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26 23:08:43瀏覽462|回應0|推薦5 | |
當年懷抱經世濟民的理想就讀經濟系,但黑板上東一條需求曲線,西一條供給曲線,畫來畫去早已搞不清楚「人」到底是躲在那條曲線的後面,等學到福利經濟學時,心想終於可學學增進人民「福利」之道了,不枉費當初進經濟系的初衷,沒想到福利經濟學是最沒有「人」的章節,望著教授在黑板上振筆疾飛不知所云的圖形及數學證明,當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這個部份期末考不會考吧? 經濟學對「福利」最佳境界的見解十分簡單,只要某人福利的增加,必需以他人福利的減少為代價,此時就是社會福利的最佳境界,經濟學對此境界取了個專有名詞-柏拉圖效率(Pareto efficient)。經濟學家們煞費苦心用令人望而卻步的數學公式證明,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下的競爭均衡都是柏拉圖效率,這就是著名的第一福利定理。 共產主義垮台後,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創造及確保經濟福祉的唯一藥方,不僅教科書裏的標準答案,也已是上至公司執行長、下至市井小民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論調。但當資本主義浪潮橫掃全球之際,全球經濟雖交出亮麗成績單,貧富不均的情形則越形嚴重,浪潮雖然漲了,但並不是所有的船都能因此向上浮。以資本主義的聖殿美國為例,在1970年代,執行長們的薪水是一般人平均收入的10倍,現在已經變成300倍;雖然辛勤的美國人10年來的每小時工作產出增加了三成,但從1966~2001年,上班族收入中位數(最中間那個人)只成長了11%,但前0.01%的人卻大幅增加了617%。 當自由市場經濟達到柏拉圖效率境界後,如要讓中、下層階級人們變富有,就必需減少上層階級的財富,這種論調太「共產主義」了,有違世界潮流,更重要的是,在當今政府多由上層階級掌權情形下,要讓他們作出不利己身的決策,似乎不太可能。經濟雖然持續成長,但創造的財富卻集中在金字塔頂端,而非由全民共享,柏拉圖效率似乎帶領我們到一個你或許不希望前往之處-貧富不均的社會。 既有第一福利定理,當然就有第二福利定理:藉由競爭均衡,稀有資源在不同競爭意圖間的任何分配,都能達到柏拉圖效率。這段令人看的「莫宰羊」的有字天書,簡單地說,社會上有很多的「柏拉圖效率」最適境界,把最初的分配做好,之後交由競爭均衡負責處理,利用所得重分配的自由市場經濟,達到另一個較佳的柏拉圖效率境界。如何將最初的分配做好?在自由市場經濟之下,當然不可能去追求共產主義烏托邦式的所得平等,但我們可關注在機會平等上頭,無法公平受教育,以及對移動的其他阻礙,是不公平的首要來源,尤其教育機會是中、下階層民眾向上流動的主要踏板。回顧台灣本身,一來因富有家庭大有資源可為他們的孩子請家教、補習,在升學路途上已取得絕對優勢;此外急漲的教育費用,也令許多中下階層難以支應,從87~92學年度,因經濟因素而休學的大專院校學生就從2,664人增加到7,129人。教育這條路,也開始朝不公平那端傾斜了。 美國哈佛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曾提出「最大化最小值原則」(maximin principle),既然我們擔心自己可能淪為下層階級,我們就應該支持那些能讓下層階級可能變富有的政策。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可帶領我們到最佳適界,但我們能選擇更好的,一個更公平的自由市場經濟社會。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