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8萬人上街反英脫歐 英國會遭恐攻 廉價恐怖主義興起… 激進化思想不減 恐攻難防 低科技肉搏 成恐攻新趨勢
2017/03/24 09:29:28瀏覽291|回應0|推薦0

 

 

 

最後一搏 8萬人上街反英脫歐

大約8萬名親歐盟的英國民眾25日於倫敦街頭遊行至國會大樓,抗議英國脫離歐盟。英國政府預定29日啟動脫歐程序。(法新社)

英國將於29日啟動脫離歐盟程序,大約8萬名親歐盟民眾25日走上倫敦街頭,抗議英國脫歐。由於22日倫敦才發生恐怖攻擊,當局出動大批警力加強維安。

29日啟動脫歐程序

遊行隊伍從倫敦市中心希爾頓飯店外的公園出發,沿著皮卡迪利街,穿過特拉法加廣場,終點是日前發生恐怖攻擊的國會廣場。歐盟旗幟飄揚,形成一片藍色旗海,中間穿插「停止脫歐」、「我是歐洲人」、「在一起會更好」等標語。

示威群眾高喊抗議口號,呼籲英國繼續留在歐盟。人群進入國會廣場後,低頭默哀1分鐘,悼念日前在恐攻中喪生的民眾。一名英國本土出生的恐怖分子22日開車衝撞行人後,撞上國會大廈前柵欄,還持刀刺死一名員警,造成4人死亡,最後凶嫌遭擊斃。

為此,抗議群眾高舉的標語還包括:「恐怖主義無法分裂我們,但英國脫歐會」,「別再夢遊,停止這類瘋狂行徑」。由於22日發生恐攻,為了避免增加警力負擔,主辦單位原本考慮延後這次計畫已久的「為歐洲團結」遊行,但最終還是決定照常舉行,因為「我們不會畏懼恫嚇」。

不畏恐攻照常遊行

去年6月脫歐公投通過之後,支持脫歐的英國人不斷指責首相梅伊故意拖延啟動脫歐程序,而今啟動日程已定,親歐民眾愈來愈擔心脫歐可能帶來的衝擊。

歐洲政策專家梅農(Anand Menon)指出,英國與歐盟談判失敗的機率估計達50%,如果談判破裂,英國會在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的情況下被逐出歐盟,屆時英國與歐盟貿易,將面對更高的關稅。

前副首相克萊格在遊行時說,他為全民公投的結果感到難過,但更讓他感到憤怒的是梅伊和她的政府最後選擇了「脫歐」。

脫歐談判至少2年

立場親歐的自由民主黨領袖法倫在集會發表演說。他表示,這次遊行不僅是為48%投票支持「留歐」的民眾發聲,也為了那些選擇「脫歐」的人發聲。他抨擊梅伊的做法並沒有真正代表投票支持「脫歐」的民眾,而只是代表了5%的民眾利益。

英國國會13日通過「脫歐」法案,為英國政府正式啟動「脫歐」掃除法律程序上的最後障礙。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6日簽署「脫歐」法案,授權梅伊啟動「脫歐」程序。英國政府隨後宣布將於29日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展開與歐盟的脫歐談判,談判預計至少2年。

(中國時報)

 

 

英國會外恐攻 梅伊倉皇走避畫面曝光

https://udn.com/news/story/10959/2362806

2017-03-24 15:41中央社 倫敦23日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太陽報」(The Sun)率先取...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太陽報」(The Sun)率先取得的影片顯示,保鑣倉促護送梅伊奔向防彈座車,其中1名保鑣還要她「快進車裡」。 圖/擷自 dailymail
分享

英國國會外昨天發生恐怖攻擊事件,首相梅伊(Theresa May)當時距離凶嫌馬樹德(Khalid Masood)不到100公尺,她在保鑣護送下驚慌離開國會大廈的畫面曝光。

凶嫌馬樹德昨天開車衝撞西敏橋上行人,接著跳下車刺死1名員警,造成5人喪命,數十人受傷。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太陽報」(The Sun)率先取得的影片顯示,保鑣倉促護送梅伊奔向防彈座車,其中1名保鑣還要她「快進車裡」。畫面顯示,梅伊一度失去方向,經旁人指引,她才走回到就在幕僚身旁的那部車。

與此同時,還可看見數名保鑣拔槍站在下議院中央戒護著。

梅伊上車後,車隊便高速開往唐寧街首相官邸。

事實上,事發當時馬樹德曾試圖更靠近,讓這段影片顯得更加觸目驚心。

一些消息人士表示,馬樹德遭警方擊斃的位置與梅伊座車之間「毫無阻隔」。

他們說,若攻擊者不只1人,情況可能嚴重許多。

 

 

英國會遭恐攻 廉價恐怖主義興起…

https://udn.com/news/story/10959/2361706?from=udn_ch2cate7225sub10959_pulldownmenu

2017-03-24 03:10聯合報 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各國領袖齊聲譴責倫敦恐攻 資料來源/英國廣播公司 製表/陳韻涵
各國領袖齊聲譴責倫敦恐攻 資料來源/英國廣播公司 製表/陳韻涵
分享

英國國會大廈前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凶嫌以汽車衝撞路人後持刀刺殺警察。法國媒體表示,極端組織鼓勵以易取得的工具如車輛為武器,去年七月以來法國尼斯、德國柏林到這次英國倫敦,三起恐攻都是這種駕車撞路人的「廉價恐怖主義」手段。

「費加洛報」稱這類恐攻事件為「廉價恐怖主義」,意即恐怖分子利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工具當作殺人武器,以象徵性標的為攻擊目標,製造大眾恐慌和心理壓力。

這些尋常工具包括汽車、刀刃等,比槍支或爆裂物更容易取得,更便於「孤狼」出擊,更不需要組織聯繫,因此也更難以被察覺及防備。去年七月十四日法國尼斯遭受的卡車恐攻造成八十六人喪生,去年十二月德國柏林的耶誕市集卡車恐攻導致十二死數十人受傷,都造成嚴重傷亡。

去年被擊斃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發言人阿德納尼,生前就很鼓勵這類攻擊。歐洲智庫恐怖主義分析中心總裁布里沙德表示,用汽車輾過民眾是恐怖分子偏好的恐攻方式,「比用小刀或開山刀能造成更多傷亡」。

法國社會黨議員及反恐專家皮耶特拉山塔分析:「此類攻擊不需要特別的籌備企劃,成本低廉,通常是個人自發性的行動。」

中情局前資深分析師皮勒指出,各國反恐機構都聚焦在恐怖分子如何使用精密手段時,最隨手可得的凶器其實都很簡單也不需要訓練:「像是開車往人群衝,選擇在有政治或宗教意義的地點犯案,例如耶誕市集或者國會附近。人潮聚集的地方維安總是百密一疏。」

德國智庫亞斯本研究院主任巴克認為,倫敦恐攻凸顯出軟目標的防禦十分困難,開放社會的安全和自由如何取捨也是難題:「消除任何攻擊是不可能的,但是社會不能因此變得封閉。」

沙烏地阿拉伯內政部長發言人圖克里指出,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節節敗退,殘餘分子四處流竄,可能會藉由社群媒體發動孤狼式攻擊,「這將是反恐的新階段」。

英國保守黨國會議員也是外交部次長的艾伍德(中)奮力搶救遇刺的警官,可惜仍回天乏術...
英國保守黨國會議員也是外交部次長的艾伍德(中)奮力搶救遇刺的警官,可惜仍回天乏術。 美聯社
分享

 

激進化思想不減 恐攻難防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6163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3-24 03:20聯合報 汪毓瑋/中華國土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

急救人員22日在倫敦國會大廈外急救遭警方槍擊的恐攻嫌犯,他最終不治。(美聯社)
急救人員22日在倫敦國會大廈外急救遭警方槍擊的恐攻嫌犯,他最終不治。(美聯社)
分享

廿二日,英國議會大廈外又發生恐怖襲擊。英國「安全局」(MI5)在事發後六個小時內,立即改變自二○一四年八月以來之恐怖威脅層級,調升至「高度有可能」。

軍、警反恐專業部隊隨即展示武裝嚇阻,不僅進行有關地緣之流動巡邏與定向警戒,並強力追捕可能嫌犯。且透過「五眼聯盟」、「歐洲警察組織」及雙邊協定等交換可行動情資,盼儘早釐清案情及化解可能之後續攻擊。

對英國政府而言,再度發生恐攻是意料中事,只是不確定時間與地點而已。換言之,若再次恐攻也不會是「假如」之問句,而是「何時」之肯定句。

實際上,從具體有關之調查數據檢證,自一二年以來,英國的國安體系至少挫敗了十三次重大恐怖襲擊未遂案;且自一五至一六年期間,平均每天逮捕一名涉嫌恐攻嫌犯,威脅程度從未減緩。

又事件發生前的三月十七日,「安全局」局長帕克罕見的接受《鏡報》專訪,指出英國無法阻止有計畫之恐攻,警告在網路上的激進化速度更快、相對不複雜但是同樣有潛在致命的陰謀,就是兩項主要挑戰。

同時,伊斯蘭激起的恐怖主義,包括「凱達組織」威脅並未遠離;且恐怖分子仍持續激起大規模傷亡攻擊;而北愛爾蘭的恐怖威脅依然嚴重;且更加擔憂的是具有英國國籍而到伊拉克與敘利亞為「伊斯蘭國」作戰的四百名「外國恐怖主義戰士」已回國,才是最大威脅。

此次恐攻到底是較單純之英國國內視角之「孤狼」?抑或是受到恐怖組織指使之更大戰略企圖之攻擊一環?抑或是已經回國之「外國恐怖主義戰士」的設計?均有待更多的證據。但不禁要問,既已預料會發生,為何不能阻止?

是法律授權不足嗎?可能是,因為《調查權力法案》之更大「先期」執法授權仍有爭論而停在議會。

是資源不足嗎?可能是,若僅以「安全局」為例,雖然未來五年將增至一千人以上,但要針對化整為零且為數眾多之潛伏於市民社會的潛在恐怖分子將永遠不足。

是第一線警務人員之反恐知識不足嗎?可能是,因為心態上可能仍將恐怖分子等同於一般罪犯,而用傳統的警務技巧或是偵查手段去處理。

是情報不足嗎?可能是,因為事前沒有獲得「可行動情報」。

但由歐美這兩年來接續發生之案例以觀,最好的反恐戰術與及警務反應也不能完全阻止此等攻擊。原因有三:

第一、恐怖組織早已告知,將充分利用民主體制之開放與尊重人權之「結構性弱點」,不間斷的發動攻擊;

第二、只要造成傷亡,隨手可得之「日常用品」均是武器;

第三、潛在之攻擊者早已不是可分辨或隔離之有案可查或可持續監控的「一般人」。

因此,若僅是依靠所謂的強力打擊部門、情報部門可能均只是顧及一面。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同的社群中,有效的推進「反激進化」運動、如何落實民眾之警覺及強化平常心之應對;如何展現個別人權之自制,而能兼顧安全之必要措施;如何更能尋求公平正義,應才是持續努力重點。

 

 

恐攻凶嫌英國出生 曾遭情治單位調查

https://udn.com/news/story/10959/2361696

2017-03-24 03:19聯合報 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英國國科會恐攻 資料來源:法新社 製表/陳韻涵
英國國科會恐攻 資料來源:法新社 製表/陳韻涵
分享

英國首相梅伊廿三日表示,廿二日發生在國會大廈前造成三人遇害的恐怖攻擊,遭擊斃的凶嫌在英國出生,曾因涉及激進暴力行為被國內情報局(MI5,又稱軍情五處)調查。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宣稱,凶嫌為該組織的戰士,鎖定美國主導的全球反IS大同盟成員國民眾為目標。

警方廿三日突襲倫敦與伯明罕等六處,逮捕八人。梅伊定調恐攻係為乖戾的伊斯蘭意識形態煽動的孤狼式攻擊,共四十人受傷、廿九人住院、七人重傷。

當年判定他 只是一小咖

梅伊表示,情治單位當年判定該男只是一個「小咖」,並未列入監控名單,當局在這次攻擊前也沒有接獲任何情資。凶嫌的身分會在調查進行到一段落後公布。恐攻後一度緊急關閉的英國國會,廿三日恢復運作,表示不向恐怖攻擊屈服。梅伊說:「我們無所畏懼。我們的決心在恐怖攻擊面前絕不動搖。」

凶嫌駕車撞人 民眾奔逃

倫敦當地時間廿二日下午二點四十分,凶嫌駕駛現代汽車i10在西敏橋一路衝撞人群,引發民眾奔逃,一名女子掉進泰晤士河被救起。車子下橋撞上國會大廈護欄後,凶嫌棄車闖到國會大廈前庭院,以刀刺殺沒有武裝的四十八歲警官帕瑪後,遭國防大臣法倫的隨扈連開三槍擊斃。

正在國會開會的外交部次長艾伍德見警官帕瑪被刺,立即幫他止血急救,但帕瑪仍因失血過多不治。另外兩名死者是四十三歲的女子弗雷德,當時她正要接兩個小孩放學;另一名男性受害者約五十幾歲,警方尚未公布身分。

倫敦眼 停止運轉數小時

攻擊發生時,首相梅伊立刻搭車前往安全地點,國會大廈周遭封鎖,附近地鐵站關閉,國會對岸的「倫敦眼」摩天輪為了安全停止運轉,搭乘摩天輪的數百人懸在空中數小時。

這是二○○五年倫敦爆炸案,造成五十二死後,英國傷亡最慘重的恐怖攻擊。梅伊說,傷者包括十二名英國人、三名法國學童、兩名羅馬尼亞人、四名南韓人、一名德國人、一名波蘭人、一名中國人、一名美國人和兩名希臘人。

倫敦恐攻案適逢比利時遭恐攻屆滿一周年,專家認為這是恐怖組織的目的之一,透過渲染所謂的「恐攻路線圖」將效果最大化。恐攻造成重大傷亡,帶來更大的恐慌,藉此打擊社會穩定,破壞社會秩序。

對歐洲選情影響受關注

此次恐攻對歐洲選情的影響也格外引發關注。如果英國調查結果顯示凶嫌有移民或難民後代的背景,梅伊就有了加緊控制移民的理由。而在其他歐洲國家,極右派政黨可能藉題發揮,法國的瑪蘅雷朋已經將英國恐攻與邊界管制不力相提並論。法國與德國等面臨大選的國家,主流政黨將因此受到壓力,被迫向右轉。

我國人、僑胞 未受影響

【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英國倫敦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外交部昨天表示,我駐英代表處已啟動緊急應變機制,協助釐清並掌握在英的國人、僑民及留學生等的安全,目前並沒有接獲任何我國人或僑胞受到影響的訊息。外交部也已向英國駐台機構「英國在台辦事處」表達悼慰致意。

 

 

 

英警員遭恐攻凶嫌刀刺身亡 國務大臣蹲在旁急救成英雄

https://udn.com/news/story/10959/2359525

2017-03-23 07:57聯合報 記者彭淮棟╱即時報導

英國外交部國務大臣艾伍德(中,戴眼鏡者)搶救受傷員警,臉上有血跡。(美聯社)
英國外交部國務大臣艾伍德(中,戴眼鏡者)搶救受傷員警,臉上有血跡。(美聯社)
分享

在22日英國國會外面的攻擊案裡,英國外交部國務大臣艾伍德成為英雄,他對被凶嫌刀刺(後來不治)的那位警員實施嘴對嘴人工呼吸急救。距兩人十碼開外,就是企圖攀牆闖入國會大廈時被警方擊斃的凶嫌。

艾伍德當過兵,他的兄弟在2002年荅里島恐攻案中喪生。現場畫面裡,可以看見他雙手沾滿那位警員被刺多處所流的血。

 

 

持續更新/英國會恐攻5死40傷 已知凶嫌身分

https://udn.com/news/story/10959/2359474?from=udn_ch2cate7225sub10959_pulldownmenu

2017-03-23 01:33聯合報 記者陳韻涵╱即時報導

圖為恐攻發生後,英國員警帕瑪被刺傷現場,除了多名救難人員現場施以急救外,還包括英...
圖為恐攻發生後,英國員警帕瑪被刺傷現場,除了多名救難人員現場施以急救外,還包括英國外交部國務大臣也在旁以人工呼吸參與急救。美聯社
分享

一名女子幫助西敏寺橋上的男性傷者加壓止血。路透
一名女子幫助西敏寺橋上的男性傷者加壓止血。路透
分享

《台北時間8:33分》

英國警方:已知歹徒身分 據信受伊斯蘭恐怖主義煽動

中央社/倫敦22日綜合外電

英國國會附近今天發生攻擊事件,警方表示有第3位民眾不治,目前死亡人數增至5死。高階反恐警官羅利表示,警方認為他們已知歹徒身分,但他拒絕提供細節。

根據路透社,先前統計有4人喪生,包括歹徒和1名警察。

英國高階反恐警官羅利(Mark Rowley)告訴媒體,警方認為,歹徒是受到伊斯蘭主義相關的恐怖主義煽動。

《台北時間7:30分》

英國會恐攻 升至5死40傷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英國警方在22日晚間宣布,倫敦恐怖攻擊死亡人數包含凶嫌已升至5人,另有約40人受傷。

BBC
BBC
分享

凶嫌直攻英國心臟地帶,在西敏橋上開車撞擊。擷自Google map
凶嫌直攻英國心臟地帶,在西敏橋上開車撞擊。擷自Google map
分享

英國會恐攻4死20傷

根據BBC報導,英國國會大廈外的攻擊事件已經造成四死,包括凶嫌、1名員警和2名行人。至少20人受傷。

倫敦市助理警察局長羅利(Mark Rowley)表示,目前看來只有一位凶嫌,這名男性凶嫌相信已經死亡。

《台北時間01:40分》

英國會外遭攻擊 2死10多傷

根據BBC報導,英國國會大廈外22 日下午發生攻擊事件,目前已知2人死亡,多人重傷。英國下議院領袖David Lidington表示,一名警官在國會大廈被刺身亡。同時間在倫敦國會大廈西敏寺附近的西敏寺橋發生駕駛開車衝撞事件造成另一女性死亡,10多人受傷。

《台北時間00:15分》

英國會外遭攻擊 1死10多傷 地鐵站暫關

英國倫敦國會大廈西敏寺附近的西敏寺橋,當地時間22日下午發生駕駛開車衝撞人群的事故,目前已造成一名女性死亡,10多人受傷。攻擊者一路駕車衝撞,直到撞上柵欄才停下來。

收治病患的聖湯姆士醫院醫生說,多人受傷,部分傷患傷勢「嚴重」。

同時段在英國國會內,一名持刀男性攻擊者闖進國會持刀刺傷一名員警。這名男子行凶後,遭武裝警察開槍制伏。

警方已將此發生在西敏寺的案件定調為恐攻。

《台北時間23:50分,22日》

男闖英國會襲警 西敏寺橋車撞人群、地鐵站暫關

英國倫敦中部國會大廈西敏寺附近,當地時間22日下午發生兩起事故。

英國下議院領袖及樞密院大臣利汀頓說,一名員警在國會遭一名持刀男子刺傷。這名男子行凶後,遭武裝警察開槍制伏。

另一起事件發生在西敏寺外的西敏寺橋,一名駕駛開車衝撞人群,造成約12人受傷,警方已到場處理。

政治人物和記者分別推文表示,聽到國會外傳出巨大聲響。國會職員說,西敏寺目前已封鎖,他們被告知留在辦公室內。

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羅拉‧庫森伯格說,警方告訴她有人遭槍傷,另有國會議員告訴她,他們聽到「3、4聲槍響」。

獨立報政治編輯佩克在推特發文寫道,「一聲巨響。尖叫。騷動,然後多聲槍響。到處都是武警。」

西敏寺地鐵站已在警方要求下暫時關閉。

《台北時間23:16分,22日》

英國國會外傳槍響 兩人受傷

英國國會大廈外西敏寺橋當地時間22日下午兩點40分驚傳槍響,造成兩人受傷。一名路透記者表示,他目睹約12人受傷。

 

 

 

低科技肉搏 成恐攻新趨勢

倫敦恐攻
發生在英國國會大廈前的恐怖攻擊事件造成一名員警與2名民眾喪生。圖為一位倫敦警察拿著死難同僚的照片與花束在員警遇害地點悼念。(圖/美聯社)

英國倫敦國會大樓外22日發生恐攻,一名男子開車衝撞路人,又持刀刺殺警察,造成4死逾40傷。安全專家警告,此類使用車輛及刀械等廉價工具所為的「低科技」(low tech)恐攻,非常難以防範,對美歐形成愈來愈大的威脅。

恐怖主義專家、智庫蘭德公司(RAND)總裁高級顧問詹金斯表示,「前例已經不少。這種手段吸引恐怖分子之處,在於武器非常容易取得,不需要用槍支。幾乎任何人都有辦法拿到汽車或是尖刀」。

詹金斯說,「我認為這或許是新恐攻趨勢的開端」。他談到過去的一些恐攻手段,例如劫機、攻占領事館以及挾持外交官,「某種手法興起並持續出現,一直到維安環境改變為止」。他強調,「用車輛作為武器,當局很難應付」。

美國當局已經警告,以開車撞人為攻擊手段的威脅日益升高,過去3年類似事件不斷增加,凶手包括恐怖分子和心智有問題者。近來最的知名案例是去年耶誕節前夕,德國首都柏林發生大卡車衝入耶誕市集,導致12人喪生、48人受傷。

去年11月28日,生於索馬利亞但擁有美國合法居民身分的18歲少年阿爾坦,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開車衝撞人群,又下車揮舞屠刀攻擊路人,造成11人受傷。另一件舉世震驚的卡車輾人恐攻事件發生在法國南部尼斯,1名恐怖分子在散場時駕駛卡車衝撞人群。這起恐攻造成87人死亡,逾百人受傷。

(中國時報)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855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