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詩的回音
2022/05/19 15:37:14瀏覽320|回應0|推薦2

飛蛾在人間也只能撲火,它的感情我們一無所知;但當它被窗外的冷撞上的時候,所有的屬於詩的想像,就有了擬人的情境發生,這個就是一首詩的「意象思維」的開始。


我們從前講,飛蛾撲火是一種多餘的悲壯,但現在看,倒像是孤寂的永恆。飛蛾不期然成為一首詩,詩意暗示,曾經擁有的不會再回來了。帶著生命層面的理知,我們閱讀,去反芻「殘缺」的本質。關於生命,我們當然要透過詩的語言,回到生命本身。

在詩中,我們常常追求一種哲學的況味,從生命的「殘缺」逐漸拉開詩的空間,然後在思想的高處駐足;「殘缺」介於存在與非在之間,透過文字修辭,有意無意文本已經醞釀了詩的魅力。

如許,在清晨的微光中,讓一首詩有了自己的名字是令人興奮的。
我們需要一種洞察,以能甄別美之為美的實際。詩永遠是審美的客體,而一種閱讀心理分派的移情作用,樞紐著我們的審美經驗。所以,移情作用的深化及審美經驗的遞傳,確然緊緊抓住當代新詩做為審美客體的思考導向。

凡此種種,自不待言,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到了現代,此般盛景則以所謂「新詩美學」掛帥,所有思想的主軸則必嵌入時代的意象而有新塑的建構。不為甚麼,我常常想到「主體重構」這個詞,簡單講就是丟棄文字語言的巧飾,通過對語言符號的多重指涉,重塑時代的意象。

當然,現代的閱讀期待,必然一本主觀的美感經驗去發現作品的新意義,而形成一個新的「創造性文本」,這個就是後期資本主義的新史觀。新詩賞評,搭上了這趟時代的列車,汲汲營營者莫如是乎,莫不如是乎?!

「銀色日常」這個詩題,讓我想到瘂弦的「溫柔之必要」。學詩的年代看到「溫柔之必要」,那種心情澎湃飛揚自不待言,因為,看到了詩怎樣在內裡成長。有一天,忽然又看到詩的長相了,掰開指掌知道,天涯如珠露,一切草葉自然生長。詩起於心性,所以它是美麗也是哀愁。

在閱讀的情感上,我們不免思考,「銀色日常」這首詩,為何要安排卡布奇諾充當美學上的「視覺刺點」呢?「視覺刺點」,來自於羅蘭巴特的《明室》,一本與攝影有關的解構批評。其實,我們的眼睛總是寫實的,但意識常常是解構的;在討論到「殘缺美」的時候,我總是顧慮到那些因生命的殘缺導致的心裡暗示,以及修辭隱喻的概括等等因素。如此,在一首詩裡「視覺刺點」的出現會暗示甚麼,而殘缺無所不在。而我知道,「殘缺美」只會在殘缺裡出現,它不是必然,它是偶然。

「殘缺美」當然是一種審美經驗,相對於形上的抒情更多的是對美的期待和想像。因為每一個人內在的浪漫性格有不可掠奪的純粹性,一切所有生命的愉悅,在在都離不開這美的絕對的感性範疇。它是一個洞見,超越人我是非。

這首詩讓古老的視境替代了那些久遠的不再出現的時間,但時間是心裡的,它恆在,它不生不滅,就像李白寫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個句子,沒有人可以搶走時間;修辭上,月光是主體,因為月光不在乎時間的久暫或遠近,事實上在我們的閱讀裡,它是隱匿的。

讓文本內在流動著月光可以兼涉古今,所以這首詩的「意象思維」從月光開始,這個講法講是對的。年輕的時候唱過一首歌叫「銀色的月光」,它給了我靈感,我把「月光」用現代人的寓意,改用「日常」,銀色就成了永恆的魅惑,我喜歡,就喚它做「銀色日常」。

附錄詩二首 

【飛蛾 】 ◎雪硯

一隻飛蛾
把整個斗室的黑折疊起來
再把撕下的,疼
丟進孤寂的火苗


去年的隱
姓,埋名
換成今年
的,酸甜苦辣


眼睛停佇牆上的斗笠
在淚水邊打個轉
被窗外的,冷
撞了一下

【銀色日常】 ◎雪硯

宮燈滅了
草原一望無際的想像才開始
小樓外 子歸啼月
戲台躺著重又相逢的白頭宮女


她從宋朝回來 向我要去一杯卡布奇諾


懷鷹‎ 發文到 這一代的詩歌
1月11日下午7:27 · 
 
從月亮的意象說起97
——詩歌語言的特性

詩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文體,就不能不講究文字的結構。詩人是文字的魔術師,這話是一點也不假。中國文字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將僵硬的文字變成活的文字,藝術性的文字。

詩歌語言的獨特性便是它的創造性,韋勒克說:“詩是一種強加給日常語言的‘有組織的破壞’。”“詩沒有現成的媒介,需從其他語言那裡借用媒介,借就是破壞”。“借”來的語言使詩的內涵發生變異,這種變異主要是通過“破壞詞義”和“破壞語法”來實現的。

韋勒克出生于維也納,文學批評家,比較文學家,他在《文學政論》(與沃倫合著)這本書裡,系統化的研究文學理論,主張對文學進行內部研究,是歐美新批評派的代表人物。

他把文學研究分為“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兩方面,認為由於文學作品必然會牽涉作家的創作心理、個性、創作過程、身處的社會環境等因素,把文學研究與這些因素相聯繫,就是文學的外部研究。而文學的內部研究是把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符號結構加以研究,主張利用語義分析的方法研究作品結構,強調作品在結構,符號和價值三方面的統一,提出了獨特的作品理論。

韋勒克的論述主要針對歐美的小說創作,但他的“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依然可以用在其他的文體。詩歌比較特別,跟小說或散文有所區別,詩歌是非敘述性的文體,除了敘事詩,一般的詩歌作品沒有什麼情節或故事性可言,更多時候它是表達作者一種或以上的情緒,情懷,他的“有組織的破壞”不一定適用在漢詩裡。漢詩是比較常規化的語言結構,也就是說,在某個特定的範圍內可以允許作者進行某些語言上的“破壞”,但這個破壞應是有序的,而非任意的扭曲式之變形。

如一些作者將漢語的語義生搬硬湊的變形,將動詞當形容詞,名詞當動詞用等,諸如此類的變形,使詩的空間感被壓縮或無規則的擴張,基本破壞了詩的質感。有人以為那是創新,樂此不疲,實際上,這跟文字遊戲有點類似。詩並不靠這些詞義的變異達到表現的深度,恰恰相反,你會覺得那都是一些花招。

詩歌語言的獨特性,不應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單一結構,更多的是,它借著一個完整的句子呈現出來,這就要求作者對文字本身有高度的認知,知道選取什麼樣的句子才能呈現最有質感的內容,進而使讀者動心。

任何一個詩人無不在詩歌語言上下功夫,但很少人像賈島那樣不斷反復的“推敲”。當然,賈島的例子是個特例,詩還是要回歸自然,過度的推敲有時會變得很刻意,但現在在互聯網上寫詩的,多半是急就章,寫完就發表,往往是經不起分析。
2019/10/23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gin300&aid=17433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