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01 16:19:10瀏覽11646|回應0|推薦11 | |
克林伊斯威特即將上映的新作,帶領我們重臨1945年2、3月份時那座殺戮地獄-硫磺島,雖然還無緣親睹克老的大作,但他針對一個主題同時推出美方及日方觀點的二部影片,堪稱已是影壇一絕,最近在電視上猛打廣告是美方版,希望日方版也有機會能在台灣上映。 依報載訊息,日方版的硫磺島故事重心圍繞在當時於島上殉國的小笠原兵團司令栗林忠道中將。54歲,一個一點兒凸出大肚子的短小精悍漢子,這是日本記者對栗林忠道的形容,他也是太平洋戰爭中少數獲美國同行敬佩的日軍陸軍將領,原因就於他讓美國人原本以為只要5天時間就可拿下的那座終年噴發著霧氣、瀰漫著硫磺味的20平方公里彈丸小島,最後竟使美軍得送上三個陸戰師,整整花了36天時間,在陸戰隊付出陣亡5,324人、失踪25人、負傷16,090人的高昂代價後,才完成佔領整座島嶼的任務。 硫磺島之所以變成一座血腥地獄,主因是栗林意識到面對美軍的絕對海空優勢時,殲敵於灘頭思惟是難以奏效的,所以他的作戰中心思想是依託堅固的工事,實施縱深防禦,以遲滯美軍前進步伐,將其兵鋒逐漸削弱乃至消滅。結果島上那羣毫無娛樂、生活非常枯燥的23,000名守軍,由於找不到其他的事情來消磨時間,只好將全部的精力發洩在挖掘工事上面,結果將硫磺島的工事體係挖掘得十分的精美巧妙。防禦工事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岩洞有機結合,並有交通壕相互連接,像島上的制高點摺缽山幾乎被掏空,築成的坑道就有九層之多,而島上的石灰沙與水泥攪拌而成的混合材料,更是堅固異常,成了日軍的最佳幫手。美軍在登陸前雖進行了72天的空中集中轟炸,登陸前三天又從海上猛烈砲擊達3天之久,使硫磺島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噸的砲彈,壯觀的砲轟場面讓一名美軍18歲的登陸士兵吉姆.布坎南(Jim Buchanan)天真向同袍表示:「你認為還會有日本人留下來等著我們嗎?」然而由於日本兵都躲進堅固的地下工事裏,美軍壯觀的煙火秀,僅造成日軍死傷104人而已。 雖然優異的工事設計,以及日軍極佳的射擊紀律,造成美軍大量的傷亡,但由於栗林未選擇殲敵於灘頭的戰術,等到美軍於灘頭上站穩腳根後,後續部隊以及砲兵、坦克源源不絕上島後,島上的日軍再如何頑強抵抗,也無力回天了,因為就算縱深防禦打得再好,也只是拖延最終失敗時間而已。其實栗林的戰術要能奏效,關鍵不在於栗林手裏的島上兵力及堅強工事,而是要寄望於日本海空軍的表現,如果他們一方面能成功截擊美軍後續在海上的增援兵力,並能給島上的日軍不斷地運補人員及物資,這樣縱使美軍能在島上建立灘頭堡,但在增補資源無法順利運送上岸情形下,島上日軍的縱深陣地再將已登陸美軍的鮮血一滴滴地吸乾,日軍不是沒有機會扳回一城的。就像1943年的8月7日至次年2月9日的瓜達康納爾戰役,當時美軍是守方,日軍是攻方。由於美軍主力只在島東北方一隅之地,所以日軍可以自由地在其他美軍不設防地域登陸。雖然日軍最初的登陸是成功了,但因無法突破美軍防線,而增援部隊則在11月12日至15日的瓜達康納爾海戰期間,在美國海空軍截擊之下,有將近二師日軍的主力是以太平洋海底作為了他們的登陸灘頭,因之在島上進退失據的日軍,最終只得完全撤出瓜達康納爾島,美國打贏了這場反登陸戰。 栗林知道成功的關鍵在於船隻、飛機、火砲的支援,以及足夠數量的生力軍,來擊退疲兵久戰的美軍,所以他在戰役期間發給東京電報上曾簡單地說:「把這些東西給我,那麼我才可以守住這個島嶼,否則我就無能為力了。」當時日本的海空軍實力已是紙上數字而已,日本雖有派出海空軍進行支援,只是打擊力量過於薄弱,對美軍僅能產生騷擾作用,無法對戰局產生任何影響。 栗林早已預知他的任務終將以失敗收場,所以他在1945年1月21日寫給妻子的信裡提到“不要再祈禱我回家,我已註定要死在硫磺島。我不在乎我的墳墓在那裏,我的骨灰也不會被送回家,但我的靈魂將同妳和孩子在一起,妳要盡可能活下去,請照料好孩子們。我死之後,請在我的墓上放一塊石塊,刻上‘陸軍中將栗林忠道之墓’就可以了。不要讓記者在他們的作品中宣傳我,即使死後,我也要保持清白的名聲。”3月21日,日本天皇晉升栗林為大將軍銜,以表彰他的英勇作戰。3月23日栗林向負責電訊中轉的父島電台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父島全體官兵們,永別了!”戰後栗林的屍首一直未被尋獲,不過可用美國海軍陸戰隊一位上校的一段話為其悲劇性的結局作一個總評:「你可以說他對於他的國家是已經盡到了他的職責」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