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君子的朋黨與小人的朋黨
2006/10/18 15:48:44瀏覽963|回應0|推薦10

黨同伐異遍干戈,利盡交疏奈若何!

和戰朝臣爭未定,臨安城下楚聲多。

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在「朋黨論」一文中曾說:「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又說:「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歐陽修認為所謂「朋黨」,有小人之偽朋黨和君子之真朋黨。以現代的話語來說,君子的朋黨是理念的結黨,小人的朋黨是利益的結黨。君子之朋黨是為了共同的國家利益,小人的結黨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德國哲學家尼釆說:「會獨立思考的人,大多不適合成為政黨的黨員,因為他的思考,往往過早超過他的黨派。」當今台灣政黨成員的結合,有多少人是君子的真朋黨而不是小人的偽朋黨﹖有多少人是理念的結合,而不是利益的結合?尤其當政黨有龐大的黨產,或政黨執政有龐大的政治資源,怎麼認定結合是為了利益還是理念?

有些政治人物,在某一政黨失去向上發展的空間,就離開並回頭反罵這個黨,這不就是「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兄弟親戚,不能相保」麼?有些政治人物在一個地方失去發揮的空間,就依附另一個地方的權力,而全力打擊原來栽培他的地方,這也是另一種「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兄弟親戚,不能相保」。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黨派的叛徒,很容易獲得成功。」在台灣事實上也有不少黨派的「叛徒」,在對方的黨派中陣營中混得非常成功,並且成為英雄。他們究竟是為了「理念的改變」,還是為了政治利益而改變?恐怕是後者吧。

為既定立場和利益維護而黨同伐異的朋黨,是小人的朋黨;為生民的利益而作政策思考和辯論的,是君子的朋黨。

可是我們每天看到的政治,不多是黨同伐異的廝殺嗎?有多少是有關生民大計的政策辯論?

一千年前的歐陽修,道盡當今的政黨許多生態,看來人性不因時代的進步而改變。

---------

附:在電腦檔案中發現以前寫的這篇舊文,對照目前發生的諸多現象,覺得此文可以印証一些東西,乃重貼。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