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偉哉!大學
2006/03/20 03:30:39瀏覽2365|回應0|推薦7

內聖外王先德修,朝綱紀壞問無由。

可憐武帝日禪坐,餓死台城笑萬侯。 

四書五經是古代士子必讀之書,不僅為了科考以取得功名,也人生的修德之書。 

四書五經中,以四書的「大學」為初學者的必讀書。在「大學」最開頭就說:「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子程子是宋儒程頤。依他的看法,「大學」在四書的地位,尤在論語、孟子、中庸之上。大學中的「內聖外王」之說,是研究儒家哲學的學者所津津樂道的。當年的孫中山還認為,這是中國古代獨創的最優秀的理論。果真如此嗎? 

「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中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一定的順序。想要平天下者,須先會治國;想要治國者,必先齊家;想要齊家者,必先修身;想要修身者,必先誠意正心,想要誠意正心,須先格物致知。「物有本末,事有終治,知有先後,則近道矣。」可見這次序不能亂,這才是「大學之道」,必須「內聖」,才能「外王」。 

「大學」又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不能格物致知,就不能誠意正心;不能誠意正心,就不能修身;不能修身,就不能齊家;不能齊家,就不能治國;不能治國,就不能平天下。這一定的順序不中斷,不能顛倒,不能欠缺。所以「大學」又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是真理嗎? 

在古代,當國家朝政敗壞,變亂紛起,皇帝都會下詔罪己,說:「朕失德。」朝政敗壞和皇帝「失德」是否有必然關係?我想義大利的政治學者馬基維利,一定不會同意。每一個人一生都有壽限,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都需要時間,有時間修身的,有時間研究治國平天下之術嗎?有時間治國平天下的人,有時間齊家嗎?古代的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人」,那一個不是荒淫無道,可是就有幾個君王,沒有修身也能治國平天下。李世民弒兄殺弟,逼父王退位,皇帝做起來,也是有聲有色的;可是明惠帝,有「宋襄公之仁」,對付起兵叛亂的燕王,還不忍傷叔侄之義,終而江山易主,舊臣被戮,令人傷感。 

以國外的例子來說,林肯的妻子凶悍,林肯並未齊家,但是可以治國平天下;蘇格拉底並未齊家,但是卻可以修身;孔子「三歲喪父,七歲喪母,中年出妻,晚年喪子」,未能齊家,也能修身治國。 

治國有治國之術,齊家有齊家之術,修身有修身之術,它們都是分開的、獨立的,而不是有一定順序的。致力於格物致知的人,往往會忽略太太和小孩;同樣的,致力於治國平天下的人,也往往會減少減少在家庭的時間,疏於對家庭的照顧,很難齊家。因此,治國和齊家是兩回事情,甚至可以說是相悖的。 

同樣的,治國平天下和修身也是兩回事情,沒有道德的曹操,一樣可以治國平天下、德澤人民,使漢末的亂世,局勢穩定下來,人民有生養蘇息的機會;反之,梁武帝致力於修身,然而最後卻失去了天下,餓死台城,貽笑有識之士。 

羅家倫在「新人生觀」一書中說:「顏習齋把真正孔子主持的禮、樂、射、御、書、數的教育,和宋儒峨冠博帶談靜敬的教育,形容成為一幅怵目驚心,絕對相反的圖畫。他慨然道:『宋,前之居汴也,生三四堯、孔,六七禹、顏;後之南渡也,又生三四堯、孔,六七禹顏。而乃前有數十聖賢,上不見一扶危濟難之功,下不見一可相可將之材,兩手以二帝畀金,以汴京與豫矣!後有數十聖賢,上不見一扶危濟難之功,下不見一可相可將之材,兩手以少帝付海,玉璽與元矣!多聖多賢之世,而乃如此乎﹖噫!』這段話著實令人深思。 

「內聖外王」之說,是一種理想,可是千百年來似乎沒有人做到,所以才稱為「大學」。真的,這種學問大到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做不到。偉哉!大學。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otius6033&aid=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