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07 19:10:23瀏覽285|回應0|推薦5 | |
<亂寫一通 從立憲經濟學看儒家思想> 一、常駐匪幫-國家的源起 關於國家的起源,Mancur Olson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在無政府的遠古時代,武裝的流竄匪徒四處刧掠,應是個符合事實的假設場景。但各組流竄匪徒之間非協調一致的競爭刧掠,將催毀大眾積極生產的動機,長久下來,無論是一般大眾還是匪徒,所能獲致的產出資源將會停滯,甚至減少,對雙方都不利。 若有個自私自利的匪首,理智地停頓下來,以常規收稅形式掠奪大眾財富。由於這批安頓下來的常駐匪幫,阻止了其他流竄匪徒在他們的地盤上的刧掠行動,保有掠奪大眾財富的壟斷力量,以持續性稅收替代非經常性的搶劫,由於大眾由此確定他們能保有的財富份額,因而增加生產的動機,結果,一般大眾與常駐匪幫二者皆得利,國家的雛型因而誕生。 二、從立憲經濟學看政府如何運作 國家成立了,政府如何運作則又是另一道課題。立憲經濟學(Co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以人是自私自利的古典假設為基礎,分析在不同法律制度規則下,政治行為者如何進行選擇。由於人是自私自利的,掌權者有濫用政治權力去攫取特殊利益的誘因。所以如何設定檢查及控管機制,預防掌權者濫用權利,以維繫人民福祉及政權穩定性,是至關重要的。 三、儒家思想的準憲法功能 現代國家,可以憲法條文來預防掌權者濫用權力,但古代社會要如何預防呢?中國人想出個好點子-儒家思想。「仁」及「五倫正位」可說是儒家思家的核心,這二者巧妙結合,構成一道預防掌權者濫用權力的預防系統。 「君君」與「臣臣」是儒家五倫思想中與政治行為最直接相關的: (一)「君君」的觀念 當個君王,有君王的職責,就儒家而言,就是行「仁」政。亂花錢是濫用權力的結果,要有錢花,就得多課稅。為防止掌權者亂花錢,儒家思想的仁政常與輕徭薄賦結合在一起。少課稅、少花錢,就是一位好君主,構成主要的儒家政治思想。 (二)「臣臣」的忠君思想 儒家的忠君思想,是被後代誤解最嚴重的環節。畢竟先秦之後的朝代,為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無不對此加油添醋,反偏離其思想原貌。 「臣臣」實質上是扮演「君君」之後,第二個控管掌權者不濫用權力的重要機制。這可分為二個層面: 1.「君不君」:君王未行仁政 這時,為人臣者該怎麼辦?其實儒家的回答,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弒君!儒家本質上並不反對在「君不君」的情形下弒君,孟子說的很清楚:「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只不過後代皇朝特意遮掩儒家此項主張,後人反以為儒家只一味主張愚忠。 2.「君君」:君王行仁政 這時人臣就要 (1)認真工作,協助君王達成仁政施政目標。 (2)不弒君 不弒君是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觀念。常駐匪幫的匪首,會安心採用細水長流的徵稅模式,不急於一時即將大眾的財富搜刮到自己的手上,是匪首確認自己的收稅權能長久維持下去。若匪首每天活在明天是否會被部下幹掉的恐懼之中,既然他的收稅權處於不穩定狀態,匪首為極大化其利益,匪首必有改採橫徵暴斂的動機,如此一來,常駐匪幫的行為模式將與流竄匪徒毫無差別,在各個短命匪首拚命在有生之年斂財情形下,人民福祉是無法提升的。 (初稿中華民國108年12月7日)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