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問 仙 – 大宗師 之 1 – 知天命 明進退 的真人智慧
2015/12/29 16:24:53瀏覽4352|回應0|推薦12

以大道為宗師

    『宗』,萬物源遠流長的啟始之處;所以,『宗師』就是指我們師法學習的初始源頭。莊子第六篇命名為『大宗師』,主要是描繪驅動萬物變化最大的老師 - 『道』。明朝『憨山大師』曾說過:「老之有莊、猷如孔之有孟。」。根據中華民族歷朝大學問家的驗證,也都說『莊子』師承『老子』學說。

    《禮記 曾子問篇》有一段孔子與曾子的對話。其中孔子告訴曾子,有一次為了請教周朝的禮制,跟隨老聃(老子)參加一場鄉里喪事;正在下棺埋葬的時候,突然發生日蝕天象。老子立刻要大家暫停進行儀式,說:「孔丘 ! 暫停,將棺木暫放路邊,大家停止哭泣,注意觀察天象正在發生變化。…」。禮記裡面的這一小段文章,讓我們看見這位洞視生命的智者 - 老子,非常關注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也間接地證明老子的『道』,亦源自於直接觀法宇宙的變化而來。

 

遊心於萬物之初的 老子

    莊子《田子方篇》有一段描繪老子『真人真知』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去拜訪老子,正好碰上老子剛剛出浴,披散著頭髮等待風乾,凝神不動地坐在椅上,有如一尊雕像。於是孔子便靜靜的站在外面等待,直等到看見老子整裝完畢後才恭敬地入內拜見。

孔子問:「剛才是我眼花了嗎?還是真實就是如此? 我剛才看見您的神態,簡直有如枯木一般,好像靈魂出了竅,遨遊於太虛之境,真是這樣的嗎?」。

老子說:「是啊,我剛才正遊心於『萬物之初 (宇宙尚未開始) 』之境」。

孔子又問:「請問,那是個什麼樣的境界呢?」。

老子說:「這種境界很難形容,就好像心中受困了,很難理解;又像是口被封住了,難以描述。」。但我還是嘗試著為您描繪一些大概的情形吧。

你必然知道,至陰之氣,必定是極其的寒冷,而至陽之氣,又會是極度的炎熱,至陰的寒氣,出自於上天,至陽的熱能,則是發乎於地下。一旦至陽和至陰之氣相交融合了以後,於是萬物就會從此開始繁衍生長,這種現象,看起來似乎有人在操縱主宰一切,然而我們卻又無法找到那個主宰萬物的造物者。

我們雖然能夠觀察到,宇宙萬物有時飽滿、有時空虛的情狀;也能看見有時光明、有時黑暗的現象;太陽忽大忽小,月亮時盈時缺,各種狀況每天都以不同的面貌呈現;但是卻無法理解為何會如此。

萬物誕生的起源,我們可以觀察得到;萬物死亡的歸宿,我們也能有所知曉;生死現象雖然相反可見,卻無法探索『生之前』與『死之後』的端倪,也無從了解這種變化的窮盡。若非是造化自然的『道』,又有誰能配得上擔任這個『造物主』的位置呢?

孔子再問:「那麼,可否請教『遊心於萬物之初』的感想?」。

老子說:「一旦進入了『萬物之初』的境界,是極其完美快樂的。當你真正體會到這樣的完美,進入了至樂的境界,就能稱得上『至人』了。」。

以下是莊子 大宗師篇 第一段原文與解譯,請慢慢品嚐其中含義。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知道自然界『生滅』的運作法則,瞭解人事上『相處對待』的生存邏輯,就是達到『智慧的極致』。

知曉自然界生滅運作法則,就懂得順應天道生存。瞭解人事上『相處對待』生存邏輯,就知道如何去運用所通曉的智慧,化解『未曾通曉』的知識障礙,好讓自己享盡上天所給予我們的年限,不至於中途夭折,這應該就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了。

盡管這樣,可能還是會有問題。因為人們所學到的知識,一定必須要得到『證實』,並且加以『內化運用』,才能稱作『智慧』。但是,由於通常那些能證明知識的萬事或萬物,所處的『環境與情況』總是變化萬千難有定數(禍福相生)。因此,我們又怎麼能夠確認,我原本所認知的『天道』,其實不是出於『人為』呢?我們又怎能確信我們曾經所說的『人為』,其實何嘗又不是出於『天道』?所以,我們平常所依靠的智慧,還是有其『不可信賴』的地方啊 !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

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其實,只有『真人』,才會擁有『真知』。

什麼是真人呢?古時候的真人,不嫌棄寡少,不以為成功是了不起,也不圖謀任何事情。像這樣的人,錯過了時機,不會後悔;若是趕上時機,得到成就,也不會顯現絲毫得意的樣子。

這種人,攀登高峰,不會恐懼不安。沉沒水中,不覺得潮濕難受。進入火中,也不會覺得酷熱難當。只有智慧已經真正通達了大道境界的真人,方才可能具有如此功夫。

古時候的『真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不憂愁。吃東西,不求甘美。呼吸時,氣息深沉。

真人的呼吸深長,直接貫通腳根。而凡夫呼吸淺短,氣息只能停在喉嚨。一般的凡夫,當被情勢逼迫而屈服的時候,總顯得氣息不順、說話吞吐。這是因為他們『欲望太深』,擾亂了上天所賦予的智慧,因此智慧變得『淺薄』。

古時候的真人,不覺得能夠『生存』有什麼值得喜悅。也不認為有必要嫌棄厭惡『死亡』。來到這個世界沒有欣喜的感覺。離開時,也毫不留戀。一無牽掛地飄然來去。

從不曾忘記自己是由『道』而來,也不探求生命終點將會在哪裡停靠。遭遇任何事情都歡歡喜喜地接受;忘掉死生跟自己有任何關係,一切回歸於生命原有的自性本然。

這就叫做,不用心智構建『自以為是』的道,所以不會損害上天『原本賦予』的道;也不用『人為』輔助原有的『自然』。這就叫『真人』。

 

『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顙頯。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 ;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像這樣的人,他沒有『圖謀自己』的起心動念。他的樣貌虛靜安閒。他的眉目額頭寬闊。冷淡起來,有如秋天的蕭瑟。溫暖的時候,又有如春天的生意盎然。也就是說,不論其心識的開啟或閉合,都和四時相通,萬物相合。沒有誰能探測出他修行境界,到底是多麼地高深。

所以古時候的聖人,即使不得不運用武力出兵的時候,就算最後消滅了敵國,卻不會失掉敵國的民心。他們擁有『慈』的特質,能讓千秋萬代以後的人們,受到廣大利益和福澤,但心中卻從來不曾興起過『利益眾生』的念頭。

所以那些一味想跟萬物相通的人,絕對不是聖人。刻意親近別人的人,不是真正的仁人。那些等待時機以掌握成敗者,不是真正的賢人。看不出『利與害、成與敗』本是一體相通,不是真正的君子。為了『虛名』顯耀自我,因而失去『清淨本性』的人,不是真正的有道之士。無法保護『天賦』生命年限,而夭折早亡的人,不是真正有能力『治世』的聖人。

譬如像: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

胥余、紀他、申徒狄,這些人。

『狐不偕』不願意接受『堯帝』的讓位,結果跑去跳河自殺而死。

『務光』不接受『商湯』讓位,也投河而死。

『伯夷、叔齊』原本在『首陽山』隱居得好好的,卻因為抗議周武王討伐夏朝的紂王,拒絕吃周朝的糧食,結果雙雙餓死在首陽山。

『箕子、胥余』勸導『紂王』勤政愛民,紂王不但不聽,還嫌他們囉嗦,打算除去二人;搞得他們最後不得不披頭散髮地跑到街上裝瘋賣傻,以求避禍。

『紀他』一聽到商湯禪位給務光,務光跑去投河自盡後;唯恐商湯也讓位給自己,還沒等到人家做動作,就也跑去跳河。

『申徒狄』聽說紀他跳河死了,竟然為了怕別人誤認自己的氣節不如紀他,也跟著跳河自盡。

這些賢能的人,都是被掌控世人的帝王所驅使,結果還不都是那些帝王在『稱心如意』,自己反而無法好好的活在世上,盡享天年。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邴乎其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也。

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

廣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

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

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

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古時候的真人,總表現得隨順眾人、迎合萬物,但是卻不會和萬物同流。他的能耐看起來,好像總有些不足之處,卻又從不仰賴他人。

他與世俗相處,雖然顯得特立獨行,卻不會讓人覺得堅持己見。為人大開大闔,卻沒有浮華不實的毛病。

態度總是顯得自然,而且喜悅能夠不形於色。行為從不主動,總是順應別人而作,有求必應、有感而發。

他的和顏悅色,讓人覺得很容易親近。與人相處,總能使得身邊的人依止在他的德性之中,得到無比安寧。

他的氣度寬廣,好像足以包容整個世界。他的心境深遠,好像不受任何的限制。

他和萬物相連,好像沒有任何隔閡。他對境無心,常常好像忘記了自己本來想要說的話。

他把上天的刑罰 (一切不順心的事情),看成自己的身體一般,耐心侍候著。把世間的禮儀,當作輔助飛翔的羽翼。他用智慧去順應時機,用德行來應對人間世事。

就因為把上天的刑罰看作自己的身體,所以當他面對死亡時,能夠坦然接受。因為把禮儀當作了遨遊的羽翼,所以他能自在暢行於世間。

他的智慧只用來順應時機而從不主導時勢,所以看起來總是身不由己。他用德行來應對人間世事;別人認為像『攀爬大山』這麼困難的事情;對他而言,卻有如隨意『登上小山丘』般地輕鬆簡單就能成事。而一般不知情的人,卻還以為他曾經下過很大的功夫才能夠做到的呢 !

總之,對『真人』而言,所有能夠相合的,我都跟它相合為一,無有分別。所有『不能跟我相合』的,我也要跟他們相合為一。

就像是,當我跟「天地」(其一)相處時,我就將「我」和「天地」視為整體看待。當我跟「人」或「萬物」(其不一)相處時,我也把「人」和「萬物」當成整體來看待,沒有任何分別。

所謂的其一,就是指「和天地相處」的意思。所謂的其不一,就是指「和人類、萬物相處」的意思。

不論是面對著天地或人類、萬物,我都不和它們產生任何競爭或對立。當一個人一旦擁有了這種認知,就叫做『真人』。

 

結語

請參考《老子 道德經》第十章裡面,對於『一』的概念: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身為一個擁有形體和靈魂的人類,也能將萬物視為一體而無分別嗎?

能隨時保持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有如嬰兒一般的單純柔順嗎?

能保持內心有如明鏡一般地觀照一切,祛除雜念、不生妄想嗎?

待人接物、經營事業能夠不使用手段,契合道的邏輯(用德)嗎?

當啟動意識與外物互動時,能用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不忽略對方的本來因素嗎?

能夠細膩而周延地瞭解萬物,並且不用智巧,而順著它們的自性本然去輔助嗎?

輔助萬物創造生機,讓它們能夠自然而然地發展繁衍。

一旦有了成果以後,不要據為己有;更不要仗恃自己的功勞,而去索取回報;雖然引導萬物,但是也明白萬物都是依照自己的本性而有所成就,因此不要主宰或控制它們。

這就是無上精妙的『至德』。

 

 

伴霞樓主 

於 新北市 新店碧潭 2015/12/29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orycanada&aid=409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