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8/18 00:13:12瀏覽981|回應4|推薦4 | |
有為領導者(總統、行政院長等高官),必須充分了解政府授權給民間企業或財團法人的目的、權責劃分、授權的先決條件,及做好管理的工作。尤其是授權的先決條件,必須被授權的工作完全沒有利益迴避問題、政府能監督及確保授權工作的成功。 ... >>>>>> 台灣競爭力論壇/ 無視智庫利益不迴避問題,能強化智庫的功能,協助政府提升國家競爭力嗎? 智庫若利益不迴避, 研究品質會好嗎? 提升國家競爭力成空談?
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舉辦兩周年慶暨智庫與台灣未來展望會,探討如何強化智庫的功能,協助政府提升國家競爭力... 個人看法: 1. 台灣競爭力論壇 結論 智庫監督施政? 提升競爭力? 報載智庫大多來自承接政府或特定法人機構的研究計畫, 2. 報載論壇上有人認為委託智庫研究案應與政府採購法脫鉤,採特別法制規則;... 3. 政府最大的科技智庫被質疑利益不迴避!! 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舉辦兩周年慶暨智庫與台灣未來展望會,探討如何強化智庫的功能,協助政府提升國家競爭力。競爭力論壇 看得見問題嗎? 個人認為其實很多人是心知肚明!? 真正問題在那?,清楚的很!!??... 請參考 政府科技智庫「與民爭利」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其中的結論: 1) 資策會的問題本質不是「與民爭利」,而是「利益不迴避」!!!!!! 是擔任政府科技智庫資策會在現有組織架構下無法避免的「利益不迴避」!!!!!! 2) 若視問題本質「與民爭利」,而不是「利益不迴避」所執行的解決之道,是使「利益不迴避」的貪腐更加惡化。經濟部長及政府高官應看清楚。 3) 現具官股及民股的資策會,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秘書單位、不少政府部門CIO辦公室等等… "台灣資訊科技政策的成形,在行政院由科技政務委員管的科技顧問小組及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運作,配合由資策會外派在各部會的CIO辦公室產生各種政策白皮書及標案。另一方面,這些幾乎沒有成效的標案可以一個接一個出去。" 本人淺見: >>>>>> 其實不管是那一類型的政府智庫,必須要先利益迴避... ************** 台灣競爭力論壇從2007年8月15成立迄今已滿二年,特別舉辦二周年慶暨智庫與台灣未來展望會活動,智庫論壇以「如何強化智庫的功能,監督與協助政府提升國家競爭力」為題進行研討;專評與討論則以「台灣各級智庫的功與過」為題。 全球競爭加遽,智庫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台灣競爭力論壇秘書長彭錦鵬說,台灣要永續發展,讓產業跟民間結合,並讓智庫穩定成長,提供更多發展前進的資源。學者則建議,應增加智庫的資金來源管道,除了政府編列預算,也應鼓勵民間參與,提高其獨立性及可信度。 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林建甫表示,台灣若沒有競爭力做後盾一切都是零,當初因憂心台灣菲律賓化,加上台灣的確受政治困擾,每天流於口水戰,因此決定成立台灣競爭力論壇,以公共政策探討為主軸,讓全民關注民生、財經及政治等議題。 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舉辦兩周年慶,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應邀參與,他指出,智庫扮演監督國家施政品質的角色,也是政策推動的重要力量,肯定台灣競爭力論壇兩年來舉辦100多場研討會的努力,並積極投入政策議題研討,對台灣未來發展更有信心。 環球經濟社長林建山指出,智庫在先進經濟國家,包括內政、外交、軍事、政治、科技、商業、社會、民生及產業企業等政策制定,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美國,智庫影響力更為顯著,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智庫是繼立法、行政與司法後的「第四部門」。 儘管智庫對各國政策發展貢獻不小,但根據賓州大學調查,每年智庫可運用經費,全球加總約15億美元,且大多集中在美國。美國十大智庫一年營運經費5.606億美元,美國之外的全球十大智庫,能動用的經費僅1.122億美元。 美十大智庫 年經費5.6億美元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指出,台灣的智庫資金來源太過集中且不足,大多來自承接政府或特定法人機構的研究計畫,其結果難免有失獨立性,導致大眾對智庫研究成果信任感偏低,台灣缺乏由民間資金充分支持的大型智庫。 因此,欲提升國內智庫功能,充分發揮協助與監督政府的角色,智庫須建立完善機制,強化研究實力;再者增加資金來源管道,鼓勵民間參與,提高其獨立性及可信度。 台灣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指出,智庫有點像中小企業經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考量其定位及區分特色,如同台灣企業「大者恆大,小者恆轉」,小公司一直在轉型,有些智庫定位不清為最大問題。 學者提意見 必須要有建設性
【2009/08/17 經濟日報】 >>>>> 工商時報 2008.03.20 七年之病三年之艾─政府委外研究品質低落的警訊 工商社論 經濟部日前公布的一份委外研究報告指出:「在新台幣長期盯住弱勢美元下,二○○一至二○○六年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累計損失達八千八百億美元。」這樣的報告只要稍具經濟概念的人一看便知有問題,因為八千八百億美元相當於台灣兩年的GDP,若損失如此龐大,台灣經濟早已崩潰,惟官方審查機制居然未發覺,還直接引述,其荒唐已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官方委外研究品質粗糙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而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於經濟部、經建會等單位的現象,只是近年來的報告品質日益粗糙,加上審查單位管理日益鬆弛,終於出現如此荒腔走板的事情,而且這絕非單一事件,只是不巧被發現而登上媒體版面而已,其他未曝光的荒唐事跡恐亦不在少數,政府各部會每年各自編列逾億元的預算委外研究,無異是浪費人民的血汗錢,午夜夢迴,主事者豈能無愧? 政府委外研究起於一九六○年代,主因早年政府人力編制有限,且具有大學及研究所學歷者不多,因此只好委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研究,以供政府決策參考。惟如今政府人力充裕,以經建會而言,六成具有研究所學歷,早應自行承擔起研究的責任,但近年委外研究仍居高不下,花費億元的預算與所得到的成果,實在不成比例。尤有甚者,最後存參而束之高閣者十有六、七,如此不具效率的委外研究模式,若於私人企業,恐怕早已不復存在,政府天天喊窮,但委外研究出手依然大方,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何以各部會長期存在這樣品質低落的報告,猶未能有效改進呢?主要在於官方的政策向來需要學術機構的背書,有了委外研究報告的論述,各部會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表示:「這是經過評估的」,至於評估是怎麼做的?準確與否?也就不是官方所關注的重點了,官僚體系的目的取向與學界貧乏的研究熱情,年甚一年,因此錯誤百出的報告、荒唐可笑的結論便散見在各式政府委外研究中了。 舉例來說,一份研究金磚四國的報告最後建議應加強拓銷俄羅斯及印度,另一份研究失業的報告最後建議政府推動就業創造型產業,還有一份研究歐盟東擴的報告則建議政府拓銷東歐並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再如研究環境經濟的報告則建議政府建立綠色經濟生態,老實說,這樣的結論何需花費政府逾億元的預算才能獲致?至於報告資料全數套錯者、委託非專業者、礙於政治壓力而交際酬庸者更是不勝枚舉,如此看來,官方的委外報告頻頻出錯,豈偶然哉? 更可議的是,官方委外報告過於「目的取向」的結果,使得許多正直的建言,善意的警告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經建會委託「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循季調查的房價信心於去年第二、三季大跌,這份報告忠實反映「壞消息」,遂遭冷落,此後不再由官方舉行記者會對外發布了,官方委外研究只想聽「好消息」的心態暴露無遺,若寒蟬效應因此而起,未來的委外研究品質將更為可慮。 持平而論,委託專家研究並非不可行,直到如今聯合國許多計畫也都委由智庫辦理,但委託專家研究的目的是在於諮諏善道,以免誤判情勢而不自知,這樣的委外研究絕對不該變成消化預算、為政策背書甚至淪為主事者的交際籌碼。有了這樣的認知,一切委外研究必須與受委託單位訂約,嚴格管控進度及品質,而受委託研究者更應有文人的風骨,沒有能力、沒有熱情、沒有時間親自研究者便不應接下計畫,百萬元的收入事小,研究結果誤導社會事大,為區區報酬而遺害國家經濟,任自己令譽掃地,豈是智者所當為? 政府早年在美援會、經合會時代許多重要的研究仍出自當時文官鍥而不捨的研究,轉變台灣經濟發展的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並非委外研究的成果,而是文官體系的創作,當年部會沒有資源、沒有豐沛的預算,但有的是熱情與遠見,與今日委外研究的因循冷漠恰成對比。委外研究的病已纏綿,如同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雖不可能立即治癒,但若不儘速全盤檢討,其對國家經濟的傷害將難以估計,我們寄望新任總統能有此一遠見。 >>> 新總統就任後的大難題! 大考驗! 20080321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