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04 00:55:00瀏覽1123|回應5|推薦49 | |
文學之美(39) 綠楊影裏,海棠亭畔,紅杏梢頭
原文: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裏,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宋.朱淑真 賞析:春風戲弄著柳條,小徑流動著花香,正是清明雨過後的大好時光。然而一位深鎖朱樓的女詞人,卻正為春而煩惱,正在怨恨春的遲遲不去。她的怨春,自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春日往事。但在此時,無心細說,卻只顧去責怪那擾醒她的春鶯。鶯聲嚦嚦,囀得正巧,可在她聽來,卻無非愁聲。鶯兒全不關情,在綠楊影裏、在海棠亭畔、在紅杏梢頭,到處是它們巧舌如簧,到處是它們的嬌語媚音。可嘆可悲,在如此驚耳的啼春聲中,竟有一人,塞耳厭聽,如坐愁城。
引發:這首詞筆觸輕柔細膩,語言婉麗自然。作者用鳥語花香來反襯自己的惆悵,這是以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在寫景上不斷變換畫面,從明媚的春日,到陰霾的天氣;時間上從清明之前,寫到清明之後;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憶。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聽到的鶯啼,看到的色彩。通過它們表現女主人細膩的感情波瀾。下片詞的自問自答,更是妙趣橫生。詞人將靜態的“綠楊影裏,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引入黃鶯的巧囀,靜中有動、寂中有聲,化靜態美為動態美,使讀者仿佛聽到鶯啼之聲不斷地從一個地方流播到另一個地方,使鳥啼之聲寓於立體感和流動感。這是非常美的意境創造。以聽覺寫鳥聲的流動,使人辨別不出鳥鳴何處,詞人的春愁,也像飛鳴的流鶯,忽兒在東,忽兒在西,說不清準確的位置。這莫可名狀的愁怨,詞人並不說破,留給讀者去想象,去補充。
作者:朱淑真,又作朱淑珍、朱淑貞(1135年-1180年),號幽棲居士,南宋女詞人,約生活於南宋高宗時期。原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軼事:朱淑真的詞「含思淒婉,能道人意中事」。著名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直被認為是歐陽修的作品,有學者考證原是朱淑真所作。(摘録官網)
朱淑真出身仕宦家庭,其父即臨安知府朱晞顏,家境富足,受過良好的教育,通音律、能繪畫。後嫁紹興知府汪綱為妻。她是宋朝僅次於李清照的女詞人,相傳朱淑真婚後生活不幸福,離婚再嫁,最後仍抑鬱而終,享年不到50歲。其墓在杭州青之塢。
以上照片拍攝於高雄美濃.蝶舞澗生態園區,區內遍植數千棵花旗木,此刻正盛開中。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