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也談「余英時vs.楊振寧」(也可算「兩種認同系列」之一篇)
2009/12/04 19:11:24瀏覽960|回應0|推薦2

這是「中國時報」今天的專欄文章﹕「華府看天下-余英時vs.楊振寧」。

這個問題,我早看透了,當時就寫了文章貼在這裡「余紀忠講座」首場﹕「大師」同台的思維混亂,那是一年多前的事了。

現在既然大記者也來談這事,那我也就借他的勢頭來炒炒自己冷飯吧。我的觀察點是「兩種認同」,所以這篇舊文其實也可列入我的「兩種認同系列」。會在適當的時候稍作處理插入這個系列。

比大記者早一年多看出蹊蹺,證明了我的理論﹕「『兩種認同對立』的思維方式,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來判斷對立的兩方何方為『是』,何方為『非』」,是有道理,行得通的。

這裡再附上此文如下。

09.12.04

------------------------------------------------------------------------------

「余紀忠講座」首場﹕「大師」同台的思維混亂

國立中央大學與時報文教基金會共同設立的「余紀忠講座」,六月三十日舉辦了首場學術講座,邀請的是余英時和楊振寧,這種安排,不知是出於什麼用意?

余英時和楊振寧是兩個世界觀、風骨截然不同的人,余教授堅持民主的價值,堅持中國文化的正統傳承,因此也堅持對專制中共的批判,對中國大陸「中共文化」(而非「中國文化」)或「偽中國文化」的不屑與抵制,為此他至今不接受中國大陸的一再邀請,不踏入大陸境內,體現出世界華人文化圈少見的理念執著與風骨。

余教授堅持「民主」價值,不因「我們都是中國人」而與專制的中共為伍,這清清楚楚是將「價值認同」置放在「民族認同」,或「族群認同」、「血統認同」的「身份認同」之上。

楊振寧卻正相反,他是一個沒有民主、人權、自由等「價值」概念,而只有「中國人」的民族、族群、血統之「身份認同」思維的人,所以,對於中共的態度,他也和余教授背道而馳,很多年前,在中共的專制統治還相當殘酷時,就已到中國大陸定居。他只看到中共發展經濟,致力「中國強大」,讓「中國人臉上有光」,從來看不到中共的專制、反人權、壓制自由,他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只要他個人不受壓迫就行。而果然,因著他的諾貝爾獎光環,他個人在中國大陸是受到中共極度的尊崇,遠遠超過他在美國的待遇。

說到在美國的待遇,或說對美國社會的個人感受,余教授和楊振寧因為世界觀的差異,感受一定也是南轅北轍。珍惜民主和自由,余教授一定覺得在美國的自由環境舒服自在,他一定無法忍受中國大陸的思想禁錮環境,所以他選擇定居在美國;而楊振寧,因為滿腦子的民族意識、族群意識、血統意識,一定覺得「中國人被歧視」,在美國是滿腹「受害者」的怨氣,所以他到了大陸的「中國人自己人的環境」就如魚得水,所以他才不顧大陸的專制,早早投奔中共了。

楊振寧是把族群、民族、血統的「身份認同」凌駕在民主、人權和自由的「價值認同」之上的。

所以,請看「中國時報」報道的標題﹕余教授是「民主領袖要有人文素養」,談的是「價值」,而楊振寧,是「華人終會做出一流科研」,又是族群意識。

其實,楊振寧和民進黨雖然是陣營的敵人,思想上倒是朋友,都是族群意識至上,只是一個是「中國族」,一個是「台灣族」;而楊振寧和余教授其實是價值觀的敵手,余教授一定不願與楊振寧這種因為族群、血統相同而對專制政權「認賊作父」的人為伍。果然,據報,余教授是提前退場的。我想他是要避開和楊振寧同台說話的尷尬。老實說,如果我是余教授,我要麼乾脆拒絕參加這種講座,要麼,最起碼,講完自己的話就走人早退。至於余教授為什麼願意來,願意接受把他的名字和楊振寧並列,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難解的謎。

可是,這個活動歸根結底是別人辦的。主辦機構不知道這一切嗎?為什麼要這麼安排?是受到台灣所謂「超越藍綠」思維的影響,企圖「超越紅白」(楊振寧親中共,自然是「紅」,至於余教授的美國民主,我假設是白的)?能超越嗎?

這是我對這個「余紀忠講座」首場的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感受是從余教授的演講看到他的視野局限,也再次看到華人世界思想文化的視野局限,那就是,只有民主與道德的訴求。民主是西方原創的,本來不是中國人的;道德是傳統的,不是創新的,它們都不反映台灣的新問題﹕偽族群衝突。這個議題以後有機會再寫。

08.07.01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355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