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建國中學教師莊佩柔 論所謂「『番亂』─ 談台灣歷史上的種族滅絕」
2015/08/13 09:30:25瀏覽750|回應0|推薦21

與建國中學教師莊佩柔

論所謂「『番亂』─ 談台灣歷史上的種族滅絕」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3856

作為曾經倘佯在建中沙漠,奔波在紅樓與木樓的學子;畢業後進入師範大學專攻公民教育,因而長期投入台灣史研究的建中人,我更是曾經以朋輩的自我啟蒙而以寫下「從建中青年到建中青年──獻給我們偉大的學校的,爲了他賜給我們的歷史、的光榮、的勇氣──」http://classic-blog.udn.com/h1234567am/614058的「一校友」,

在網上看到母校歷史科教師,您的這篇號稱「教室外的公民課」的大作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3856;也想到在網路反課綱新聞上鋒頭殊健的母校學弟朱震的表現──不知道朱同學會不會正好是您的學生?

個人實在既關切我們當前社會的走向,也關切母校的種種,喔,不管,您是否曾經影響過朱同學,其實,對於在母校任教的同道,我想我也應該以我長期研究台灣史與公民教育專業的認知,與您切磋您這篇大文中的若干問題。很希望透過這個與您理性論辯的機會,或許能夠有助於改善我們社會當前這種過份不注重史實,只是高談歷史教育理想的混亂局面。以下,是個人的拙見:

 您的大文,由加拿大的一篇關於「種族滅絕」的新聞,談到十八世紀,台灣的漢族也曾經有與加拿大十九世紀的類似情況;

我要指出的,是由您的專業歷史的史實上談,真的您的比擬是合適的嗎?

 不過,在論述以前,我要先表明我個人對於原住民問題的態度;

一、我幼年時曾經居住在山地鄉南澳,我永遠懷念我的泰雅族遊伴。

二、我願意支持他們爭取他們應有的全部權利。

三、但是,我研究台灣史,在郭懷一事件中,我台人受荷人所武裝原住民殺戮者,至少六七千人的故事,與日本學者在台灣捏造我先民殺害迫遷原住民之所謂「口碑」之實際,加上我由家譜中所見,350年前先人埋骨於「台灣南路頭」的記錄;我個人認為,我們對於史上的原漢衝突之不幸,不應該草率一律歸罪其責任。

然後,我們來看您的論述──您的大文分為四部份〈〉,其第一部份,是關於「引自報導『用教育消滅原民文化 加拿大政府要道歉』文字;第二部份,是您所描述1731年,台灣發生的大甲西社事件與後來的大肚王國事件;第三部份,是事變之後,清廷推動的教化政策;第四部份為結論。

 第一部份,個人認為,雖名皆稱為「原民文化」在加拿大,與在我們島嶼是否相同,值得省察;換言之,南島語族中,則具有「出草」與「馘首」文化信仰者頗有,但加拿大的原民,所有的印第安人中似乎沒有這樣的文化。若不比較其特異之處,輕易等同,是否恰當?

其次,中國文化對於其他文化的包容性甚高,當代研究中,猶太民族在歐洲很受歧視,在中國則有彼此融合的明顯現象;您的論述中都沒有關切到這種文化背景之不同,就將之比附;那麼您的論述是否失之周延?

其三、關於所謂的「種族滅絕指的不僅是身體的殺害,還包括精神上的,還有對族群文化的滅絕。」;歷史教育中,今天高度肯定的「多元文化觀點」,否認自然狀況下可能如何相互「同化」與「融合」的意義,是否考慮過,倘真如此任意上溯,不僅所有的族群可能都會處於原始蒙昧的狀態?甚至我們的祖先都不可能發展到當代?是否您充分注意到理念與現實之間,應該有怎樣的辯證關係?

 第二部份,關於「大甲西社事件」;

您在這部份的概要──除強調著──

事件之初,原本只是單純的抗官民變。1731年(雍正九年)1月,居住於今天台中大甲地區的原住民族,因為對政府指派原民大量的勞役,引起大甲西社族人不滿。……聯合濁水溪以北……共八個部落(蓬山八社),攻擊並燒毀在今天沙鹿的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衙門,抗議政府。事變之後約兩個月,清廷以武力鎮壓、又給米、布匹等物資招撫,各社情勢很快平息下來。……

 還發出那高度導引學生的所謂「其間又有漢人林路娘,藉運木以欺壓原住民。可以想像,當時大甲西社原住民是經歷怎樣的苦痛,恐怕不下於賽德克巴萊電影裡日本人對賽德克族的勞役剝削。」,以及強調所謂的「令人費解的是,清廷官員為何惡意要誣陷大肚社、引發另一場亂事,為什麼要這樣做?」;多麼強烈的指控?!作為歷史老師的您有上課之前,自身先歷史地考察這個問題嗎?

 然而,該事件的歷史脈絡是什麼?研究歷史時,是否往往應該要回溯事件的前史?您是否應該為學子提示這一十八世紀的重大事件之前,發生過怎樣的複雜狀況?史實是──雍正初年,延續康熙末年的作為,官方採取的是「生番歸化政策」,其態度是:

內地兵民勿許擅入番界生事及藉巡查擾累。所報丁口,附入版圖,勿事編查,順其不識不知之性,使之共樂堯天。其南北二路每年各願納鹿皮五十張,各折銀一十二兩代輸貢賦,聽其按年輸納,載入額編就台充餉。此外,並不得絲毫派擾,以彰柔遠深仁。

 當時,甚至有新任總兵林亮由於曾得到力行「生番歸化」的御旨,在雍正二年,該總兵大廣招徠,上報鳳山傀儡番歸化,導致雍正賞賜林亮一萬兩銀犒賞生番之事。

但是,不久之後,就發生的種種棘手的衝突問題──原漢之間文化的差異,大約要很晚,漢族才知道,「出草」與「馘首」之類是信仰問題。

據稱,雍正三年,雍正已發現,「聞有生番傷人之事,為何未奏?」;故面對林亮所再度上報的關於「生番歸化奏摺」,他就有這樣的批示:

知道了,甚屬可佳。但招撫歸化,目下觀之甚好看,全在爾等撫卹得法,令永久恭順方好。若日久有逃亡不法之舉,倒不如非歸化之人不傷國體也。要打量永遠之道,加意教善,不可做踐,而貪利用,令以歸化之心而復生離異也,免為之。

 

往後,滿漢兩御史會同林亮始「據實陳奏」:在南北各地普遍發生「生番殺人事件」;但宣稱「生番只殺害越界侵擾的漢人。」因而,滿清大員所提出的因應之道只是「嚴禁人民耕種、樵採,不許逼近番界。」。查看史實,雍正四年,在「生番殺人」的事件層出不窮之後,閩浙總督宜兆熊與福建巡撫毛文銓,才認為「不便再行姑息」,只得報告「焚殺疊見,撫之不可,不得不脅以兵威。」;但是,因御史禪濟布之阻而未能實行;以致於「『數月之間,燒殺疊疊,不但下平地,且大入內地』,殺死的民人達三十人,並焚燒近百間房屋,殺死耕牛百頭以上。」;而因此乃有雍正硃批指示:「當懲治一番,既以恩恤。」。但該政策至雍正六、七年,遏制效果並不明顯,生番殺人事件仍頗發生。

到雍正七年,雍正則另明示改採隔離原漢的種族政策,希望以「劃清界限,令熟番、生番、百姓各安生理,不相互為侵擾」,並不希望解決衝突各方的問題,而有所謂「若如此隨事整飭,恐不勝其煩矣。」的態度。

至雍正九年十二月,發生大甲西社伏擊巡邏官兵,與攻擊沙轆新建的淡水同知衙門,且聯合他社除夕焚燒漢莊事件。

然後,終於到雍正十年二月,事態發展到「被害男婦一百餘名口,被燒房屋二千五百於間。」,地方文武官員才考慮要結合內山生番與動員漢民參戰。」;但總督等仍然認為應該「勦撫兼施」,「勿但恃兵威」而予以反對。曾改採招撫政策,但乏效果。[1]

 知否,大甲西社事件之發生前,我們島上原漢關係的事態是如此發展而來的。

知否,學者柯志明在其中研院出版的大作「番頭家」中,對此事件研究頗多,曾指出,當時的主戰派雖有指主和派縱容家丁,將熟番謊報叛番,冒功邀賞,當負引起激變責任者;主和派則根據番民口供而指出,因為,「新近蓋造淡防廳衙門於沙轆;熟番恐怕行政組織的延伸,對其不利才造反。」;至於,總督郝玉麟在事變後的檢討奏文中,該學者則對該事件指出「並未歸咎於個人因素,」;您那所謂的「可以想像,當時大甲西社原住民是經歷怎樣的苦痛,恐怕不下於賽德克巴萊電影裡日本人對賽德克族的勞役剝削。」,是在什麼情況下「想像」出來的?──另外,您真曾經研究「霧社事件」嗎?──您想灌輸給建中學子怎樣扭曲的人生印象?

 第三部份,關於事變之後清廷推動的教化政策──

對於這一部份,個人覺得,本案主要的史實,經過我們透過前述的探討,等於面對一幅寫實性的圖畫,我們已經將其中作為光影和背景與若干主題物件如實物進行修改;其可能給予觀賞者應該已有相當不同的印象,應該交給所有的觀賞者了──在這樣的史實之前,若是您在近三百年前的那個閩粵移民還會發生械鬥的年代,可能如何「教化」?──因此,不另贅述。

 第四部份,關於該文的結論;

您這抹煞細節,不符合史實真相的這所謂的──

「從歷史發展來看,台灣人對自己本土歷史的反省,充斥著濃厚的漢人中心主義,目前台灣的平埔族群是否可以被當成台灣的原住民族,尚待努力。漢人來台後,我們是否曾經反省過自己祖先的歷史?當我們強調漢人如何來台灣篳路藍縷、開創家園。是否曾經想過,自己歷史上對族群的不公與不正義。或許,華夏文化中充斥著「以夏變夷」「未曾以夷變夏」的說法,過於強調對自身文化的優越感。對漢人來說,太相信民族融合的說法,卻不願面對自身如何消滅別的族群。其實,過於強調所謂的民族「融合」於華夏文明,只是殘酷的消滅別的文化。」

 我想就留給廣大的讀者去考察吧。

最後,作為母校建中的教師,有人說,建中學生素質高,但建中師資並不比其他學校優秀,個人一直不肯接受;這一次看到這篇所謂的「教室外的公民課」,該別出心裁的論述,或許已是某一種「不凡」的表現,但是,如果您的內容上僅止於呼應當前的流行風,可能就真的顯示出了母校歷史教師在這方面有著重大的缺失‧‧‧這是一個歷史教師竟然缺乏歷史感,竟似不知歷史教師關切問題時應該總引導學子深入於事件前因後果的史實關係之中,而不應只有好看的理念啊。

以上,是一個長期關心母校發展的一校友之觀感

為了追求歷史真相,冒昧與母校歷史教師做出的切磋

仍然獻給我們偉大的學校的,爲了他賜給我們的歷史、的光榮、的勇氣

 當年夜補校高三甲郭譽孚敬白

XB: 從建中青年到建中青年─ 獻給我們偉大的學校的,爲了他賜給我們的歷史、的光榮、的勇氣 - 泥土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1234567am/614058#ixzz3iSMPq0hx由建中青年下我對於母校同學

不久前,在網上剛發表過一篇「給動盪時局中的年輕朋友──關於1970年代晚期的一段思索」http://classic-blog.udn.com/h1234567am/26888081

 

XB: 給動盪時局中的年輕朋友──關於1970年代晚期的一段思索 - 泥土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1234567am/26888081#ixzz3iSU24Lpy



[1] 大甲西社事件本段主要皆參考「番頭家」一書,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234567am&aid=2779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