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25 20:51:40瀏覽1362|回應3|推薦8 | |
2014.08.20 旺報〈名家〉 (部分內容未發表) 從馬總統得知陸韓將簽FTA的有感而發「我心急如焚」,到上星期呼籲反對黨「不要贏了惡鬥,輸了臺灣」,乃至蕭前副總統日前在「經貿國是會議」倡言「少點政治多點經濟」,馬政府的「路線」,就是「國家治理╱經濟發展」,這也是全藍營的基本思路。但就「政黨博弈」而言,處在臺灣特殊的政治環境裡,馬政府的這套路線╱思路可說從根上(fundamentally)就錯,連「經貿國是會議」也是個錯誤構思,開了等於沒開,毫無意義。 馬政府的路線╱思路之錯,可從三個角度來觀察。 角度一﹕對綠營,「我不懂你的心」 臺灣在國際舞台的經濟險境早已是常識,綠營不是傻瓜,當然也瞭解,但他們的行為清楚表明,他們根本不在乎這險境。馬政府似乎壓根摸不透綠營在想什麼,一再企圖以綠營毫不介意的「動因」去說服綠營,恰如古語所嘲諷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可說是連統治心裡學的「常識判斷」都沒了。 角度二﹕對自己,不知「話語權」已亡 即便如此,如果馬政府還握有「話語權」,便盡可不管綠營如何反對,徑直貫徹其治國路線就是了,一如當初推「ECFA」。但今天的形勢已非昔比。 從ECFA到「服貿」,藍綠圍繞相關議題的勢力消長,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審議ECFA時,藍營占上風,特點是全藍營團結一致支持ECFA,綠營反對雖然來勢洶洶,終不敵藍營,到後來連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都承諾要「概括接受」ECFA。 第二階段是審議「服貿」藍綠僵持時,藍營氣勢已經下滑,特點是藍營內部分裂,出現強烈反服貿雜音。 第三階段是「後太陽花學運」的現在,馬政府被打得落花流水,「話語權」全面喪失。今天他雖然還能運用行政權開開「經貿國是會議」,講講「多經少政」的陳詞濫調,但已沒法決策,更何談執行。到這種時候,還不知轉換腦筋,在路線╱政策╱論述上另闢蹊徑,還是一套舊思維舊語言,其對局勢之盲然,對策之窮盡,讓人驚訝 ── 馬政府的思考力到底怎麼了? 角度三﹕對「國家認同」鬥爭,無知其性質 政治學者胡佛曾說,臺灣是「藍的選政府,綠的選國家」。亦即,踢走中(華民)國,建立「臺灣國」,這是綠營的終極目標,整個綠營就是團結在這條「愛國主義」政治路線之下的。「臺灣國」壓倒中華民國,這是臺灣實質上的國家認同鬥爭。 也許,對「國家認同」鬥爭的殘酷性質,大陸人可以瞭解得更為透徹,因為60多年來,中共一直在宣傳教育,1949年前共產黨人如何「拋頭顱、灑熱血」地鬧革命,只為「打倒蔣匪幫、建立新中國」。看,為了建立新國家,命都不要了,誰還計較其他,比如,一點經濟利益?這不也是綠營今天的思維嗎? 更進一步,看看從1945到1949四年國共內戰的慘烈﹕兩個黨,一個要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一個要保衛「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大打出手,多少生靈塗炭,城破村毀?只要能戰勝對方,不惜「先破壞,再建設」(今天綠營亦然),讓自己的國家人民遭受戰爭浩劫都不在乎了,與之相比,今天綠營的杯葛,只不過是讓已經「邊緣化」的臺灣再多邊緣化一點而已,馬英九「輸了臺灣」的「忠告」,打動得了綠營的心? 不管現實是否行得通,作為一個「崇高」的政治理想,綠營對未來的「臺灣國」充滿了美好想像(一如當年共產黨之於「新中國」),由此產生強固凝聚力。事實已經證明,藍營「選政府」,不管是「經濟利益」,還是那個沒願景、少活力的「不統不獨、維持現狀」(有多少臺灣人會滿足於那個沒有「國格」的「現狀」?),遇到綠營的「選國家」,都是以卵擊石。能抗衡「臺灣國」的,只有「中華民國」,但絕非那個暮氣沉沉的百年老店「舊中華民國」,而必須是一個有超越「臺灣國」的遠大崇高新目標,有未來希望與願景,有一套振奮人心新論述的「新中華民國」。如何賦予「舊中華民國」以新生命新意義,讓其「與時俱進」,體現新價值新榮光,以此凝聚藍營、團結中間、分化對手,勝取「臺灣國」,全面帶動選情,國民黨╱馬政府思考過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