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詩的『美學場域』
2022/05/17 14:01:10瀏覽44|回應0|推薦0

吹鼓吹詩論壇八號/2009年3月
主編/蘇紹連

我們說,這是一本美麗的「詩雜誌」。此處的美麗,不僅僅是表象的、視覺藝術的或則謂特定身份歸屬的,其實更多的是指「心靈層面的」,「飽滿性靈酣暢的」,潛隱於日夜之際的「存在喻示」。

在閱讀的實際,總有某種音色與心神相與旋繞,這樣的感受,總也盤桓在詩的某處與自己的某些過往不停對話,有一些文字的、藝術的、生命氛圍的「相似性」,寄寓於心靈深處,尋尋伺伺,與眷慕交纏。這是「吹鼓吹詩論壇」孕育的紙本刊物,呈現了「詩與美學」的必要踐履。第八號了,寄自沙鹿,是紹連老師的筆跡。

我因此想到「傳播學」,或者,想到「行為科學」與「神經語言學」之類的現象與交感、反映。也許,當「傳播學」不由自主的奠基於一『小眾文化』之區域生態場域,則必將等同於一種迷你的現象「詮釋學」。這樣想想,一些羅蘭‧巴特的迷人語言又跑進我的腦海,連夜翻攪。

我這麼想著,透過一具體媒介物,立志於「詩的傳播」,其果敢則以時間的姿態予文字信史以流動的聲息〈我感性的想著,《吹鼓吹詩論壇》扛頂的「新歷史主義」概括下的網路身份,及其今日種種與明日可能〉。或曰「介入」。必然,以刊物的形式敞揚詩之驚騖,在可見的最近的距離之內開闢美學的場域,甚至突出所謂「符碼閱讀」的文字科學範疇,完成其自身存在之價值與意義。這裡,因此隱含了德希達的「符素」說法,我也相信,他的治學立場有反對索緒爾的意思;這是「後結構主義」的濫殤,符號與符號的「增生」、「共生」或「衍異」,一再流傳。

我們遂檢視《吹鼓吹詩論壇八號》它那絕對的「辨證性」,以逐次逐目的細膩翻撿,終而不得不承認它的厚實、穩健與隱約的『經驗主義』散發的『主體』光彩。甚至,那些你可以想像的披金瀝沙之後顯露的真誠與藝術實踐,係來自它本身不可避免的精英性格與血緣流傳的不斷交融。

一份屬於詩的『傳播學』,在你視覺的間隙揭露『詩美學』的──大象徵,並且具備可供審閱的語言系統,其精義則獨步於文字與文字之間自動衍生的「生命類像」。是的,它的「辨證性」一開始就潛入讀者的等待與閱讀之中,因此,所有的感動與驚豔自動構建一新而無可替代的「記號詩學」,此之謂,詩的『美學場域』。

謝謝紹連老師。

2009/03/31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gin300&aid=1742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