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8 23:56:48瀏覽429|回應0|推薦6 | |
天下一家去日無多來日多 郭都人 韓國《朝鮮日報》中文網日前刊載關於中國文化的署名評論,全文如下: [太平路]吟誦古詩的蘇州的哥 朝鮮日報評論員 金泰翼 (2013.08.03 04:30) 中國蘇州的氣溫接近40度。筆者從蘇州市內乘坐出租車前往郊外的寒山寺。我們一行的話題還是唐代詩人張繼的名作《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因這首描寫寒山寺和跨過運河之橋的詩句,寒山寺和張繼同時成名。一行人中的一位用漢語吟誦詩的第一句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年輕的出租車司機居然一氣呵成,熟練地把整篇詩吟誦一遍。 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在高峰會中常常引用古詩中的名句,這種情況倒是見了不少。也聽說過中國的小學教科書中就有李白、杜甫的詩,供孩子們吟誦和學習。即便如此,當聽到地方城市出租車司機熟練吟誦1200年前的唐詩時,還是別有一番感受。 今年2月新竣工的蘇州火車站廣場中央矗立着一尊9米高的青銅人物雕像。如果在過去,這裡應該是毛澤東的銅像和他的語錄的位置。據說因樹立誰的雕像有過不少爭論。最終選擇的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世界雕刻家吳為山刻畫的范仲淹栩栩如生。銅像的下面刻有范仲淹的名作《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信成千上萬路過這裡的旅客,在瞻仰范仲淹銅像的同時會感受到《岳陽樓記》的境界。 所謂人文精神,想必是在對前人創造的歷史和文化積淀的敬仰中形成的。在過去的100多年里,中國因內憂外患和革命,無暇顧及人文精神。但是現在的中國經濟在發生變化,國力在變強,文化自然也隨之變化。 南京的夫子廟和從它的前面流過的秦淮河是集中國六朝時期學問、藝術和風雅為一體的名勝。二三十年前還是廢墟和污水橫流的地方,現在已經回歸古韻,煥發出新的生機。古時候江南才子們開科取士的貢院也進入恢復修繕階段。遊歷南京、蘇州、揚州,可以見到很多刻着文人墨客名字的紀念館,了解到歷史人物的故事。據說,中國政府2008年統計的此類遺跡和紀念館在全國各地多達7萬餘處。 一提到中國,韓國人總是會想到「假冒」「腐敗」「偽劣」,但往往忽略了對於支撐中國社會另一方面的人文積淀的厚重。僅憑政府的支援和培育根本無法解釋清楚的尋常生活中的人文環境和氛圍,在中國確實存在。 在韓國國內有一種傾向認為,只要我們下定決心,就能輕易和中國形成人文同盟或人文共同體。要想討論與中國形成人文共同體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對方博大精深的人文資源,理解他們對人文所採取的態度。不僅如此,還要展示與其相符的人文的積淀和創造力。試問,韓國對此有準備嗎? 人文同盟也好,人文共同體也罷,首爾與北京,中華民族與大韓民族,勢將加強目前的緊密雙邊關係。理由很簡單:日本張牙舞爪,台灣境內的日本二戰翻案運動緊鑼密鼓,在馬英九總統領導之下特別顯得猖獗。 人文同盟,人文共同體其實都是天下一家概念的不同表述。 不妨參考高麗愛國文人李齊賢(1288-1367)的五首詞: 其一是《菩薩蠻》: 西風吹雨鳴江樹,一邊殘照青山暮。 白魚兼白酒,徑到無何有。 其二是《巫山一段雲》: 潮落蒹葭浦,煙沉橘柚洲。 漠漠迷漁火,蕭蕭滯客舟。 其三是《洞仙歌(杜子美草堂)》: 百花潭上,但荒煙秋草,猶想君家屋烏好。 卜居少塵事,留得囊錢,買酒尋花被春惱。 其四是《玉漏遲(蜀中中秋值雨)》: 一年唯一日, 豈料數陣頑雲,忽掩卻天涯,廣寒宮闕。 其五是《沁園春(將之成都)》,絕對屬於不朽之作: 堪笑書生,謬算狂謀,所就幾何。 幸今天下如家,顧去日無多來日多。 李齊賢就是高麗李文忠公。《沁園春(將之成都)》所展現的「天下一家」的高尚情操,顯然遠勝中土的李文忠公。 「幸今天下如家,顧去日無多來日多」所代表的底氣與樂觀更令人欣喜。鄧小平表示堅決不當李鴻章,難怪許多人懷疑後者的操守。高麗的李文忠公則不然,他從來就是韓國人敬仰的對象,毫無懸念. 可以說,中華民族與大韓民族「天下一家」概念的落實,是鎮壓日本蠢動,保證東亞長治久安的基礎。試問,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對此都有準備嗎?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高麗愛國文人李齊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