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亂寫一通(十四):農業社會、血緣群體認同與【孝順】道德觀》
2021/02/27 14:11:17瀏覽440|回應0|推薦5

《亂寫一通(十四):農業社會、血緣群體認同與【孝順】道德觀》


獵物會遷徙,農作物則固定一地不動,所以農業社會與游獵社會最大區別,是食物來源由界線模糊的獵場,變為一塊塊界線明確的田地,私有財產權制度也因此期濫觴成形。


但步入農業社會之初,並無法律、法院等司法系統,來保障各人的土地不會遭他人侵占或結穗的穀物不被人強割,縱使已有國家組織出現,但「天高皇帝遠」,統治者的掌控力往往是鞭長莫及,甚少觸及一般鄉里,此時前文提及,以血緣為根基的群體認同,在土地私有的規範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人類步入農業社會後,先前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獵團也一起定居下來,雖然生活方式已由游獵轉變為農耕,但血緣的群體認同則沿續下來。在早期華人社會,宗族扮演地方基層實質統治者角色,在電影或電視劇裏,常見兄弟分家時,是在族中長老見證下進行的劇情,在還沒有地政事務所的年代,宗族長老的一句話,就決定一塊土地的歸屬權。


農業社會除了促進血緣繼承的私有財產權制度成形外,也帶來其他生活層面的轉變。游獵時間為學習狩獵技巧的青年集會所團體學習模式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由父親將畢生農耕知識傳授給其兒子們的私授模式;此外,在土地私有後,食物集體分食的風氣不再,「養兒防老」成了血緣道德體系的重中之重。


簡言之,農業社會能正常運作,奠基在不同世代間的互惠上:

*父親將農耕知識傾囊教授給兒子們

*兒子們奉養父母頤養天年

當然上述模式,對父母輩而言,仍有被兒子們棄養的風險存在,要降低此一風險,除建構強化【孝順父母】的社會道德觀外,藉由血緣群體認同之助,宗族握有對違反規範者施予懲罰的權力,例如將不孝順父母者逐出鄉里,使其喪失財產繼承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wogo&aid=15687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