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6 21:05:28瀏覽631|回應0|推薦18 | |
為求凍齡裝年輕, 從女兒手中搶來在年輕人中據說還頗有話題性的一本書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 來讀, 翻開書扉, 就與要求絶對不准說謊的康德迎面相撞. 秉持權利義務觀的康德, 認為道德原則具有普世價值, 如果說謊是不道德的, 那麼所謂的善意謊言, 在康德眼中也是不道德的, 沒有妥協的餘地.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 的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假設你生活在納粹時期的德國, 一位被追殺的猶太人朋友躲在你家, 這個時候蓋世太保上門來打探他的不落, 你會據實以告嗎? 或者, 你會為了保護朋友而撒謊? 相信大部份的人應該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但94狂的康德, 則認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舊不該說謊. “善恴謊言” 是否是不道德的, 這個倫理學上的大哉問, 對我而言太艱澀了, 轉個彎, 嘗試分析人, 更精準地說, 是分析大腦為何會做出說謊的決策. 我個人認為, 大腦的決策分析可略分為三個層次: (一) 生物本能反應 (二)效用分析階段 (三)全面的邏輯、推理分析 神經科學家Paul D. MacLean曾提出一套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理論, 其認為大腦之中有塊特定區域在處理人與人之間情緒識別及反應機制, 因在遠古時期, 人是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群居動物, 如何在群體中掌控正確的人際互動技巧, 是維繫個體生存機會的關鍵要素, 所以在演化過程中, 這項技能密碼已深深烙印在人類基因組裏, 一代代遞嬗下去, 所以科學家研究發現, 跨越族群, 文化差異, 人們都能正確識別出他人喜怒哀樂各項表情的顯露, 當發現旁人處於盛怒狀態, 我們採取避開遠離的行動策略, 即是一種生物自保本能反應. 研究發現, 不管基於什麼理由說謊, 人們總是會意識到自己 “似乎做錯事了”, 就算理智上不斷告訴自己是基於好的理由才說謊, 虧欠感仍然不會因此消失. 基於善意謊言虧欠感的存在, 我個人認為, 誠實不說謊是人類求生存的生物本能, 畢竟若大家都說謊, 就無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基礎, 人類就無法形成群居生活, 早就被其他野獸吃光而滅亡了. 若大家都誠實只有我說謊, 下場也很慘, 嚴重的話可能會被逐出群體而喪命. 當然, 我們的行為並不全盤按生物本能而行事, 面對盛怒的顧客, 雖明知有危險, 客服人員仍得硬著頭皮笑臉迎人向前安撫客戶的情緒, 這行動決策的背後, 有大腦其他部份在施展它的魔力 => 效用分析. “效用分析” 是神經經濟學向經濟學借用的辭彙, 簡單地說, 大腦會就各項行動結果進行利弊得失分析. 科學家發現, 這部份工作與大腦裏的杏仁體 (Amygdala), 眼框額葉皮質 (Orbitorfrontal Cortex, OFC) 有關. 大腦的效用分析, 與一個人的經驗, 學習有極大關聯性, 所以有無上過康德的倫理學, 在效用分析過程中也會占有一席之地. 大腦效用分析的魔法, 科學家仍在努力破解中, 其中有二項因素會影響效用分析的過程: (一)預期報酬 (Payoff)的大小 (二)預期機率的大小 向蓋世太保說謊被揭穿, 其結果若是只被打手心五下, 與被誅連九族的懲罰相比, 相信在前者情況, 我們會更敢於向對方說謊. 預期說謊被揭穿的機率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決策, 打開門後, 若只看見蓋世太保一人, 與在他旁邊還站著一位近來不時偷窺家裏動態的鄰居情境相較, 想必在第二種情境下, 說謊的勇氣將大大降低. 打開門後面對蓋世太保, 不准說謊的生物本能制約、拯救朋友性命的慾望、對蓋世太保懲罰的恐懼, 以及康德老師的諄諄教誨, 各式各樣的訊息在大腦裏流竄, 這時就輪到負責掌理全面邏輯推理分析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粉墨登場了. 前額葉占據大腦皮質的29%面積, 其掌管邏輯、推理能力, 在行為決策過程中扮演關鍵決定角色, OFC的成本效益分析結果再經DLPFC邏輯判斷, 做出是否要說謊的決策, 這過程或許只有短短的幾秒鐘, 但這其中的奧密, 不知科學家能否有解開其謎團的一天. 誠然, 康德的倫理學是在探討 “什麼行為應該要發生” (不准說謊), 神經經濟學則是在研究 “大腦如何做出讓這件事發生的決策” (說謊), 是二個不同面向的問題, 將二者硬湊在一起, 或許能激發出新的火花.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