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2女兒謀職 法內政部長下台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357765?from=udn_ch2cate7225sub6809_pulldownmenu
2017-03-22 13:59
聯合晚報 編譯郭宣含/美聯社巴黎21日電
15歲當國會助理 2女兒領183萬薪水
法國檢察官開始調查法國內政部長勒魯的案件,他兩個女兒15和16歲便受聘為國會臨時助理,勒魯在數小時後即閃電辭職。
法國總統歐蘭德表示,在總統府與總理卡澤納夫討論後,接受勒魯請辭,並任命作風低調的法國外貿觀光部長菲克爾擔任新的內政部長。
周一晚蒙地卡羅電視台揭露,勒魯雇用兩個女兒為臨時國會助理,薪資總額55,000歐元(約183萬台幣),勒魯的幕僚已確認勒魯女兒在2009到2006年間從事過24份短期工作。周二法國的國家財務檢察署即刻展開初步調查。
檢察署說明,負責打擊貪腐和不法財稅的警調單位,將主導調查該電視台的爆料內容。
勒魯在巴黎郊外波比尼市公開請辭時澄清:「這些短期官方合約符合國民議會的法規,當然工作內容也跟條約完全一致。我的女兒在學校放暑假時跟我一起工作,但並非永久職。」
日前法國保守黨總統候選人費雍也遭爆妻兒坐領乾薪。勒魯表示女兒的工作不是常任職,也非假工作,跟費雍的案件完全不同。
法國民間反貪腐協會安第克會長皮卡認為,勒魯必須下台才不會陷入利益衝突,畢竟他是調查此案的員警總上司。
跑去會普亭 法國右派雷朋出奇招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363738?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25 03:54
聯合報 編譯陳韋廷/報導
俄羅斯總統普亭廿四日在克里姆林宮會見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黨魁瑪蘅.雷朋,告訴這位即將在下月角逐法國總統大位的候選人,俄國保留會見任何法國政治人物的權利,並認為雷朋代表歐洲成長快速的一股政治勢力。
普亭說:「我當然知道法國選戰正如火如荼進行。我們不想以任何方式影響它,但我們保留跟法國所有政治勢力代表談話的權利。」
路透報導指出,會見普亭是雷朋的妙招,可為她的外交資歷加分。雖然雷朋在國內人氣持續高漲,但在海外除了一些極右派政黨外,幾乎沒有支持者。
普亭發言人培斯科夫在電話記者會上表示,兩人並未論及俄國向雷朋所屬政黨提供財務支持的可能性,而同樣參與會面的雷朋親密幕僚、國際事務顧問德當也證實未討論選戰募款一事。
德當並透露,會面進行約一個半小時,側重國際事務,對法國大選極少討論,普亭並祝福雷朋在下月選舉中走好運。
雷朋此次訪俄是應俄國國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斯路特斯基之邀,而為了跟普亭會面,她刻意縮短拜訪下議院行程。
雷朋原欲在會見國會議員後於下議院召開記者會,但她最終並未現身。
而法國總統大選進入不到一個月的倒數緊張階段,選民卻展現空前的不確定性。根據民調機構Odoxa廿四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高達百分之四十三的選民還未決定投誰。
複製川普模式? 雷朋若當選 歐洲大地震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356939?from=udn_ch2cate7225sub6809_pulldownmenu
2017-03-22 02:54
聯合報 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黨魁瑪蘅.雷朋的總統競選總部成立時,好萊塢老牌硬漢克林伊斯威特的肖像掛在牆上。雷朋誇他投票給川普「很帶種」,照片中的克林伊斯威特沒拿槍,而是指著一朵藍玫瑰,雷朋的競選新標誌。
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顛覆了各家預測。法國主要政黨警告,四十八歲的雷朋原本看似不可能當選法國總統,一旦發生,將是二戰後歐洲政壇的最大地震。
從雷朋的父親老雷朋創設「民族陣線」以來,主流政黨一直將其與排外、反穆斯林、種族歧視的印象連在一起,卻無法阻擋民族陣線緩慢但穩定的成長,甚至還借用雷朋反移民和反恐的論述。
老雷朋說:「假如我是瑪蘅,我會完全按照川普的競選方式,旗幟鮮明地反體制,我相信這是法國的主流意見。」
八十八歲的老雷朋和女兒瑪蘅的恩怨情仇,是法國政壇的大八卦。二○一一年,瑪蘅接手民族陣線後,極力改革政黨形象,排除部分反猶、反同性戀或對納粹德國有懷舊情感的黨內活躍分子。
二○一四年六月,老雷朋發表反猶言論,瑪蘅立刻劃清界線;隔年八月,瑪蘅在老雷朋稱納粹於二戰期間設置毒氣室只不過是「歷史細微末節」後立即開除父親黨籍,並試圖剝奪他終身名譽黨主席身分。
瑪蘅積極淡化民族陣線的種族主義色彩,主張打擊非法移民、嚴選新移民、捍衛本土權益、退出歐盟,以社會經濟數據等「科學指標」為宣傳重心,以免失去中間派支持。她的民意支持率持續上升,達到她父親從未達到的高度,媒體及反對者開始以「法國最危險的女人」稱呼瑪蘅。
羅至美》歐盟迷失了初衷
歐盟即將慶祝《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並預計發表「羅馬宣言」。《羅馬條約》是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國際條約,也就是今日歐盟的前身。60年來,歐盟從原本德、法、義、荷、比、盧6個以西歐國家為主的組織,擴大成為今日涵蓋南歐、北歐、東歐28個遍及全歐洲的聯盟。就《羅馬條約》所宣示的目的─「建立更緊密的聯盟」而言,發展了60年後的歐盟顯然尚未達成目標,歐盟不僅將在本周收到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的官方通知,同時也將在今年面臨反歐盟的極右派力量在幾場大選中對她的挑戰。
當10年前歐盟領袖們於德國柏林慶祝《羅馬條約》簽署50周年並滿懷壯志地發表《柏林宣言》時,沒有任何人預料到往後的數年歐盟將進入一次又一次的危機。慶祝50歲的歐盟甫完成了建立歐元的壯舉,又大舉接納了10個前共產東歐國家,它所達成的深化與廣化是所有區域整合運動中的典範。《柏林宣言》不久之後,歐盟就進入了危機四起的年代。從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到反歐盟極右派力量的興起、難民危機,再到英國脫歐危機,每一次的危機都使得歐盟存在的正當性減弱一次。為什麼歐盟如此拙於危機管理?
翻開歐洲統合的歷史,危機並不少見於她發展的過程。事實上,歐洲統合的本質就是歐洲國家面對內、外環境的危機與挑戰,選擇以集體力量為途徑來解決環境中的實際問題,也因此歐洲統合運動一直以來就是在不時發生的危機與挑戰中緩步發展、修正、再補強其統合根基。然而,此刻歐盟所面臨的危機卻不再是這種模式的呈現,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複合式危機。
表面上看來,歐債危機、反歐盟極右勢力的興起、難民危機、英國脫歐危機是各自獨立的危機事件。然而,仔細觀察歐洲社會脈動,每一個危機皆有其連動性。如果不是歐盟政治菁英,尤其是德國主政者對歐債危機的錯誤管理,極右勢力興起的土壤─經濟不公與分配正義的惡化,將不致產生。
同樣地,如果不是歐盟政治菁英長期過度信仰經濟自由主義、市場機制至上論,歐洲統合不致簡約成為一個只有經濟與貨幣整合,而無社會保護與社會整合的資本主義競爭遊戲,從而導致在市場整合中的受害者在英國公投中全都投票支持脫歐,歐盟因此簡化成了全球化贏家與輸家的斷裂線。
層出不窮的危機說明了歐盟在過去數年間治理方式的錯誤,而此一錯誤的治理很大程度是歐洲政治菁英長期以來所信奉的自由經濟主義意識型態下的產物。適值歐盟慶祝《羅馬條約》60周年之際,歐盟主政者應重新回到《羅馬條約》的精神:「確保一般人民的生活與工作條件的進步」、「致力於經濟與社會的同時進步,以消弭分裂歐洲人民的障礙」。在即將來到的羅馬峰會上,歐盟領袖們應該反躬自省:60年過去了,歐盟距離《羅馬條約》的理想究竟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作者為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社論-誰才是歐盟真正的「脫韁者」
荷蘭國會大選甫落幕,選前聲勢大好且具有強烈民粹色彩的反歐盟政黨自由黨(PVV)取得席次不如預期,執政的自民黨(VVD)仍獲得國會多數地位的結果,使多數媒體以歐洲鬆一口氣為題,大加報導。但要說歐洲既有政治勢力可以就此安心,又太過天真。因為,真正衝擊歐盟體制者並非只是反歐盟政治勢力漸強,更重要的是不具民意監督基礎的歐盟組織架構,潛在缺陷已令其動輒得咎。
隨著去年3月英國退歐意外成真,各界頓時發覺從歐債危機爆發後的短短5年內,反歐盟的政治勢力不僅未因歐債危機緩解而減弱,反倒從「地下歌手」變成「流行樂團」。對既有主流政黨來說,這波脫韁民怨狂潮來得猛且快。但若深究各國境內的反歐盟政治勢力,卻發現不乏創黨長達20、30年的老牌政黨,且扣掉共通的反歐盟政見後,各反歐盟政黨政治理念多有不同,顯見各國退歐運動隱含的民心向背,絕非單純「反歐盟」一詞可概括表述。
從歐盟當前的組織與運作架構看來,當初為避免大國影響力凌駕於小國,是以在政策制定的協商架構上,採取各國全體一致決的方式進行。之後發現這種模式立意雖好,但若遇上一國政府因大選陷入看守狀態或惡意杯葛等情況,將會使歐盟的政策協商機制停擺。
於是,為使決策機制更具效率,便再演進為各成員國將政治權力移交歐盟中央,組成官僚化的跨國決策機制。
此舉,不僅迴避各國境內意外的政治擾動,更是歐盟得以繼續壯大至今的關鍵。而歐盟政治權力整合的絕佳例證,便是1991年馬斯垂克條約簽訂後,各國把貨幣政策權力交由單一機構管理,並將政策制定權授予非民選的官僚機構,亦即世人熟知的歐洲央行(ECB)。
各國政府則轉為監督機關,不再直接負責制定政策。尤其是隨著歐盟不斷吸納新成員,且各國政策合作內容漸趨廣泛複雜的情況下,各成員國將政策移交歐盟中央管理,透過單一機制協調彼此,確實使政策較有效率與效度。時至今日,各國固有的政府機關早已不再是制定政策的主要機構,歐盟執委會及ECB等官僚機關,才是政令前行的推手。
問題是官僚化的組織架構,雖使歐盟組織重整不像各國政府般頻繁,卻也意味著歐盟領導階層無法及時反應民意變化。在承平時期,歐盟領導階層的政策方向,符合多數歐盟民眾的期待,使歐盟的組織架構並未引起太多質疑。少部分政治領袖擔憂歐盟愈趨整合、成員國陣容愈龐大,恐讓歐盟攫取更多權力,民意監督力道將更薄弱的觀點,僅被視為杞人憂天或危言聳聽。然而,隨著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相繼來臨,成員國間的利害衝突愈來愈大,缺乏民意監督基礎的歐盟組織架構就處處受到掣肘,各種作為都陷入兩邊不討好的窘境。
例如,歐債危機爆發之初,放任葡萄牙、愛爾蘭及希臘獨立應對,導致債信危機爆發。之後又強迫各國進一步整合,諸如財政條約簽立、銀行聯盟掛牌上路,歐盟各國陸續將銀行監管、財政支出等權力上繳歐盟中央,使各國主權喪失。
各國選民遂慢慢的體認到,過度官僚化且決策機制愈不受民意監督的歐盟體制,才是當前歐洲政治運作中,逐漸失控的一環。在體制內改革緩不濟急的情況下,近年歐盟境內相關的公投活動數量大增,且以快刀斬亂麻方式退出歐盟的呼聲愈來愈大。因此,當政策自主的渴望愈發強烈,過去曾被視為歐盟裡的顯眼黑羊,並主張歐盟各國應減少政策合作的英國,終於在2016年以公投方式決定退出歐盟,為歐盟的未來存續敲響警鐘。
特別是英國獨立黨(UKIP)的公投競選口號──取回控制(Take Back Control),無疑是當前退歐運動的最佳註解,也代表著「脫韁」的歐盟,已逐漸失去各國民意信任,使民眾加速驅使各國政府,重新取回過去讓渡予歐盟的各種權力。
面對如此變局,有些國家政治領導人仍堅持歐盟整合的立場絲毫不改,但也有些國家領導人幡然醒悟,迅速轉身回應選民期待,並積極投入退歐協商,一如原本主張留歐的英國保守黨。
無論如何,失去群眾信賴的歐盟要依舊例繼續推動各國整合,無異自毀基業,而各國一旦逐漸取回固有的政治權力,亦將如大江東去不回頭,使歐盟形同解體。因此,歐盟與主要國家領導人如何在民意向背與政策效率間取得平衡,並有效化解選民眼中的「脫韁」印象,將是歐盟未來發展所要克服的重要難題。
雖然台灣與歐盟地理及文化相隔遙遠,但其組織運作的「效率化」演進與民意向背的經驗,台灣應深有同感。尤其當政治領導人自認為治國「捨我其誰」,意欲大權一把抓時,實應想想歐盟的案例,並謹記台灣政經發展有今日成就,多所不易,更無空間可供政治內鬥與虛耗,權力運用應慎思明辨才是民意所託。
(工商時報)
中時社論》歐洲民粹會走多遠?
荷蘭3月15日國會選舉極右派落敗,呂特總理擊敗有「荷蘭川普」之稱的自由黨黨魁威爾德斯,民粹主義浪潮暫停止,歐盟各國鬆了口氣。接著德國總理梅克爾在美國受到川普總統冷對待,清楚顯示川普政府與歐盟國家關係疏離,梅克爾即將競選連任,川普的冷淡將對德國極右派,甚至對歐洲民粹勢力的崛起造成什麼影響?
自從川普當選之後,國際上的民粹主義變得愈來愈激烈。民粹的浪潮從大西洋美國這邊流到對岸的歐洲,也向世界各地擴散。於是我們看到歐洲出現反穆斯林的民粹,亞洲印尼的雅加達也出現反華人基督徒市長的穆斯林民粹。狂熱的民族主義讓全球化的世界秩序出現崩解的壓力。
歐洲各國尤其緊張。今年是歐洲的選舉年,從荷蘭的國會大選,到法國的總統選舉,到德國的大選,很可能還有義大利的國會大選。這些選舉的結果,都影響到歐盟與歐元的發展。對歐洲整合而言,更是或進或退的存亡關鍵。
歐洲本來就有一批疑歐論者,對全球化在歐洲引發的效應採否定態度,對大批湧入的移民搶掉藍領的工作尤其反感。金融海嘯之後,梅克爾推動撙節支出與金融秩序,更讓他們覺得受薪階級的福利受到剝削,因此起而反對。這是左派的民粹。
可是全球化或歐洲整合帶來的人口流動,卻不僅限於藍領。一些白領專業人士同樣覺得他們的工作權受到威脅。他們也反對撙節支出,除了經濟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從民族主義的立場反對歐盟主導。這是右派的民粹。
右派與左派民粹在反對歐盟進一步整合的立場是一致的。難民危機發生後,大批穆斯林難民湧入歐洲,反移民、反難民、反穆斯林的情緒不斷被挑起,匯整成極端民族主義,成為歐盟發展的最大障礙。
去年年底的義大利修憲,是川普效應是否吹到歐洲的第1個檢驗。結果修憲沒過,民粹獲勝。法國極右派的國民陣線大受鼓舞,德國等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則繃緊了神經。這次荷蘭大選是第2個考驗,幸好因川普當選掀起的民粹骨牌效應在這裡停住了。荷蘭人用理性的投票阻擋了民粹在國內的聲浪。也有分析指出,川普入主白宮後的各種不確定政策,讓荷蘭人對民粹當政有了戒心,因此以高達78%的投票率阻擋了極右派在荷蘭上位。這也是另一種川普效應。
可是歐洲的挑戰還沒結束。很多人把荷蘭選舉結果視為歐洲今後發展的風向球。可是這個風向球雖然有參考價值,但卻未必準確。因為歐洲各國的民粹組合並不完全一樣,選舉制度也不同,民族性更有差異。荷蘭人一向就比法國人內斂,法國因拿破崙以來的傳統,一直都習慣走上街頭抗議發抒己見,爭取利益。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南歐與北歐氣候不同,所發展出的不同民族性。與荷蘭相比,法國所帶來的衝擊與考驗才更嚴重。
法國和德國是歐洲整合的雙引擎,法國若由極右派出線,其對歐盟所造成的衝擊,遠遠超過荷蘭大選。而法國極右派國民陣線的支持者,凝聚力更遠超過荷蘭。目前國民陣線主席瑪琳勒班在總統候選人中支持度最高。瑪琳勒班主張與歐盟重新談判法國的權利,若談不成,甚至考慮脫歐。萬一她真的當選,歐盟將迎來另一個震撼。
當然,也有觀察家表示,以法國總統大選的兩輪投票制度,瑪琳勒班不可能出線。就算她在第1輪領先,在第2輪投票時中間路線的馬克隆應該還是會獲勝。可是我們看的不僅僅是誰獲勝,而是極右派的席次是否增加,這代表歐洲一股潛在的躁鬱。以荷蘭為例,極右派雖然在選舉中落敗,但是選票卻增加了。增加的幅度雖不如他們自己的預期,但民粹炸彈的引線並未完全拆除。
義大利也可能在今年舉行大選。民粹的五星運動與北方聯盟已揚言若獲勝,將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歐元區。歐洲整合本來有兩個指標,一是歐元,一是免簽證的申根協定。難民危機衝擊了申根協定,歐元危機撼動了歐元區的團結。若義大利真的退出歐元區,不只歐洲整合再挫,投資人的信心也會下滑,歐洲的經濟將難以復甦。
德國即將舉行選舉,這是唯一可能振奮歐盟之事。梅克爾如果能再度當選,將像磐石一樣穩住歐盟,續保整合的動力。但梅克爾因難民問題的衝擊,這次選舉比以前坎坷得多,誰也沒把握她會不會繼續當選。
日德擬攜手 對抗美國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354622?from=udn_ch2cate7225sub6811_pulldownmenu
2017-03-21 02:23聯合報 東京記者蔡佩芳/廿日電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歐洲,當地時間十九日出席漢諾威電腦展(CeBIT),強調自由貿易的重要,並表達早日與歐盟(EU)簽署自由貿易協議(EPA);此一發言獲得同場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歡迎,表示德國願扮演推手。這似乎顯出日德有意攜手合作對抗美國的保護主義。
安倍在致詞中提到,日本受惠於自由貿易而能發展至今,希望與德國共同帶頭守護開放的體制。但他強調,這些都需仰賴公正、禁得起民主主義考驗的遊戲規則,而不是財富匯集少數人,也不能讓不法者從中獲利。日德都是重視自由人權與民主主義價值的國家,日歐的合作更是非常重要,期盼能早日促成日本與歐盟簽署EPA。
梅克爾則說,當世界對自由貿易、開放國境、民主價值出現爭議時,日本與德國卻無須對此爭議,而能共同討論如何創造對人民更有利的未來,是非常好的兆頭。她也表態德國願擔任推手推動日歐的EPA。德國媒體Bild-Zeitung周日刊出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的訪問,他期待與安倍的會面,並希望今年內日歐EPA可以看到成果。
梅克爾與安倍都未提到美國政府,但雙方都利用這個機會與川普當局的保護主義傾向畫清界線。
安倍與梅克爾當地時間十九日中午將進一步舉行會談。日媒共同社指出,安倍將就日美歐如何攜手推進自由貿易與德方展開協商,並為五月在義大利召開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峰會交換意見,安倍希望與梅克爾共同主導G7峰會議題。由於美德元首會談中,雙方在移民和難民問題上出現分歧,梅克爾可能在此次會談中說明提供援助的必要性。
日本電視台分析,面對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強調美國優先、英國脫離歐盟等變動中,日本與德國都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局勢抱持強烈危機感,安倍與梅克爾會談能否以具體合作對抗保護主義的興起,成為焦點。
安倍之後還將訪問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預計在廿二日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