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06 21:33:43瀏覽1840|回應4|推薦25 | |
懷念南懷瑾大師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下午四點在江蘇省吳江市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壽九十五歲。清明的月光下,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為南師舉火。整個祭奠告別儀式莊嚴清淨,殊勝圓滿。九月三十日早上火化,他的近親在場,據了解,現場並宣讀中共總理溫家寶的唁電。 據中華企業研究院陳定國教授今日(10/6)在長庚大學演講中指出,南大師的大體經荼毘後燒出三大罐的舍粒子,尤其是舌頭部份完整真是舌粲蓮花,陳教授更出示一張南大師親手書寫的文稿,上面寫道「一生猶欠詩書債,萬事終須留有餘。九四頑童南懷瑾」。 對於台灣與中國未來的走向,陳教授轉述南老師的說法「人類的文明要用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管理及中華民族的文化來發揚光大」。 南懷瑾先生曾在生前多次教導學生:學佛最根本的是發起一個善念,並把這個善念帶給大家。南懷瑾對儒、道、佛都有精湛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不少兩岸民眾家裡都擺放他的全套書籍。 一九一八年出生的南懷瑾,是溫州樂清南宅殿后村人。是國學大師也是詩人,致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在兩岸擁有眾多信眾。大陸學界對南懷瑾的評價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南給自己的評語卻是:「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沒有一樣是對的。」 兩岸學術界都認為他有以下重大建樹:一、傳統國學的學習和教學;二、個人修行境界的提升;三、有國家、民族大義理念,與知識分子應有的道德及使命;四、讓三教九流、不同學派、不同政黨的知識分子,都受他的學問道德所影響。 大師遠去,國人悲悼難舍。對此,南懷瑾先生在《聚散》中早有詮釋: 桌面團團,人也團圓, 也無聚散,也無常, 若心常相印, 何處不周旋, 但願此情長久, 哪裡分地北天南, 但願此情長久, 哪裡分地北天南 南懷瑾先生簡介 南懷瑾,1918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少年時期開始,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歷法諸學。 抗戰時期,先是投筆從戎,執教於軍校,後來辭去教職,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後在名寺閉關研修佛學,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傳授。 1949年赴臺灣,相繼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執掌教席,並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著述頗豐,對中國文化和社會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再版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2004年南懷瑾移居上海,後長住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廟港。 南懷瑾先生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諸門學問。南懷瑾先生對佛教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這世界我們要感恩南懷瑾先生,衷心祝禱南師一路走好,乘願再來。 對於南懷瑾大師的相關追思文章請參考 金粟閣網站 http://www.laokubook.com/index.html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