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8 09:49:52瀏覽1514|回應0|推薦10 | |
人生損益之道
人生非得即失,可能得了學問失了性命,可能得了金錢失了健康,也可能花了錢買到教訓,得失之間無非損益之道,也就是取捨之道,如果不談前世與未來世的可能延續的話,生命是一條沒有歸路的自我成長與燃燒過程,也就是從無到有再回歸無的過程,有人喜歡說人生是加法的哲學,但也有人喜歡當成減法的過程,從父母的精卵結合剎那開始到聒聒落地,出生開始就一路跌跌撞撞,透過認知而體會自然與天地,知道人倫與社會。以加法觀點,不斷學習與累積,建構了人生的生存本事,以減法觀點,與生俱來的本質不斷被外來因素剝奪消去。人所面臨的生、老、病、死不就是一個循環損益的過程?每天所在乎計較的透過瞬間的損益、短期的損益或長期的損益觀點可能對人生的許多想法會大幅的改觀吧!所以有人執著,有人善變,有人可有可無不在乎,真正計較的損益又怎知不是到頭都一樣呢?《淮南子人間訓》: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嘆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損益是易經的兩個重要卦名,損益雖然是每個人所計較,但又如何能抵擋冥冥中老天的天機呢? 《帛書要》內記載,孔子繇易至於損益一卦,未嘗不廢書而嘆,戒門弟子曰:『二三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察也,吉凶之門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援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欲曰益。損者,秋以援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損道生焉,益之始也,其終也兇,損之始也,其終也吉,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損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故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凶順于天地之變也,此謂易道。」體察自然變化之道而體會損益之道,更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許多損益不是強求或是明白看得見的,俗語道吃虧就是占便宜,能給就是福。 《易經說卦傳》言:「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垣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如果將震、巽、坎、離、艮、兌、乾、坤八卦按“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進行排列,順數而得“雷風恆、水火既濟、山澤損、天地否”順數四卦,順數四卦由“恆-既濟-損”三卦揭示了生命之“損”的發展歷程,其價值論承諾是對生命之“否”;而逆數則得“地天泰、澤山咸、火水未濟、風雷益”逆數四卦,逆數四卦由“咸-未濟-益”三卦揭示了生命之“益”的發展歷程,其價值論承諾為生命之“泰”。這就是《周易》內蘊的生命損益之道。而“《易》逆數也”,也就是說《易》揭示了生命之道應該按逆數四卦來運行,也就是由“咸-未濟-益”形成的益道三卦,而實現生命之“泰”價值論承諾。 以《乾》卦表天道,以《否》卦承諾天道之損,而以“損道三卦”各為天道十卦之統領,形成天道三十二卦序;以《坤》卦表地道,以《泰》卦承諾地道之益,而以“益道三卦”各為地道十卦之統領,形成地道三十二卦序;合之而成天地損益六十四卦卦序,正是《帛本周易》給出的六十四卦卦序。從而證明“損益之道”為《帛本周易》的文理章法所內在承諾。天道之本為“恆”,而此“恆道”行於人之生命就開始了天道自然對人生“損”的過程,也就是人生苦、樂、哀、懼、生、老、病、死的過程,故“恆”卦為損道之始,由“恆-既濟-損”揭示出生命順天道而行的“損道”。而天道在上,地道在下,故天道為“上行之道”,地道為“下行之道”,故“恆-既濟-損”為天道之損,為“上行之道”,而“咸-未濟-益”為地道之益,為“下行之道”。 孔子發揮六十四卦的剛柔之義,利用“卦”的文理章法及“卦爻辭”來表徵、解釋生命之道、性命之理,使本來用作卜筮的《易經》“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現實了孔子以“卦”的理論形式來闡釋“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生命之道與性命之理。老子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而當今之世,縱有上士,亦皆奔忙於名利之途,無暇問道,而中人以下,更無以言之了。而孔子透過易經繫傳與說卦傳所揭示的性與天道之學就是由易理所表達的生命自在的損益之道。 損益的時義不可不為大也,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嘆。子夏避簾而問曰:夫子何為嘆?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嘆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久也。夫學者以虛受之,故曰得。茍不知持滿,則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堯履夫子之道,猶允恭以持之,虛靜以待之,故百載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藏而滿意,窮高而不褒,故當時而虧敗,迄今而逾惡,是"損"、"益"之徵與?吾故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豐明而動故能大,茍大則虧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則昃,月至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以聖人不敢當盛,升與而遇三人則下,二人則軾,調其盈虛,故能長久也。子夏曰:善!請終身誦之。「滿招損、謙受益」,常人得意時不知持滿之道,容易自滿得意,卻也在順心時種下失敗的種子,透過日月之觀不是最容易體會人生之道嗎? 可是人生在世,又當如何時時提醒自己不自滿,戒慎恐懼以面對無時無刻可能的毀壞之境?冥冥中許多人懂得與人為善,多布施,多種福德,不也是一種自損而益的態度? 孔子觀於周廟而有欹器焉,孔子問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對曰:「蓋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右坐之器,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孔子喟然歎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持滿之道,挹而損之。」子路曰:「損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闇;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損而益之,故損;自損而終,故益。』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