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釣魚島講到琉球
2008/08/27 11:29:49瀏覽445|回應0|推薦1





從釣魚島講到琉球


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依據無非兩條:

第一,釣魚島屬於琉球;
第二,琉球屬於日本。

幾月來海內外媒介關於釣魚島的文章無數,全是批駁以上第一條,幾乎無人提到日本的第二條「主權」依據可能比第一條更站不住腳,但這也是一個比釣魚島更長遠複雜的問題。以後如有機會,筆者將具體討論這樁歷史公案的各種細節,在此先扼要介紹一下背景。

由於美日共同掩蓋,今天幾乎被世人遺忘的事實是:琉球曾是一個具有自身語言和文化傳統的獨立王國,其悠久歷史和文化積累遠遠超過今天絕大部分亞洲國家。借用時下政治流行語,可以毫不含糊地說日美百餘年來在琉球犯下了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文化滅族」罪(文化種族滅絕),但是你如果以為歐美「人權鬥士」為此會有一掬同情之淚,那未免對現代國際政治棋局過於天真。

琉球國都名首裡(「守禮」),自明洪武初年起一直是奉中原正朔的獨立王國,而中國朝野對此「守禮之邦」的文化傳統和建樹也讚譽不絕。琉球地處海上貿易要道,經濟上遠比日本富庶。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培利(馬修。長佩里,冒充上將以愚弄日人)用砲艦政策叩開日本國門的同時曾「造訪」琉球,琉球與其交往全用漢文進行,使用的是咸豐年號。

甲午之戰前十五年,日本利用滿清的積弱和顢頇霸占琉球,從此開始對琉球進行「文化滅族」,但是琉球畢竟是有七百餘年文化積累的禮義之邦,在日本長期全面「皇民化」的努力之下,直到二次大戰,琉球還是頑強地維持了它文化遺產和國家獨立象徵,包括琉球王宮和傳統王宮衛隊。

琉球的最大悲劇是太平洋戰爭,日本處心積慮,以琉球而不是本土作為與美軍拼死抵抗的戰場,琉球列島總人口因之損失三分之一,大量所謂「寧死不屈」的當地婦孺實際被日軍逼迫跳崖。更悲慘的損失是琉球的獨立文化傳統:日軍在最後關頭「極有遠見」地驅散了琉球獨立的最後象徵-王宮衛隊,王宮在戰火中被夷為平地,最令人髮指的是琉球立國以來所有王家典籍文獻檔案被一把火燒光,琉球七百五十年的文化積累由此盡數喪失。僅「永樂大典」被八國聯軍焚燒散失,至今令人痛心疾首。想像如果兩千餘年來積累的所有經籍包括「二十五史」和其他官方典籍盡數喪失,中國還剩下多少文化傳統?文化滅族,以此為最。琉球自南宋起七百餘年長期昇平,未經戰燹,王家所藏必有許多海內外漢籍孤本。在亞洲近代史上這樣一件無法彌補的嚴重文化災難,由於日美兩國心照不宣,至今無人出來主持公道。

然而琉球的國際地位當時並無一定,可惜的是蔣介石執迷認為英國是中國在亞洲的傳統主敵,並千方百計地企圖在戰後立即收回香港,在開羅會議期間兩次拒絕羅斯福讓中國接收琉球的提議,喪失了幫助琉球复國的大好機會。(蔣氏對盎格魯薩克遜國家向無好感,去世之前港澳雜誌曾報導他在二戰時就有遠見預料中美兩國未來可能兵戎相見,但居然未能看出大英帝國在二戰時已日薄西山,可謂當局者迷,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美國在戰後長期有將琉球據為己有的意圖,在當地禁用日本昭和年號,並提倡一種與日文頗有出入的書面語言,直到六十年代後期,美國還在各種正式文件中避免使用「沖繩」這一日本稱呼。

然而二戰之後亞洲局勢的發展卻大大有利於日本:由於斯大林和金日成挑起韓戰,中共和美國喪失了接近的機會,日本成為韓戰最大贏家。限於實際國力,為了離間日美關係,毛,週不放過任何一個場合宣揚「沖繩」屬於日本。這種缺乏遠見的弱勢外交正中日本下懷,同時美國在越南陷入泥潭,被迫討好日本,沒有經過其他戰勝國同意以及琉球公民投票就將「沖繩」,「私相授受」,送還日本,日本又成為越戰最大贏家,釣魚島爭端也由此揭幕。

不管日本今天表面地位如何鞏固,我們應該看到日本強佔琉球和美國私自「交還」琉球並無任何國際法以及當地投票依據,而琉球表面上的「順從」並不表明其人民對日本的認同。直到七十年代,受國民黨公開支持的蔡璋「琉球复國運動」還有不少活動。隨著東亞向其傳統秩序回歸,中國在將來有必要重開琉球歸屬之議。其他不說,一旦中國官方上下一律拒絕使用日人的「沖繩」一稱,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調門就會有所變化。
<

乾隆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琉球國王尚敬進貢奏本(一)





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
奏(為?)恭陳納款下情叩請
恩旨遵行事(切?)琉球僻處海濱遵依
本朝定制二年一貢自高曾祖父以及(臣)身從無敢愆
期已歷百有餘年欣逢
聖聖制承之世加意懷柔格外優渥雍正四年間特遣陪臣
向得功等赴
京謝
恩叨沐
世宗憲皇帝加惠(遠??)不欲收其貢物又念航海遠來不忍
令其帶回本國將謝恩禮物准作下次正貢嗣是(臣)
(敬)(屢?)貢奏陳悉蒙
俞旨曲為優容乾隆二年特遣陪臣向啓猷等赴
京慶
賀荷蒙
皇上召見
乾清宮頒賜
御書匾額(臣敬)凜凜祗受即應修
……


乾隆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琉球國王尚敬進貢奏本(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215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