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1/15 13:57:07瀏覽720|回應8|推薦14 | |
談教科書的「一綱一本」 〈原為投中時「言論廣場」未刊稿〉
拜讀了單老師在「為『一綱多本』請命」一文中對於台北縣市可能推行「一綱一本」制的攻擊;筆者是個主張教育改革的退休國中教師,但是,我並不主張哪一種制度絕對優良,就像美國教育興盛,長期在自由與規範間擺盪,這就是並非哪一種制度一定比較好的最好說明──因此,我認為,就現況言,「一綱一本」制,比較符合我們教育的理想以及當前時代與社會當前的需要。 我的理由,可以順著該作者大聲疾呼的說辭,分三方面來看: 在教育理想上,作者強調──「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就是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呈現這個社會的多元面貌」;我不認為這是只有「一綱多本」才能夠達到的目標;並且,恰恰相反,就我的研究,只有「一綱一本」才最能達到這個目標;我想不出為何不能在一本書上就提供給學生這樣生動討論的多元機會──我們編書的教授們連這樣的能力都沒有嗎?──其實,筆者在此與他同台論難,就可以是「一綱一本」的良好例子。 在教師出題方面,他強調──「近年來,隨著多本時代來臨,許多用心的老師會出有意義的應用題,」。對於教師在這方面的改進,似乎確有若干改變,但是,我不以為這是「一綱多本」的結果,那應該是教育解嚴後,教師要尊嚴,知識要自由,當然教師們的題目就要活起來了──其實,「一綱多本」,主要只是社會在解嚴潮流下,對於戒嚴體制反抗的形式之一,並沒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試想,我們島嶼的人口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規模,有可能進行「一綱多本」嗎? 在學生與教師互動方面,那是作者所說的「討論的空間與必要」,確實是很重要的;不過,在這問題上,我喜歡強調「兩面併呈」的思考教學,理想的「一綱一本」是在教科書上就注重「兩面併呈」,減少教師的獨斷教學;我常想,在民主時代的教育改革中,為什麼我們不讓教師適時扮演幕僚,學生扮演決策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是最好的討論空間,教科書是最理想的研究檔案嗎?為何不讓學生「由做中學」,實際受尊重地體會種種處理問題的難處與方法? 在社會與時代需要上,目前兩大陣營對峙之局,雖往後政黨輪替恐亦難解決,我經濟顯然不易突破當前困局,學生家長的沉重經濟壓力自難減少;此時,「一綱多本」增加家長負擔,社會早有共識;而理想的「一綱一本」,如前所述,確實並不是倒退的「一言堂」,甚至竟還可有深刻的進步意義,那麼,在我們這個平素強調民主的社會,關心教改的我實在看不出還有要堅持「一綱多本」的理由。 綜合以上所及,我認為「一綱一本」是一個值得我們當前考慮推動的理想制度。相反的,在泥土看來,「一綱多本」的問題,實在不是真實的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是既得利益的書商與其爪牙們的工具吧。 〈如果大家有興趣,下次我們可以用「二二八事件」為例,討論如何編出促進思考的「一綱一本」的多元教科書〉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