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色列與台灣
2007/09/05 15:44:53瀏覽1088|回應2|推薦13

春去留春不盡觴,人間何處問斜陽?

古來多少風流客,紫陌長楊道晚涼。 

最近有一位在英國讀書的網友,在網上留言給我說,他從四月份開始看我的文章,對我有關佛學、紅衫軍、政治、李遠哲的文章,都非常認同。這是他平常的信念,只是沒有把它寫出來而已。 

他也說,日前,他看到一則新聞,兩個台灣人在法國海關被脫光衣檢查,特別痛心。他曾經拿中華民國護照,在印度海關通關時被扣留,海關官員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護照。他的行李全部被打開,丟在地上,官員要他付錢行賄才肯放行,他堅持不肯,結果整整被留了八個小時。 

看到這些留言,真的很有感慨。這使我想起明末清初的詞家李雯的「風流子」(送春): 

誰教春去也? 人間恨、何處問斜 

 見花褪殘紅,鶯捎濃綠,思量往事,塵海茫  
 芳心謝,錦梭停舊織,麝月懶新  
 杜宇數聲,覺餘驚夢;碧欄三尺,空倚愁腸。

 
 君拋人易,回頭處、猶是昔日池  
 留下長楊紫陌,付與誰 
想折柳聲中,吹來不盡;

落花影裡,舞去還 
難把一樽輕送,多少暄  

中國歷代的知識份子,面對改朝換代,都會有節操上的痛苦。明末文人,多在章台風流中渡過,直到江山易幟,國破家亡,才會驚覺:「誰教春去也,人間恨,何處問斜陽。」清朝詞學的復興,如陳子龍、李雯、夏完淳、宋徵輿的絕妙好詞,也正是以國破家亡為代價所換取的。李雯的「風流子」正是在為亡父奔喪,不得已降清後,有難以言喻的痛苦而寫的。 

台灣的知識份子,在日據時代,多不認同日本,在國民政府時代,面對二二八的餘悸、長期的戒嚴和中央民代的不改選,又難以認同國民政府。這一、二十年來,知識份子在台灣,差堪可以適應,然而國家風雨飄搖。在台灣島內也許還不覺得。在國外,知識份子其實早已飽嘗亡國之痛了。 

最近讀聖經,以色列歷經亞述、巴比崙、波斯、希臘、埃及、羅馬的統治,他們長期沒有國家。在舊約聖經中,以色列人民每經承平即驕傲,短視而近利,與台灣的處境和人民很類似。然而以色列人民有彌賽亞思想,所以在宗教上產生耶穌、在哲學上產生斯賓諾沙,在經濟上產生馬克斯,在科學上產生愛因斯坦,在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台灣未來能產生什麼?在歷史上台灣需要什麼? 

在耶穌的時代,以色列人面對強大的羅馬,一直期待有一位像摩西、大衛、所羅門那樣的人領導他們走向獨立。他們希望耶穌是他們政治上的彌賽亞,與台灣很類似。然而耶穌看到的是大衛和所羅門的榮耀在片刻消失,亞述、波斯、埃及這樣的大帝國,也在轉眼間滅亡。 

台灣目前百病叢生,價值錯亂,最迫切需要的是政治上的摩西,還是宣揚愛與希望的耶穌?這是歷史的抉擇。幾百年後的台灣史學者,將會很有趣地討論這個議題。 

「諸法無常」,歷史上那一個帝國永遠不會滅亡?只要人民驕傲、怠惰、猜忌、分裂、逸樂,誰可使它不滅亡? 

孔子的先人雖然是宋國人,然而孔子一生極力挽救魯國,佛陀一生也極力挽救他的祖國迦毗羅衛國。如今孔子的魯國已經不存在,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國在佛陀生前就已滅亡。 

這些心靈帝國的締造者,無法挽救他的政治上的國度,卻可以使他的出生之地,永遠受人緬懷。畢竟,文化、心靈、藝術、科學上的彌賽亞,是比較確定可以使台灣長久令人記憶和懷念,也較確定能深化地使台灣人民長久地擁有幸福。

----------------- 

註:一位網友也留言說我網誌久不耕耘,田園將蕪,雜草叢生矣,故貼文饗之!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魯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亡國者
2007/09/06 11:21
 

老嫗不愧是讀國際政治的,對亡國之痛還可以作學術分析。不過對亡國之痛深入分析,是比較具體的,沒有錯。

海外的亡國之痛,是在一個陌生的土地,如同沒有身分証的流浪漢一樣,被欺負,沒有機關可以申訴和伸張正義。他是二等國民,如同沒有娘家的媳婦一樣。

聖經中的保羅,有羅馬公民身份,所以他的傳教內容和遭遇與耶穌一樣,卻不會被釘在十字架上。保羅的羅馬公民身分,使基督教變成世界的宗教。

耶穌是亡國者,保羅不是亡國者。

---

亡國者的最大特徵是對政治權利沒有平等的主張機會,也沒有改善自身環境的自主能力。它對知識分子的最大酷刑,是不能自由表示意見,甚至不能自由地思想。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亡國之痛的定義
2007/09/06 00:54

我在想
「亡國之痛」是否可以用更具體的定義表達出來?
比方說,亡國之痛,是一種情感,其發生原因可能包括
1. 不能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文字
2. 情感上認同的那個國家已不存在
3. 無法持原國護照出國,或者護照被刁難等等
4. 新統治族群掌控歷史解釋權、文化優勢、經濟優勢等等
5. 受到新政權壓迫,生活品質下降
6. 新政權並不愛護這塊土地,將這塊土地用以剝削、殖民或軍事用途
7. .... (請自行補充)

這樣理解的話或許更能深刻體會所謂的亡國之痛 不僅僅是歷史上文人的哀號,而是即使到現代也與許多人切身相關的一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