二、「證義」。由坐在玄奘左邊的高僧一同評論經文的意義。

三、「證文」。由坐在玄奘右邊高僧證明文字音韻。

四、「書字」。負責書字的高僧審聽梵文後,寫成音譯的漢文,如「波羅密多」等。

五、「筆受」。負責筆受的高僧,從音譯漢文,依照原文的文法詞序,譯成意譯的     漢 文,例如「波羅密多」譯成「彼岸到」。

六、「綴文」。負責綴文的高僧將直譯的漢文,根據漢語語法修改通順。如「彼岸 到」改為「到彼岸」。

七、「參譯」。由負責參譯的高僧仔細參考兩國文字,審核譯文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

八、「刊定」。由負責刊定的高僧,將譯文冗長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刪節。

九、「潤文」。由潤文官將譯成的經文加以修飾。

        總之譯經的原則是:

一、不失真,保持原文意義。

二、力求通暢,造句符合漢語語法,用詞要儘量通俗。這一點可看出,佛經的翻譯早 已考慮到要讓每個人都容易看懂,而非以文言文的方式翻譯出。

三、適當的潤飾,前八道都是由國內僧人執行,最後一道潤飾因考慮到僧人修詞方面 文學造詣比較不足,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是說明語言如果不夠通順缺乏文采,那麼就無法流通的很廣很遠,流通的時間也是不長。唐太宗還特別派了于志寧、薛元超等六位有名的學士,擔任潤文官的工作。玄奘也特別像這些人虛心學習。

       玄奘法師的願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據說在往生前的二十七天都還在翻譯。取經回國後將近二十年的歲月裡,一共翻譯了經、論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約一千三百多萬字。到印度期間發現當地《大乘起信論》早已失傳,而這本書在中國是有漢譯本的,因此特別再將此和譯本又翻譯成梵文,讓印度失傳的東西在撿回。另外又將我國道家的經典「老子」翻譯成梵文。使得中華文化得以流傳到國外。

       另外還有口述大唐西域記,將西行所經歷的國家,風土民情,寓言故事等都介紹的一覽無遺,不當可以之到古代各國的風光,對於喜愛旅遊的人是一像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對於沒有錢又想出遊旅行的來說,將大唐西域記讀一讀,就等於已經親自到過西域一行,是一本不錯的好書。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art360&aid=4319478
 引用者清單(1)  
2010/08/31 21:13 【中國論壇】 淺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