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加速產業數位轉型 當金融碰上科技 勒索比特幣 國際駭客大舉侵台 范疇》台灣愈來愈像「困境內的舊人類」打破低薪夢魘
2017/03/01 10:35:26瀏覽247|回應0|推薦0

 

社論-加速產業數位轉型的應然與實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8000035-260202

一向關注台灣企業競爭力與發展前景的資誠會計師事務所,15日公布「2017全球金融業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在全體受訪的486位金融業CEO中,有高達74%的受訪者認為科技已重塑或大幅改變產業的競爭模式。調查並預測,目前或在極短期之內,一半以上的人力將可由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取代。

有關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突破,顛覆與重塑傳統的產業競爭模式,其實已經不能算是新聞。而從高視角來看,這股由數位科技帶頭所掀起的浪潮,不只是現在進行式,而且可斷言目前其實只處於方興未艾階段。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不只將帶來產業型態的改變,而且影響的層面也絕對不止於產業領域。事實上美國在去年底,也就是在歐巴馬總統任期將屆滿之際,就曾發布一份白宮特別報告,針對AI的發展前景提出警語。認為AI的廣泛運用,固然有助於提高產業的生產力,但除了推估美國將有近半的工作機會被取代,而使低技能、低教育水準的工作者首當其衝面臨失業危機之外,更因為資訊科技市場的本質是贏者全拿,該報告警告AI的經濟益處將落在特定的少數族群,而使得社會財富分配更為不均。

針對這種可能的發展演變,白宮報告除了建議美國政府應帶頭投資發展AI,同時也認為政府應教育美國人要為此一未來做好準備,並協助過渡階段的工作者,包括改善社會安全網,更積極介入、強化失業保險系統等措施。

引述美國的這份官方報告,無疑可以和資誠的這份調查報告相互印證。而儘管美國白宮報告對AI的發展提出不同角度思維的警告,但並非意謂著認為美國應停止或放慢AI研發與運用的腳步。畢竟潮流趨勢不可逆,尤其站在產業界的立場,如果不趕快急起直追,恐怕公司就沒有明天了!

然而,儘管產業界已經強烈感受到必須面對科技變革的挑戰,甚至在資誠的調查報告中,有2/3的CEO擔心科技革新速度對其營收成長造成威脅,卻僅有10%資產及財富管理業CEO有投資計畫;以及只有27%的CEO試圖尋求與其他企業及新興業者合作的機會。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因而點出,資產及財富管理業似乎較不願意創新。

這種明知應該轉型、創新,但具體作為卻是躊躇、猶豫的現象,也許可以印證知易行難的說法。但深入探究,CEO們說多做少,癥結就在於對於數位新科技的新營運模式,畢竟不如原有模式的嫺熟,另方面又割捨不下早已習慣的營運模式,結果原來的資產,反而成為創新、轉型的包袱。回顧從網路時代以來,多少當初獨霸一方的大企業,如生產拍立得的寶麗萊,或是柯達公司,就是面對變化反應遲緩,先後在2001年與2012年宣告破產。

儘管有這許多的前車之鑑,但除了資誠的調查報告點出資產及財富管理業較不願意創新之外,微軟日前所發布的「亞洲數位轉型研究」,不約而同的顯示在有關「亞洲企業具完整數位轉型策略市場排行」中,台灣在13個國家地區中,竟然是排在末段班的第10位,而墊底的竟然是日本與韓國。其中,台灣有高達83%受訪企業,贊同數位轉型是當務之急,卻僅有23%的企業具有完整的數位轉型策略。微軟報告因而不客氣的指出,台灣大多的企業在數位轉型僅停留在非常初始階段,甚至還有23%的受訪企業,其數位轉型策略是有限或是完全缺乏的。相較於名列前茅的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包括台、日、韓的排名落後,再一次印證過往成功的資產反而會成為羈絆業者往數位轉型的包袱,而提供印、馬等國展現後進優勢的機會之窗。

沒有錯,往數位轉型知易行難,AI的發展既帶來新機,但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美國政府為此特別發表了「白宮報告」,相形之下,我們的政府在此議題上明顯滯後甚至失職。而產業界如果寄望自顧不暇的政府能伸出援手,協助數位轉型,只怕緩難濟急。所謂危機帶來轉機,業者更要從中找出生機,並發展出新商機,包括資誠和微軟的兩份調查報告,不約而同點出台灣產業朝數位轉型的困境,看來業者真是要下定決心,急起直追以自求多福了。

(工商時報)

 

 

葉銀華/當金融碰上科技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30941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2-27 02:27聯合報 葉銀華

結合金融與科技,就是目前最熱門的金融科技(Fintech),而本文要思考的是台灣是否能有自己的金融科技產業?

如果大家面對底下三個問題的調查「睡覺前半小時內、起床後半小時內,最常碰的物品為何?」「早上出門忘了那項物品,最會覺得整天掛心掛念?」「在捷運上乘客眼睛最常盯著是手上何種物品?」三個問題的答案,最普遍的答案是手機。

而且根據觀察,依賴智慧型手機的程度,已漸漸無年齡、性別之分。

這樣的趨勢改變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人們接受與需求金融服務的方式。如果未來數位能力低落的金融業者,越不能被消費者所接受;也由於人們愈來愈習慣手機與網路,實體分行、分公司雖然不會那麼快被取代,但重要性的確會降低。這就是金融遇上科技的背景,這也是金融科技的基礎。

金融科技造成四大變動,首先是智慧型手機具有信用卡或金融卡的功能,帶動行動支付的風潮;其次,行動銀行帳戶普及,使得金融服務、生活需求,可透過手機的應用程式完成,改變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

再者,行動支付與金融服務的普及,形成消費者巨量資料庫,造就大數據分析與精準行銷的興起。如何有效率、又安全進行交易,區塊鏈技術扮演重要的角色。最後,金融人才必須瞭解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因而以消費者為中心,融合科技應用,提供消費者更有效率、更低費用的金融服務;因此金融人才的定義與專長也隨之改變。

有鑑於創新的金融科技產品或服務,有可能會違反目前金融法規或者要合乎目前的金融法規成本太高,因此給予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空間,在特定期間或範圍內,不用受相關金融法規的限制,特別是非金融業者,在主管機關核准實驗下,可以不用先取得金融職照,等實驗完成後再納入合適的監理。金管會在參考英國的作法,於本月十日推出「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

為了建立台灣本身的金融科技產業,而非成為國外著名業者的次級市場,我國主管機關在審核創新實驗申請者的資格時,宜要求申請者說明其實驗內容之創新特性,尤其避免從國外直接移植相同做法到台灣者。畢竟是創新實驗,若有創新,則在專利權保護下,若實驗成功,還可推廣到國外,延展市場的廣度。​而在實驗完成,主管機關應該要設立金融業者與非金融業者之合作機制,如股權投資或是併購平台。

其次,由於台灣市場規模小,而且金融科技又才剛起步,必須整合所有銀行業者,以及他們的客戶,建立金融科技的平台。以瑞典為例,由多家銀行出資成立的「Swish」平台,結合瑞典原有的電子身分認證及銀行轉帳網路系統,其普及率已超過五十%,而且還不停地成長,成為世界各國金融科技發展上一個成功的案例。

我們建議台灣的主管機關,如金管會或中央銀行,參考瑞典成功案例,整合所有銀行業者與客戶,有效運作台灣行動支付平台,以及區塊鏈聯盟,方能使台灣有自己的金融科技產業。作者為交通大學財金所教授)

 

 

 

暗黑世界貨幣 只見金流不曝身分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2312591?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01 02:08聯合報 記者李奕昕/台北報導

 

比特幣欠缺主管機關,金流隱晦難以追查,罪犯用比特幣非法交易槍枝、毒品及惡意程式,還有綁匪用比特幣勒贖,熟悉網路犯罪的官警形容是「暗黑世界的貨幣」,被視為最新洗錢工具。

比特幣是數位虛擬貨幣,建立在特殊的演算機制,總額上限兩千一百萬枚,二○○九年開始在網路流行,目前一枚比特幣價值約台幣三萬元,多數國家不承認是貨幣,任其自由發展,也因此查不到金流,成為犯罪集團洗錢工具。

比特幣常被用作「勒索病毒」犯罪贖金,駭客以惡意程式加密鎖住企業的電腦硬碟,要求付款才提供解封的密碼;前年十月警方救出在台被綁架的香港黃姓富商,綁匪寄送電子郵件給黃的妻子,也要求用比特幣付贖金,雖未得逞,卻已突顯比特幣作為犯罪贖金趨勢。

官警說,常見的搜尋引擎及相關資料儲存在一般網路及「深網」(Deep Net),歹徒則藏身更底層的「暗網」(Dark Net),暗網的網址由亂碼組成,必須透過特殊軟體才能進入。

熟悉電腦犯罪的辦案人員指出,美國海軍實驗室研發的知名軟體「TOR」可潛入「暗網」,不過比特幣透過「網路錢包」轉移,雖然留下金流紀錄,但交易雙方身分不會曝光,還能將比特幣分割打散再重組變現,隱密如「大水庫中的一滴水」。

許多網路玩家看準增值空間,大肆投資比特幣,向比特幣商購買,或以高階電腦運算「挖礦」,找出尚未被開發的比特幣;世界各國對比特幣的管理模式不同,我國金管會曾開會研討比特幣是否需要主管機關,但未作出具體結論。

官警說,比特幣犯罪難追查,不過歹徒使用比特幣仍須變現,比特幣商有類似公會的國際組織,警方會加強跨國合作,透過幣商接觸該組織,並結合清查金融帳戶等傳統辦案技巧鎖定歹徒,不讓罪犯逍遙法外。

 

勒索比特幣 國際駭客大舉侵台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2312590?from=udn_ch2cate6639sub7321_pulldownmenu

2017-03-01 02:07聯合報 記者李奕昕/台北報導
近來國內多家證券商、學校都遭駭客攻擊,威脅癱瘓網站或毀損資料,並要求以比特幣支付...
近來國內多家證券商、學校都遭駭客攻擊,威脅癱瘓網站或毀損資料,並要求以比特幣支付贖金。 路透
分享

勒索比特幣的國際駭客,大舉入侵台灣!近來國內多家證券商、學校都遭駭客攻擊,威脅癱瘓網站或毀損資料,並要求以比特幣支付贖金,刑事局展開調查,但駭客藏身隱密網路世界,甚至使用成千上萬個國外IP,追查難度極高,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警方提醒被害人不要付款,「守住第一道防線!」

農曆年後,國內十五家證券公司接獲電子郵件,歹徒恐嚇交付十枚比特幣(約台幣卅萬元),部分券商甚至發生網路流量異常。

最近教育部陸續接獲通報,全台四十六校遭駭客勒索,校內印表機自動印出勒索信,要求付款三枚比特幣(約台幣九萬元),並提供比特幣錢包帳號。

刑事局指出,癱瘓網站勒索比特幣犯罪手法,在國際上被稱為「DD4BC」(DDos for Bitcoin),以最早發明此手法的駭客團體命名,二○一四年起在歐洲氾濫,攻擊目標包含金融機構及民間企業,包括英國、德國、奧地利、波西尼亞都曾受害;去年瑞士數間銀行接到勒索電子郵件,至今尚未破案,瑞士官方的網路應變中心呼籲各銀行「不要付款」。

官警說,抓到比特幣駭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比特幣錢包不會揭露身分;由於沒有使用者或IP資料,發動攻擊的IP位址,透過跳板來自世界各國,來源是遭駭客以惡意程式綁架的「殭屍電腦」,即便耗費大批警力追查,最終可能仍是徒勞無功。

駭客勒索bitcoin比特幣手法 資料來源/刑事局 製表/李奕昕
駭客勒索bitcoin比特幣手法 資料來源/刑事局 製表/李奕昕
分享

駭客使用「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短時間發送大量封包入侵網站,可能同時就有成千上萬、甚至十萬個IP,因流量太大導致癱瘓,就像「洪水塞滿小水管」;警方提醒券商及學校提升資安防護,使用流量清洗服務,將異常來源封包導流,設定防火牆「黑名單」,阻擋惡意IP。

這次被勒索的學校,駭客手法都是透過電腦語法搜尋取得權限,遠端操作印表機列印英文勒索信,各校收到的錢包帳號都相同,警方研判是同一夥國際駭客亂槍打鳥。

刑事局已通報各地警察局刑警大隊,清查被害學校、勒索信內容、比特幣錢包及IP紀錄,了解是否涉及恐嚇取財或妨害電腦使用罪。

 

 

中時專欄:范疇》台灣愈來愈像「困境內的舊人類」

對於即將到來的未來斷層,台灣在意識上和知識上毫無開始準備的跡象,30年後成為地球上「困境內的舊人類」的機率很大。(示意圖/達志影像 shutterstock)

放眼科技的進展速度,應該可以說,10至20年之內,包括台灣在內,人類社會今天稱之為「問題」的問題,都將產生顛覆性、斷層性的質變,使得今天我們殫精竭慮所想出來的「解決方案」統統失效。

顛覆性,指得不僅僅是劇烈變化,而是那種你連站都站不穩的狀態;而斷層性,指的是你跳躍得過去就過去,跳不過去就困在原地或墜入深淵。

以近幾年來的「反全球化」現象為比喻,它已經不是基於過去那種殖民地時代、富國剝削窮國的概念,而是基於一種嶄新的恐懼:全球化再走下去,帶來的可能不是傳統普世價值的傳播,不是更多的牛奶和蜂蜜,而是部分人跳過斷層演化成為一種新人類,而部分人被留在斷層這邊,成為永世不得翻身的舊人類。

這種嶄新的深層恐懼,使得今天地球上很多人,包括知識分子、小民百姓,明裡暗裡都在吶喊一件事:等一等,先停下來,先放緩腳步,給我時間來消化理解。但是,人類這物種的集體演化自有其動力,一旦形成慣性後,不會因為大部分人的意願而停。就像大部分人都不願意上班,但是鬧鐘一響還是乖乖地走向捷運站。

再如,一旦發明了盤尼西林,所有人在生病發炎時都會想用它;一旦發明了手機通訊,所有人口袋裡都會乖乖地放上一支。

如果未來的演化速度還是像過去一樣緩慢,並漣漪式地帶來「進步的擴散」,那事情就好辦了,反正遲早會輪到我,或多少我會分享到一點好處。就像當前再窮困的國家,人民只要有一支只有一半時間可生效的手機,就總覺得生活還有希望。但即將來到的顛覆,很可能帶來的是「演化的斷層」,使得地球上只剩下兩種人:有希望的人和絕望的人。

我們用最直接淺顯的一件事為例:人的壽命。很多人混淆了「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和 「壽命期限」(Life Span)。「預期壽命」是個統計概念,從幾千年前的30歲到今天的80歲,主要是因為幼兒死亡率從99%降到不到1%,還有醫藥、經濟、文明進步等原因。3000年前的希臘人(統計)平均壽命是30歲,但並不代表雅典老人少,蘇格拉底活到70歲,而他死於70歲是因為喜歡多嘴而被施以毒酒賜死的,而不是陽壽已盡。

而「壽命期限」是個生物概念,也就是天生的生物構造上人最多活125歲,烏龜可以活到250年,而植物種子可活數千年,微生物可能上萬年都不止。前述「斷層的焦慮」,在壽命這件事上表現得最突出。

絕大多數人還沒意識到,所有國家(包括台灣)以80歲預期壽命為基礎的退休年金制度,無法支撐即將到來的120歲壽命期限,一旦知道了,他就會抓狂。人類壽命的先天生物極限已經突破,就像細胞複製生命已經在朵莉羊身上突破一樣。以當下的技術進展速度,現在40歲以下的人活到120歲是可預期的,2017年出生的嬰兒壽命期限延長至200年應該不算大問題。科學界的大膽人士已經預測,2049年出生的嬰兒可望長生不老。

但這絕對不是一粒「不老丹」像止痛藥一樣吞下去就能達到的境界,而是需要一整套顛覆性的社會結構支撐,在對的生命階段做對的生物處理才能辦到的事,換句話說,當「斷層現象」發生在壽命這件事上的時候,「壽歷」就會像「學歷」,小學、中學、大學、博士身分嚴明,而出現「80級」(壽命期限到80)、「120級」、「200級」、「長生不老級」,級別與級別之間一旦成形就很難跨越。

若稱這是科技帶來的「新階級」,也不為過,但它帶來的新問題會讓今天人類社會的所有大問題看來極其幼稚。例如,今天「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價值」,將何以為繼?所有的社會制度,如就業、保險、遺產繼承(老爸150歲還在當董事長,120歲的兒子怎麼辦);倫理體系如家庭觀念、長幼有序、性別分際還能維持?新的法律問題,如你家的傭人機器人有無「人權」,資本家用來生產的機器人要不要每年繳「人頭稅」?

「壽命期限」僅是一例,其他技術帶來的顛覆性斷層也不會太遠,而台灣對未來的意識及相應的社會結構,卻還停留在一種村落化的狀態;政界、學術界、媒體界都還在用縫縫補補的方式處理那些已經拖了幾十年的傳統老問題。對於即將到來的未來斷層,台灣在意識上和知識上毫無開始準備的跡象,30年後成為地球上「困境內的舊人類」的機率很大。

(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社論-從昔日蔡主席十問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談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6000047-260202

兩年多前,那時在野的民進黨召開公民經濟會議,黨主席也就是今天的總統蔡英文,致詞時批評馬政府無法回應人民深切的期待,她問馬政府:為什麼台灣經濟悶到不行、何以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為什麼工作愈來愈難找等十個問題,由於這些問題切中施政核心,外界遂以「蔡英文十問」稱之。

前天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我國近期就業與薪資變化,結果我們去年的實質薪資還是倒退十六年,青年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而昔日蔡主席成了今日蔡總統,我們不免也要效法一下蔡主席的十問:何以民進黨執政後的經濟比前更悶?何以實質薪資仍然倒退十六年?何以青年失業率較前更高?

我們就此提出以下三點分析:

第一、我們先來分析經濟悶不悶這件事,去年我們的經濟成長率1.5%,當年蔡主席十問馬政府的2014年,那年經濟成長還有4.02%,即使2013、2012年也在2%以上,若說那時經濟是悶的,那麼如今豈非更悶?若當時馬政府該被批判,如今蔡政府豈不更該深切反省?

去年總統選舉之所以會出現政黨輪替,就是國人期待蔡政府能解決台灣的困境,新政府執政即將一年了,以當年蔡主席十問馬政府的標準自省,能不戒慎恐懼嗎?

第二、再來看當年蔡主席十問所提及的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這件事,根據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的薪資調查報告,去年國人總薪資成長0.62%,是近三年最低,這個微小的增幅根本追不上物價漲幅,因此出現實質薪資負成長0.77%,蔡主席十問的2014年,國人實質薪資尚有2.36%的成長,兩相比較,今日尤苦於當年。

有人或許會說:「我們薪資有成長就好,何必去管什麼實質薪資。」此言差矣,以1981年為例,國人總薪資大幅成長20.7%,但這一年台灣面臨二次石油危機,通膨率高達16.3%,薪資雖領得多,但由於物價變貴,花掉的也多,

顯然,薪資成長兩成是虛胖,必須以物價平減後的實質薪資才能看出民眾購買力的變化,經物價平減後,1981年實質薪資增幅僅3.8%,這才是民眾的真實感受,實質薪資之重要於此可知。

我們以2011年的物價為基期,平減各年薪資可以得出歷年實質薪資的概況,去年實質總薪資46,422元,還不及2000年46,605元,這意思是如今國人薪資所能買到的東西還不如十六年前,這是台灣過去六十年所未曾有的情況,情況之嚴重,不言可喻。

第三、蔡主席當年十問當中也提到工作愈來愈難找,年輕人低薪的困境,而去年就職演說中提及「年輕人」更有九次之多,足見其重視程度,蔡總統在演說中表示:「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處境,年輕人沒有未來則國家必定沒有未來。」

然而,日前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去年20~24歲、25~29歲的青年失業率不降反升至12.62%、6.76%,換言之,政黨輪替後的青年就業並未改善。

我們提出以上三問,並非故意苛責新政府,只是要提醒蔡主席當年在野時的理想,十問背後的理想與經濟藍圖跑到哪了?內閣不能每遇困境就只會把「五加二產業」搬出來搪塞,我們不相信五加二產業是萬靈丹;

事實上,「五加二產業」至今到底創造多少就業、帶來多少投資、有多少產值、產業關聯效果多大,從未有常規統計發布過,如此模糊的產業概念,如此連統計都付之闕如的產業政策,我們還能寄望它解決經濟沉悶、工作難找、薪資倒退十六年的問題嗎?恐怕很難。

今年全球經濟雖有復甦的曙光但仍有許多風險,尤其隨著在川普強調「美國利益至上」的氣氛下,全球保護主義有捲土重來之勢,這一國際局勢的變化,對台灣影響甚深,台灣近半世紀之所以能崛起並躋身亞洲四小龍,皆得力於自由貿易,

一旦保護主義之風吹起,其對台灣的衝擊將是難以想像的。這恐怕不是「五加二產業」就能解決的,屆時實質薪資倒退二十年都有可能。

我們希望台灣在新政府帶領下,經濟更好,薪資能走出下滑的困境。誠如兩年前蔡主席十問馬政府,在未來三年裡,將有更多人也會拿這十個問題來問新政府,更會要求總統兌現就職演說的承諾。

須知,開大會喊口號是解決不了台灣當前問題的,務實檢討五加二產業政策,並隨時檢討修正才是上策,而檢討修正必須有常規統計才行,否則一切皆屬空談。

因此,當務之急是儘速建立五加二產業的常規統計,若連這點都辦不到,那麼所謂的檢討只是吹牛比賽、作文比賽,新政府的產業政策連成功的機會都不存在,三年後勢必又將再次政黨輪替,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盼蔡總統深思之。

(工商時報)

 

 

莊奕琦》打破低薪夢魘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227003977-262105

台灣的勞工真的很悶,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台灣去年實質薪資,竟然比16年前低。近年來國內失業率雖趨緩,但整體經濟一直起不來,成長動能不足下,勞動薪資凍漲實乃必然。

蔡政府上台已9個月,首要政策理應以促進經濟成長和提高勞動薪資為目標。但當局推出的最低工資調整和一例一休,是否真能改變國內勞工低薪的情況呢?

提高最低薪資大於市場供需決定的薪資時,對那些被雇用的邊際勞工薪資確實可提高,但廠商則因勞動成本的增加而會減少勞動雇用量,同時會有更多的邊際勞工因工資提高的誘因進入勞動市場,因此造成這類勞工的供給大於需求,失業率會增加。相較於原市場供需均衡的條件,薪資上漲但雇用量減少的結果將產生社會無謂的損失。

尤有甚者,這些缺乏技能的邊際勞工往往要靠職場的在職訓練以取得一技之長,故願意在初入職場時以較低薪資的方式來支付技能養成的訓練成本。一旦最低薪資的技能養成管道被剝奪,對勞工可謂「愛之適足以害之」。對這些邊際勞工而言,直接給予訓練成本補貼或在職訓練券,都要比提高最低薪資更加受益,也不會有上述勞動市場的資源扭曲的現象。

此外,最低工資或一例一休政策造成勞動成本增加,還會帶來物價上漲的通膨壓力。最近坊間一般的生活必需品已紛紛上漲。在低迷的經濟環境下,溫和的通膨對經濟有刺激效果,這可能是林全內閣樂觀看待這波物價上漲的原因。

但過去十幾年來,台灣物價上漲率都大於名目薪資成長率,因此才造成實質薪資下降,且並未因此而帶動總產出的增加。更何況目前一連串的勞動政策是屬於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這類通膨會帶來勞動需求和總供給的減少,將造成失業率增加和總產出減少,對低迷的經濟只有雪上加霜,前景並不樂觀。

事實上,低薪反映的是低生產力,而低生產力更是經濟無法成長的主因。要提高薪資就要從提高生產力著手!可行的政策包括:調整產業結構和改變商業經營模式,以增加產出的附加價值;增加勞工在職訓練機會;提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引進高級技術人力,以促進人力資本累積與技術創新;積極參與區域與國際的經濟合作,以擴大貿易與投資的市場網絡和商機。

只有從這些結構性的問題著手,才能一步一腳印地開展台灣經濟的未來,這樣的拚經濟才能實質地照顧勞工,打破長期低薪資的夢魘。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374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