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術取向的成長歷程因素
2012/10/28 17:38:35瀏覽53|回應0|推薦1
吳展良〈實踐與知識──朱熹的早期學術取向析論〉:

象山為學甚為平順,頗有一直超悟的氣慨。
依其所言,似乎年十三、四便已大悟,
而後主要在大家庭中培養鍛鍊,由此一路上達,自信有得於大道。

……大抵象山的成長環境較安定,
家庭完整和樂,儒家之道對其而言本屬天經地義、自然而然。
其所存在的世界完整穩固,內心深處易覺安定,少有所疑。
從此穩固的心理基礎出發,較容易自覺我心合於天地之心,
此道合於宇宙之道,而不假他求。

朱子的家庭流離困頓,父親十幾歲便去世,師長亦往往退隱好佛,
因此他的生長環境充滿不安定的因素。
儒家的世界,對他而言並非如此確定而完整,不如象山那般自然而然。
他必須用自己的力量,融入天地間一切事物,重新確立世界的秩序與意義。

因此朱子的求學歷程較為曲折,疑惑思辨既多且深,
而且比較需要透過經典與聖人來設定標的,從而安定其趨向並擴大其視域。
朱子學術重知識性,與此家庭與成長背景當有密切的關係。

孔子年輕時亦曲折,故四十而不惑,而象山十三歲似已不惑。
孔、孟、朱子、范仲淹、歐陽修等心量極廣大
並企圖徹底重建世界的秩序與意義之人皆早年失怙,
此現象在中國學術與文化史上應具有重大意義,值得進一步研究。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25575&aid=699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