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鴻海與大陸台商的悲哀與危機
2010/05/25 15:58:08瀏覽595|回應0|推薦2

鴻海在中國的富士康公司員工連十跳事件,逐漸浮顯鴻海集團多年來的經營發展策略顯然已遇瓶頸,在成本透明、原物料及工資不斷上漲,但是產品終端售價不漲反跌的情況下,鴻海為了搶單、維持研發能量、及維持微薄的保3%、保4%的獲利,除了嚴控工資費用及壓低上游供應商價格外(大部份為台商,再讓台商往上自相砍價),鴻海可能已經沒有其它良法提升獲利水平。從鴻海陸續將工廠從沿海遷移至更深、更偏遠內陸地區之作法得以推知,除了追逐更為低廉的作業工資外,幾無它策。

然而,大陸各省幹部心中所思所圖也非省油之燈,彼等招攬鴻海至偏遠內地省份設廠,主要目的在於創造Local當地就業機會、增進稅收及促進工商繁榮,鴻海應該知道交通成本鐵定升高,卻仍有興趣及意願配合至偏遠內地省份設廠,圖的是該省幹部同意配合壓低基本工薪,「血汗工廠」的惡名,雖非鴻海故意,卻是貪圖低廉工資的衍生物。

鴻海規模確實夠大,設廠同時必須結合及帶動週邊產業鏈及供應鏈齊往,以設廠必須投入眾多資源作喻分析:

1.地方政府投入編地、修路、基礎設施之資源約佔1/4;

2.鴻海投入整地、廠房興建、設備購置、原料購買等資源約佔2/4;

3.作為鴻海上游供應鏈的台商企業前往投入,佔約1/4。

就前述情景分析,地方政府投入僅約1/4資源,卻可帶來眾多就業機會、稅收及促進工商建設及繁榮,最終更獲得4/4以上的甜蜜成果,最大獲益者不是鴻海,而是地方政府。

可笑的是(也是事實),地方政府原本同意及配合壓低基本工薪之措施,通常僅是口頭承諾,過不了2~3年,原本低廉的基本工資也會開始飛躍上漲,回應的理由不外乎「中央規定,已經無法繼續抗衡或配合」。鴻海享受到的低廉工資蜜月期僅不過短短2~3年,最後惟有繼續另覓它地搬遷,鴻海的經營思維及發展策略不改,「受騙或受誘惑」四處搬遷之宿命無解。

鴻海郭董口稱大陸工人數量高80餘萬人,單在深圳龍華廠區之員工即高達40萬人,人數規模不亞於台灣的縣市人口數,管理怎會簡單?話說回來,鴻海又為何要作到員工人數龐大到嚇人、幾乎難以管理的規模?放眼全世界也是幾乎沒有前例。過去,鴻海郭董的雄心霸業,人人稱啥,如今,在知識、管理、經營人士眼中,郭董的想法肯定沒有人會認同與肯定,甚且會嗤之以鼻「大何用圖?」。

鴻海工人數量龐大,組織橫向暴肥,管理愈來愈艱困,開門就要養活80餘萬工人的壓力,逼得鴻海不得不壓價搶單,戴爾、惠普、蘋果、等任何只要名列世界500大C採購商的外商,無人不知鴻海的七寸咽喉及痛處,下訂單之前都會先放出風聲,讓台商先自行砍殺一陣(外商不必動手只要坐著就可看到台商自己相互砍價),進而在彼此不知價的情況下以ON-LINE「投標報價」方式,讓台商在「必須養家糊口、又怕沒有接到訂單」的多重壓力下,只得咬牙和血吞、自裁式地低價搶單。台商吃的只是「剝削血汗、代工組裝」的保3%、保4$的微薄毛利,外商獲利卻是大口吃肉、吃香喝辣。看鴻海工員連十跳,但是吃盡鴻海的外商又有誰出面替鴻海叫屈?

台商只為搶接生意、卻沒有遠視策略的大頭作法,絕非鴻海一家而已,叫得出口的知名台商如光寶、華碩、宏碁、...等,情況、作法與鴻海一樣悲慘。台商為何甘願微利低價搶單?甘願被外商剝削後再回頭壓榨上游?為何不一齊坐下來整合各方意見?這不是聯合訂價,而是共同分析彼此的強弱優劣?為何沒有人願意開第一槍「拒絕低價單」?寧可低價搶單後再回頭向上游供應商砍價。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不是的,台灣人才是一盤散沙,大陸商企「拒絕接單」CASE多的是;台商喜好獨吃、不慣與人分享,陸商習慣合作將餅搞大,共同分享大餅,如溫州幫人士就有如此特質,或許這也正是台灣人的劣根宿命「人弱我不弱,人強我不強」,白話言之,=欺弱怕強

鴻海在大陸的最大競爭者是陸資企業比亞迪,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中共刻意突顯跳樓事件藉以打壓鴻海氣燄、間接壯大比亞迪,或因而突顯鴻海欺壓員工人權好讓外商轉單比亞迪或嘉惠其它陸企,各方解讀說法紛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鴻海確實已受傷害。

時代會變,人會變老,人的觀念必須迎合時代改變,過去賴以成功的經營思維,今日不見得能夠持續應用,鴻海的未來命運取決於經營者的睿智思維,以鴻海2009年現金股利1.2元、股票股利1.2元為例,股本逐年澎漲,印股票換鈔票的作風可能成為經營者脫困解套的終極策略,否則股本已達870億元規模,又何必連年分派股票股利、稀釋每股獲利?

鴻海的悲哀,現在只是起點,如果思維不改,霸氣作風不改,問題不知或未解,誇稱偉大的雄心大略,只是笑柄,一點也沒屁用,而且,未來只會更壞、不會變好。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yang1527&aid=406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