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社會懂得什麼是「軟實力」嗎?
2010/02/06 18:13:37瀏覽2762|回應0|推薦2

讀完「聯合報」今天的社論 台灣的安全感「軟實力」比較重要,想起種種的其他觀察,一個問題不禁油然而生﹕臺灣社會真的明暸什麼是「軟實力」嗎?

先以這篇社論為例。

社論說,「『軟實力』有很多種。優質的民主當是最重要的軟實力。經貿力量當然亦是其一」。相信我把這話在此一列出,聰明的讀者立即就明白了﹕「優質的民主」是「軟實力」,沒有異議,但「經貿力量」怎麼也是「軟實力」呢?經濟的力量,不該是「硬實力」嗎(請查一查「維基」對「軟實力」的定義)?如果「經貿力量」也是「軟實力」,則中共的「軟實力」已經是世界第二了,因為他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體了。是這樣嗎?

「聯合報」接著又列舉說,「人才和腦力也是台灣重要的實力基礎」。由於話題是「軟實力」,所以這裡的「實力基礎」,當然就是指「軟實力」。問題是,「軟實力」究竟是什麼?按「維基」解釋,「軟實力」概念的發明人約瑟夫.奈伊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我歸納這三者為一個概念﹕軟實力是一種有正面吸引力的「價值」(招人厭的「價值」當然不是「軟實力」)。以此來看「人才和腦力」,它們是「有正面吸引力的價值」嗎?當然不是。雖然冷丁一說,「人才和腦力」很容易給人一種它們是「軟實力」的印象,但其實,「人才和腦力」是「正面價值」的承載物,「正面價值」要靠「人才和腦力」來發揮實現,「人才和腦力」本身並不是「軟實力」。

社論的要點在於這個觀點﹕發揮「在中美二強之間作為和平槓桿的功能」,這就是臺灣的「軟實力」。既然將其提升到了「軟實力」的高度,倒是要看看這「和平槓桿的功能」具體是什麼,可是讀完整個段落,社論的論述只停留在「至少不再玩以往那種製造麻煩、攪得區域不安的遊戲,兩大之間巧為小,這個角色扮得好」的地步,說穿了,就是臺灣要乖一點,不鬧事。這就是臺灣的「軟實力」?未免把「軟實力」太簡單化了吧。

「聯合報」列出四項「軟實力」,除了「民主」的「西方老牌軟實力」之外,其餘三項的「經貿」、「人才和腦力」,以及「和平槓桿的功能」,都很有問題,這「軟實力論述」,到底怎麼了?

其實,視「在中美二強之間作為和平槓桿的功能」為臺灣的「軟實力」,這本是個充滿想像力的idea,可以有很好發揮闡述,但社論說到最後,內容竟然只是「乖一點,不鬧事」,只能說,那真是「門面大,貨色少」,令人遺憾。

「軟實力」是個有創意,能實用的學說,這些年來也風靡臺灣。可是,就像這篇社論所表現出的,臺灣社會對「軟實力」其實只是一知半解,運用起來,充其量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追星」。我且用兩個問題來證明這個觀察﹕

一、臺灣有不少馳名國際的「硬體品牌」,如電腦、自行車等,但臺灣的「軟體品牌」,即「軟實力」,是什麼?「品牌」一直是臺灣社會的話題,既注重「品牌」,也追求「軟實力」,但臺灣為什麼似乎忽略了致力樹立「軟體品牌」?

二、臺灣有沒有現成的「軟體品牌」?有。不但有,而且非常卓越,那就是「慈濟大愛」。由於「軟實力」主要是指稱對外,而非對內的影響力,依據慈濟在國際上受到的高評價,「大愛」毫無疑問是臺灣排名第一的「軟實力」,可是臺灣社會是這麼看待的嗎?事實上外界人(大陸、國際)看慈濟,和臺灣人看慈濟,感受、評價的差距極大,為什麼?是外界人搞錯了,還是臺灣人搞錯了?

上海有位企業家阮永松,曾在新加坡的「聯合早報」投書寫道﹕「臺灣最強的優勢不是F16戰機,而是慈濟。臺灣雖然小,但慈濟美名天下揚。臺灣不應自卑,應有引領大陸走向文明進步的耐心和雄心。在這次四川地震救災中,慈濟人不畏艱險,前赴後繼,讓大陸人民心存感念,大陸白領們也以做慈濟人為榮」上海作家竹林則說﹕慈濟的事業,已大大超出了宗教的範疇,而變成了全人類精神文明事業的一面旗幟」。臺灣的主流學界有誰這麼樣看待慈濟?從「軟實力」角度看臺灣社會對慈濟的態度,那活脫脫就是「葉公好龍」--- 平時口口聲聲推崇「軟實力」,一旦把臺灣最出色的「軟實力」擺到面前,卻不知所措失語了。

說到慈濟,就想起「臺灣之光王建民」。像王建民那樣的運動員,再出色,其「功用」在西方也就是到「商業價值」,可以拍拍廣告而已,但在臺灣,卻被捧成「臺灣之光」;相反,在國際舞臺美名天下揚」,真正該成為「臺灣之光」的「大愛」,卻在臺灣被貶到「商業利用」的下場我們可以在街頭看到多少以「大愛」為名的商業招徠?什麼「大愛徵信」、「大愛眼科」、「大愛計程車」,甚至某披薩連鎖店還有一個「大愛餡」。如此熱中「軟實力」的臺灣社會,以這種方式對待臺灣最出色的軟實力「大愛」,那只有兩個字來形容﹕「糟蹋」。 

臺灣社會真懂得「軟實力」嗎?

10.02.06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375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