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4/01 07:20:55瀏覽9344|回應8|推薦32 | |
你的房子,有生命嗎? 詩人紀伯倫說:「你的房舍是你身體的擴大。它在陽光中生長,在靜夜中安眠;而且它並不是無夢的。你的房屋不作夢嗎?不夢想著離開城市,而往小林中或小坡頂?.…你的屋中有平安?有記憶?有美嗎?…告訴我,在你們屋內有這些嗎?…..」 詩人搖著手中的筆,聲聲呼喚,讓庸碌的現代人為之語塞。但在台灣,有個環保女戰士周美惠,卻善用陽光、風、與水,營造了充滿大自然脈動,會呼吸的「綠房子」,讓「舒適、通風、健康、省能源」的生態家園,美夢成真。 打造「再生能源示範屋」,自掏腰包買太陽船 戴炎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68歲的周美惠,把德國的觀念和技術引進台灣,在三芝白沙灣和宜蘭礁溪,裝置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各自打造一棟「再生能源示範屋」。屋頂不僅有雨水回收設計,提供生活用水,屋外還鋪設透水磚,讓門前大樹,可吸取自然滲透的雨水。 更令人驚歎的是,周美惠讓石門水庫的淤泥再生,製成屋瓦、瓷磚等環保建材。還協助教育部在台北科技大學和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成立太陽能學校。另外,還自掏腰包從德國買進太陽能船-「美惠阿嬤陽光號」,贈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德國經驗 前往周美惠台北家中採訪的前一周,周美惠正好帶領台北科技大學碩博士班和德國的學生做兩校交流。周美惠顯得感觸良多:「在德國,建築師在蓋房子之前,必須檢測房子的結構、材料、風向、日照…算出每間房子耗能的平均值;而大學生畢業前,要學會利用太陽能光電板、集熱板,轉換為居家供電能源、熱水器、暖器、溫水游泳池所需能源。」 周美惠頓了一下,又說:「想想我們台灣,擁有德國三倍的光、三倍的風力、生質能(如:禽畜糞的沼氣發電)、地熱、海洋…等再生能源,卻不知怎麼利用。」 祖先早已知道,要幫房子打傘,也要讓房子呼吸 「我們把樹砍掉,用水泥覆蓋綠地,把房子蓋的像倉庫。台灣的氣候高溫多雨,雨水的濕氣積存在房子,排不出去,難怪會導致壁癌。」接著,周美惠做了一個巧妙的比喻:「我們的祖先,都知道下雨時,要幫房子打雨傘,我們怎麼都不知道呢?」 她說,在台灣綠建築第一要件,要解決雨水潮濕的問題。房子要有像雨傘似的斜屋頂,讓雨水可以回收再利用。第二,門窗要有擋雨的「窗椽」,窗戶外面要有走廊,有花園,有樹作為緩衝,把廢氣和噪音隔絕在外。 至於房子的外牆,周美惠回顧九二一地震,倒的大半是鋼筋水泥。外牆用傳統砌磚(土燒建材),才能讓房子呼吸。反之,用灌漿的鋼筋水泥當外牆,會導致房子無法呼吸,太陽一照,屋子馬上反潮易發霉,很不健康。 周美惠也指家中德國「內倒」式的三層氣密窗說,這種窗戶可以往內開,方便清洗。又因為氣密,可以隔絕噪音,把冷熱空氣隔絕在外,讓雨水排出去、空氣進來,降低溼度。 「在德國,還規定每個房間深度不可超過 一棵樹,可抵40噸的冷氣 雖然身處大台北都會區,周美惠家中前後院仍綠意盎然。「吃完水果,我常把水果子一顆一顆丟在後院,不知不覺就長了一棵棵的綠樹。一棵樹可以抵40噸的冷氣哩。」周美惠說,坐在樹蔭下,涼風習來,很舒服,這就是「自然」。 「有窗戶,就會通風,但位置要擺對,要知道方向,才能讓空氣對流。」周美惠也舉生活的實例說明:有一回,她陪德國的建築師到台南,爬到山上制高點一看,發現台南夏季吹西南風,焚風一吹,異常悶熱。德國建築師於是提議:「何不種整片芒果樹?芒果樹很高,可以擋風,西南風一吹,還可以聞到陣陣的芒果香,多好啊!」周美惠爽朗的笑道:「易經說,『風水』要注意方位,是正確的。是我們把它扭曲,才變成迷信。了解以前的人,如何累積生活的經驗,很重要。」 大樹下,「老人食堂」的夢 「譬如,以前大家都坐在樹下,聽阿公講古,多溫馨!」周美惠接著拉出一條綠建築,人人活的自在舒適的生活空間:「偏遠學校孩子少,空出來的教室,其實可以當作『老人食堂』。社區媽媽輪流做飯,請社區老人來吃飯,在樹下講故事。孩子邊聽、邊在樹下玩耍,何樂不為呢?」 周美惠用中氣十足的聲音,反覆訴說大樹下「老人食堂」溫馨的夢,即使68歲,仍有「陽光」般的活力,像「風」一樣的思緒,為環保疾疾而行,保有對這塊土地,柔情似「水」的關懷。 陽光、風、與水,融入周美惠的綠建築,也和她的生命緊緊結合,難怪這位環保超級阿嬤,總能朝氣勃勃,勇往直前。 ------------------------------------------------------------------------------------------ 黃淑文 台灣主婦聯盟綠主張月刊 四月號 採訪工作稿 下圖為石門水庫的淤泥再生,製成的環保建材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