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柯P的i-Voting看公民參與的謬誤之處及其背後的獨裁傾向
2015/03/08 23:00:49瀏覽513|回應0|推薦23

以「民意」為依歸是政治人物常喊的口號,而以「公民社會」概念作為民主政治運作基礎,似也是順理成章,所以當柯P抛出i-Voting構想後,博得不少美譽,然在掌聲背後,「民意」、「公民社會」等概念所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

無論「民意」或「公民社會」,這類詞彙皆隱含一種假定,如同社會中每個組成個體擁有「個人意識」(偏好)一樣,社會不僅可凝聚成一個「整體」,並同時可具有「集體意識」(社會福利函數),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rrow,在其著名的不可能定理中指出:通過反映社會中所有個人意識進行的民主投票,不可能產生社會集體意識,唯有「獨裁」才能產出社會集體意識,即以一個人的意識來替代所有個體的意識,也就是說,民主社會下強調社會集體意識是不切實際,從柯P推動的i-Voting,即可看出公民意識相關觀點謬誤之處。

P大談的i-Voting是以「公民參與」華麗口號為號召的,此次台北市長選舉投票率達到70.46%,看似合乎不少「學者專家」們口中公民參與政治熱度提高的論調,然而雖然「公民參與」的口號喊得響徹雲霄,P i-Voting的出場秀,勞動局長票選活動,實際投票人數卻只有7,476,投票率低到只有0.34%,看來絕大多數民眾都覺得與其耗費時間搔頭苦思誰是勞動局長最適人選,同樣時間無寧還是用在逛街、KTV歡唱等活動上比較有趣多了,所以會去投票者,即是平時關心勞運議題者,無怪乎當具社運背景原「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秘書長的賴香伶未入選最初決選名單時,引起「不少」選民反彈,之後由於有備選人因爭議退選遞補後,果不其然其社運背景深獲「選民」青睞脫穎而出。究竟具有社運背景是否為勞動局長的「必要條件」,看來初選的遴選委員與其後投票民眾的見解,顯有分歧,究竟誰的看法才真的是2,146,939台北市選民的「公民意議」?

再來看公館徒步區的i-Voting,由於其將投票群組分為一般市民、住戶、店家等三組,更可一窺當公共政策對不同群體利益衝擊程度不同時,民意的分歧與對立。

群組

公民數

投票人數

投票率

贊成

反對

無意見

贊成比率

一般市民

2,146,939

1,485

0.07%

1,129

325

31

76.03%

住戶

1,997

203

10.17%

77

124

2

37.93%

店家

130

73

56.15%

14

59

0

19.18%

從結果即可看出民意分歧的有趣結果,一般市民持贊成意見較多,然而投票率卻是最低的,同時他們之中每星期都往公館徒步區跑的人,可能寥寥可數;另外實際居住在當地的住戶或營業的店家,不僅投票率較高且抱持反對意見,面對持對立意見的多方人馬,到底誰才是「公民意識」的代表?由於柯P裁示及住戶及店家投票結果為最終結果,公館徒步區因而壽終正寢。從勞動局長人選及公館徒步區這二場i-Voting即可看出,「公民」定義的不同,「公民意識」的結果不僅會改變,甚至是南轅北轍而互相對立的。

另外從近期很夯的聯開宅出租案與公館徒步區做個比較,可看到一些詭譎有趣的環節:

項目

聯開宅出租

公館徒步區

住戶意見

因是自私的台北人,不被採納

同是自私的台北人,但被採納

i-Voting

公民參與

連個影子都沒看到

算有吧

在民主多元社會,民意分歧本是常態,無孰是孰非的問題,故大談「公民意議」是亳無意義的,Arrow不可能定理也告訴我們,「公民意議」是只會存在獨裁體制之下的。從前面討論可知,「公民意議」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公民」定義的改變而紛歧,正由於「公民」的定義可被操弄,所以在凝聚「公民意議」過程中,將反對聲音「去公民化」是常見技倆,中共的「黑五類」即是箇中翹楚。「去公民化」的重點是從根本上否定反對者的道德正當性,因這些人的「道德有瑕疵」,故「其言必惡」,所以這些反對者的言論自由就沒有被保護的必要了。

不僅聯開宅出租案的「自私的台北人」與中共的黑五類具有「去公民化」異曲同工之妙,近期的慈濟風波也是另一個「去公民化」的明顯案例,先不論內湖開發案的對錯問題,無論宇宙大覺者是否為證嚴容貌,亦或慈濟的財務報表僅有一張A4紙是否合理,這些事項本身與內湖開發案之討論是毫無關聯的,其目的無非是想從根本上否定慈濟的道德正當性,再剝奪其「公民」身分而將其噤聲。

自由選舉與民主並非是同義詞,納粹黨當年即是靠自由選舉取得政權的,世居德國的猶太人因希特勒轉眼間成了萬惡不赦之徒;慈濟在台灣存在幾十年了,僅因嗆了柯P一聲,一夕間就成了過街老鼠,猶太人與慈濟在「公民意識」下被「去公民化」的相似過程,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wogo&aid=21368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