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產力與薪資
2008/01/13 17:04:36瀏覽712|回應0|推薦4

經濟學家一直認為「價格」是經濟體係運作的核心,因為它能忠實地反映人們對產品價值的慾望程度,慾望高時,產品價格自然就高,慾望低時,價格就會跌下來。由於薪資是「人」這項生產要素的價格,它的價格高低當然也就代表企業對每個「人」的慾望程度,資薪高代表企業對這個人的「慾望」高,也就是說這個人的價值高,而生產力就是這個人價值的表徵。所以生產力高薪資就高,生產力低薪資就低,生產力太低,就不免遭到開除的命運。前述這段經濟學上生產力與薪資的論述邏輯看似合理,但實則未然。

「您的生產力比別人低」,對許多失業者而言,是道永遠無法抹去的心中烙痕。然而「生產力」並不像它文字表面意義那樣單純,伴隨消費經濟的演變,產品在設計、行銷階段所創造出的商品價值已數倍於單純製造階段所能產出的價值,白領工作者「絞盡腦汁」的生產力很難用「一小時生產幾件」這種簡單公式來衡量。以我個人為例,雖然工作內容大同小異,但我的薪資是坐在我前面那三位小姐的2倍以上,但很難說我的生產力有達到她們2倍以上的水準。

實際職場中的薪資結構,其社會性構面因素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經濟面因素。雖說員工的邊緣生產力,會由於經驗的累積,而隨著年資的遞增而增加,但大體上其增幅是逐年遞減的,達到一定年資後,生產力的增長就會遇到瓶頸,甚至還會產生衰退的局面。另外,員工的預期財務支出則是呈逐年邊際遞增的走勢,從剛進職場時一人吃全家飽的黃金單身貴族,進而購車支付車貸、到成家立業後要負擔的房貸,再隨著小孩出生後的養育費及以後國小、中學、大學逐級遞增的學費。由此我們看到二條走勢不同的曲線:一條是遞減的邊際生產力,另一條則是一直往上升的財務邊際支出。假若完全按生產力對員工敍薪,將會對員工造成收入與支出不吻合的情況:出社會初期,收入將大於財務支出;但到中高齡之後,收入卻不夠支付沈重的財務負擔。這樣的薪資架構是無法提供一個穩固的社會基礎,為解決這種生產力與就業者財務支出需求不對稱關係,導致了依年資敍薪的薪資結構出現。社會新鮮人的起薪雖低,但隨著年資增長,薪水也會隨之增加,以吻合員工財務支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員工在初期時之所以願意領取較其生產力為低的薪資,是基於員工與企業的一項默契存在,只要員工能維持其生產力在「一般」水準之上,企業願意以逐年遞增的薪水僱用員工,縱使員工在中、高齡之後其薪資已高於對公司貢獻的生產力,以吻合員工財務支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員工以初期薪資上的犠牲換取「未來確定的」預期收入,結果在大家「終身收入現值」確定的情形下,理性的消費者也能因而確定其消費水準,由於消費是經濟產出的重要組成因子,從而促進經濟的良性成長。

但當管理學者將「終身僱用制」斥之為無效率的同義詞並躍為顯學之後,企業開始「合理地」開除那些生產力「低於」薪資水準的中高齡員工。不過原本薪資低於生產力的員工,境遇看來也沒改善多少,我16年前進公司的起薪是32,000元,而目前起薪低於這個金額的社會新鮮人看來還是不少。起薪低於生產力,等到薪資升到與生產力相若的水準時,卻又面臨被企業歸類為無貢獻員工而被革職失業的風險,偏偏此時常常也是財務支出的高峰期,這種情況給中、高齡失業者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面對不穩定的職場未來,導致原本終身僱用制下「未來確定的」預期收入不復存在,一般大眾只能以不確定的未來預期收入來決定當前的消費水準,依據經濟學風險趨避理論,縱使目前「不確定的未來預期收入」=「未來確定的」預期收入,消費水準仍會因而減少。難怪依據政府數據,台灣雖仍有不錯的經濟成長率數字,但內需消費市場卻是一片冷颼颼,畢竟面對未來不知何時會被開除的變數下,一般大眾怎敢大方地消費,只得縮緊荷包了。此種現象長期延遲下去,對台灣經濟絕對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wogo&aid=153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