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理最大盲點:錯把「管理」變「管人」,忘了管理自己
2010/05/31 14:43:50瀏覽532|回應0|推薦1

管理心語:PART3

管理的認知與良方

繁雜的管理領域中,「人管」最難管

企業的組成就是「人」,經營管理也要靠「人」,然而,要把管理做好,其實卻不容易。管理事務範圍牽涉很廣,無論是製造生產事業或是服務業;無論是公家單位或民營事業機構,任何業務或事務之管理都有可能牽涉到生管、品管、倉管、訂單管理、人管、財管、資管、客服管理….等等不同內涵。雖然管理可藉由制度設計或電腦科技協助,但是「人」是眾多管理事務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也就是說,任何管理均要有「人」介入,從負責人、總經理、經理、基層作業員工,甚至打掃清潔人員、委外保全人員等。事務類的制度設計與及電腦科技硬體與軟體程式設計等等亦包括在內。而在牽扯如此複雜的眾多管理環節中,最難管理的就是『人管』。

人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人的思維千變萬化而且少有相同。每一個人所處的先天環境、後天機會、生理及心理需要、個人擁有的資源及機會等等不盡相同,彼此見解、利益及立場互異,因此,因『人』而引起的紛爭或困擾卻也是永遠不斷。

有人就會有問題存在,有人就會有紛擾出現,人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解決了一個問題,不代表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因為那只是這二個人之間、或者是少數幾個人之間的問題被解決而已,其與其他人之間的問題、或他人與他人之間的問題依然存在未解。

要把人管好並不容易,而要把全部的人都管好更難;企業或組織的成員,絕對不只一個,要將所有員工的心融在一起實在很難;只要其中少數幾個員工出現Trouble,內部問題及紛爭就會不斷出現,問題沒有根治,問題永遠會再發生。

根治問題,要從「人」開始,並從「人心」上著手

問題不會自己產生,問題是由人製造、或因人之疏失、或人與人之間互動信賴不良而產生出來的,如同前言,人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有人就會有問題存在,解決問題就是在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隔闔,因此,要根治問題,就要從「人」開始,更要從「人心」上著手。然而要解決「人心」問題確實不容易,相信也沒有人有能力完全根治問題不再發生,但是解決問題心態,卻不能因為問題不易根治而逃避或敷衍。

解決問題的正確心態必須是即知即行,不容拖延,這也是強調執行力的表徵,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或許因之同時解決了好幾個問題,原因是問題背後有許多的關聯性。

成功不容易永恒,原因就是問題不斷,而且沒有解決,就企業或個人而言,解決問題是責任,是挑戰,更是提升創意、創造與眾不同競爭力的機會與跳板。

管理最大盲點:錯把「管理」變「管人」,忘了管理自己

管理,就是不斷地在解決一連串的問題,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管理也不會有結束,好比惡性循環一般。管理難以落實做好,其中最大盲點就是錯把「管理」變成了「管人」,而忘掉管理自己。管人就是嚴以律他,、只管別人,寬以待己。管理領域上的常見通病就是:管理者的矛頭經常都是對準別人,從不對準自己,管理者心態及公平度難以讓被管者心服、信服,以致問題積久難消;縱或表面平靜無波,有可能是受到威權壓力影響而轉為抬下,日久壓力爆發將成難以收拾局面。

其實,從人的眼睛只能往前看別人而無法看到自己?就可以領會上天造人是有學問的;因為,想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必須透過與他人對話或共處的過程,從對方回饋回來的行為、舉止或態度中去感受、體會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愛惡,並將對方、對象當成一面鏡子,透過角色對換概念來看清自己、認識自己,從中學習如何做好一位不受人嫌的好主管。總而言之,要把管理做好,管理者首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觀念與態度,並將自己納入體系內共同遵守制度約束,秉持相互學習、教學相長理念,盡力取得上下信賴與共識。

管理的良方:自我約控及尊重

管理沒有一定的規則或模式可循,良善的管理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xx制宜,好的管理就是「看著辦」,如果能夠滿足多數人的共識,基本上已經取得進入好的管理的門檻。然而,在管理的過程中,最切忌的就是彼此之間相互猜忌,企業組織要做好管理,首要工作就是去除彼此間的猜疑與不信任,無論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雙方心態均要抱持著「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如果角色換成是我,我會怎麼辦」的心態,更要注意及尊重「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

另外,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雙方也要有「關心對方、善待對方、信任對方」的謙懷之心,就管理者而言,首要克服的就是學習關心他人,領導他人,而不是藉著威權指使他人;被管理者也要有「人家不會刻意損我、害我」的健康心態,雙方的心均要有所推讓、謙辭,如果能夠做到這種境界,管理也就做好了90%

管理沒有制式良藥,良方就在自我約控及尊重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yang1527&aid=408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