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火災關門的活、逃生的死 ..?不能沒你 銀髮族的社媒新人生 沉默的含金量 欣賞翻牆絲瓜 「幸好」鄰居沒告我
2017/02/22 12:48:56瀏覽254|回應0|推薦0

 

火災關門的活、逃生的死 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307943

2017-02-26 10:00聯合報 記者李奕昕、陳金松/報導
台北晶華酒店25日凌晨發生火災,3百多人幸運逃生。 圖/報系資料照
台北晶華酒店25日凌晨發生火災,3百多人幸運逃生。 圖/報系資料照
分享

台北晶華酒店火警3百多人幸運逃生,消防人員說,火場第一時間如來不及逃,爭取救援時間就是關鍵,最好「關門求生」!消防局分析火警死亡案例,發現貿然逃出房間,可能被濃煙嗆昏命喪火窟,關門的房間因未遭濃煙波及,有機會留在房間等待獲救;北市消防局說,逃生路徑一但有濃煙惡火,正確作法是躲房間關門抵擋煙熱,等待消防隊救援。

火警時如無法第一時間逃生,應先關門爭取時間,等候消防人員救援。 記者李承穎/攝影
火警時如無法第一時間逃生,應先關門爭取時間,等候消防人員救援。 記者李承穎/攝影
分享

關門躲的活、開門逃的死!案例會說話

本月5日凌晨,台北市長安西路某公寓發生火災,雖然許姓屋主喪命,不過3名家人均獲救,關鍵是屋主女兒尚未就寢,聞到煙味開門驚見起火,大聲叫醒家人,她與母親及弟弟分在兩間房間,皆關上房門阻絕濃煙。

2014年8月,新北市淡水區某大樓火警,淡江大學一名香港籍男學生選擇逃跑,結果死在房門口,另名學生因車禍腳受傷被迫留在房間,被救出時毫髮無傷,雖然行動不便無法關門,但房門口的灑水系統啟動,如「關門」般擋下濃煙。

火災時逃生路徑有濃煙,躲房間關門,用手機撥打119說明受困位置,以衣物或棉被塞住...
火災時逃生路徑有濃煙,躲房間關門,用手機撥打119說明受困位置,以衣物或棉被塞住門縫,並開窗呼救,可爭取活命時間。 圖/台北市消防局提供
分享

何時該跑、何時該躲?挑戰人性

台北市消防局指出,一般住家房間多裝木門,火場溫度達260度至340度才會燃燒,火警時躲房間關門,用手機撥打119說明受困位置,以衣物或棉被塞住門縫,防止濃煙竄入,並開窗呼救,可爭取活命時間。

如何判斷關門時機?台北市消防局火災調查科長林義承說,若房間外起火或有濃煙,逃出房間會被煙熱擊倒,此時就該關門躲房間,可觸摸門把試探,感覺燙手代表門外有火,不燙時開門觀察,有濃煙代表逃生路徑阻斷,應退回房內。

「雖然挑戰人性,但關門活命機會大!」他說,消防單位宣導多年,錯誤觀念仍存在,主因是發現起火卻不跑,違反人的本能,因此必須不斷宣導,增強民眾信心,在驚慌失措時做出正確選擇。

每10人有1人死在廁所

本月4日凌晨,桃園市平鎮區一棟三層樓透天民宅火警,林姓婦人及其小女兒倒臥一樓廁所,送醫不治;本月12日上午,台北市大理街某公寓五樓竄出火苗,消防隊撲滅火勢後在廁所發現黃姓男子,已無生命跡象。

火災躲廁所是錯誤觀念!台北市消防局統計近10年火警死亡案倒臥位置,臥室51%、客廳12%、廁所10%,死亡的86人中,高達9人倒在廁所,且起火處均非廁所,顯示死者被錯誤逃生觀念影響,倉惶躲進廁所,反遭濃煙吞噬。

台北市消防局調查,近10年葬生火窟者,平均每10人就已1人是死在廁所浴室內。 圖...
台北市消防局調查,近10年葬生火窟者,平均每10人就已1人是死在廁所浴室內。 圖/記者李奕昕翻攝
分享

迷思一 躲廁所 塑膠門一燒就熔

不少人認為「有水的地方最安全」,將廁所浴室當求生第一選擇,其實廁所門多為塑膠材質,遇高溫會迅速熔化,火場達120度時就變形,以致濃煙從破口侵入,且廁所門有通風口,無法阻絕濃煙,加上廁所通常沒有對外窗,空氣不流通,又無法對外呼救,「躲廁所等於送死!」

迷思二 濕毛巾摀口鼻 擋不住煙熱毒氣

網路謠傳廁所有水源可沾濕毛巾摀口鼻,且排水孔有空氣,消防員說,濕毛巾擋不住煙熱及有毒氣體,為了打濕毛巾,可能在前往廁所的路徑遭遇煙熱,風險太大不值得;至於排水孔有空氣也是迷思,因水管有「存水彎」設計,沒多少空氣可用,反而會因廁所門被燒毀而吸入濃煙。

 

蘇蘅/不能沒你 銀髮族的社媒新人生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299207?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2-22 00:24聯合報 蘇蘅(政大新聞系教授)

台北市北區一處老人關懷站,四十多位長者正全身擺動,跳著健康操;一位高齡九十七歲長者,正用iPad捕捉大家活潑身影,上傳到網站。我同學告訴我,他是這裡的攝影達人,非常投入關懷站的活動紀錄,也做視訊和學員分享,這裡不能沒有他。

像這樣的老人關懷站,台灣正在逐步設立,名稱不一,不過共同特色是,長者成立的網路群組越來越多:有熱舞群、烏克麗麗群等,想得到的都有。除了以興趣結合,一般群組也會呼朋引伴,爬山郊遊,還會傳貼圖、分享笑話。打破大家對老人不玩科技的刻板印象。

美國皮優中心調查發現,和前兩年相比,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使用社群媒體躍升一百五十倍,成長三級跳。七成一長者每天上網,三成四會使用社群媒體。想像中,年輕人才是新媒體的重度使用者,其實長者才用得最兇。

時間讓人老去,身心逐漸凋萎,但社群媒體卻把長者引向另一個新天地,讓銀髮族可以重新書寫生命故事。

臉書曾公布,最年長的使用者是一百零七歲人瑞愛蒂絲(Edythe Kirchmaier),她於一九三二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社工碩士。九十五歲時,孩子送她一台電腦和數位相機,從此深深著迷。

愛蒂絲在全美最大的公益團體之一「直接救濟組織」工作,和台灣還有一段緣。一九七六年台灣在艱苦時刻,蔣經國在高雄設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對外徵求英文志工,愛蒂絲隻身飛到台灣,留台教書一年半,留下美好回憶。

愛蒂絲的臉書以照片集為主,經常用臉書號召五萬五千多個粉絲做公益,日本、海地地震、卡翠娜風災賑災,無役不與。

她臉書最動人的話是:「不要認為你不能改變,替別人想就對了。」她是上一世紀的人物,但是社群媒體讓她的善心超越世代,科技讓迴響更熱烈,讓為善的力量更壯大。

康乃爾大學老年病學中心主任馬克拉奇(Mark Lachs)說,許多長者的世界早就用網路連接。從心理或生理健康來看,「社會連結」是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一環,有社群媒體為伴,離群索居的長者不但不寂寞,反而更有安全感,更能追求想過的生活。在台灣,長者的Line群組也充滿活力。因為見多識廣,主題內容琳瑯滿目,比年輕人更豐富。

最常見的如「一分鐘見效、疼痛解除」、「疾病總覽:一點就詳細解說」,還有讓醫生也瞠目結舌的「洋蔥這樣吃,補骨髓比鈣快十倍」、「美國公布簡易長壽法」、「抗癌新秘方」、「咳嗽常見小方子」,難辨真假。

「民國三四十年代老歌,有鍾情、周璇…值得收藏」或「四、五年級生回憶的連續劇主題曲」,從第一齣連續劇「晶晶」、「長白山上」、到「星星知我心」的主題曲盡在其中。年金改革攸關退休生活,當然少不了;

同婚反同婚的議題吵得比年輕人還熱,甚至一堆可笑和不可笑的笑話,不勝枚舉。看似消逝的紀錄或失落的故事,透過社群媒體「開箱」,讓銀髮世代的生活有傷感有甜美。

歐洲銀髮族專用社群網站也愈來愈多。許多專用網站提供醫院查詢、老年健康和營養諮詢、老明星老電影等懷舊娛樂;但也有不少新知,像適合老人享用美食的餐廳推薦,九十歲騎自行車環遊歐洲。

國外還把老人常用的網路社群連上醫生或家庭照顧系統,讓長者除了享受連結好友的快樂,還可得到即時照顧和關懷。是高科技和「滑動老人」的完美結合。

很多人說年輕一代離不了手機,其實銀髮世代更在創造社群媒體的美麗新世界。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我見我思:邱祖胤》沉默的含金量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221005482-262104

 

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改編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電影《沉默》,目前在台上映,因為影片絕大部分在台灣取景,有一定的話題,故事雖涉宗教及歷史,但情節緊湊一氣呵成,不賣弄悲情卻依舊發人深省,十分難得。

劇情描述17世紀日本打壓外來宗教,無所不用其極,導致名噪一時的葡萄牙神父跟著棄教,他的兩位徒兒不信他會變節,於是踏上一段尋師的不歸路,不但親眼目睹教徒受恐怖壓迫的過程,也見證其師如何從堅定信仰到選擇沉默,進而棄教的心路歷程。

遠藤周作用3個層次來看沉默,

一是人在受壓迫時忍氣吞聲的沉默,

二是看人受難時為求自保而選擇沉默,

三是為顧全大局只好違背自由意志的沉默。

3種沉默都不容易,易地而處,誰都不敢說誰不勇敢。此時若以「沉默是金」這句成語來衡量,前兩種頂多也就是保命,不管是保住自己的命,還是更多人的命,第三種則雖有長敵之志氣滅自己威風的屈辱,含金量卻更高。

當然打破沉默也有3個層次,

一是告密再求告解,

二是呼喊正義尋求解脫,

三是求饒,這裡說的求饒不是真正的求饒,電影卻似乎著墨更多。

那樣的打破沉默只是形式上的放棄信仰及真理,只因不想看到更多人為自己犧牲,所以委曲求全。當外人嘲笑他變節,到死都不能擁抱自己的神、自己的真理,真可憐,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神在哪裡。

或者說,當這個人選擇讓自己受辱,讓自己的神及道被羞辱,卻從不辯解,其實他在那一刻便已得道,便已實質進入他自己的天國,雖然外人看來,他下了地獄。

故事中的主角本來不諒解他的老師,等他也同樣選擇老師的道路,同樣到死也都不能榮耀自己的神,他也終於懂得老師的道,以及自己的道。這樣沉默的苟活者,比起轟轟烈烈的殉道者,或者不值一提,電影卻帶著讀者直視其心路,肯定其間的人性。

沉默是金的道理,也在這裡得到昇華。它不是消極的退讓,也不是無情的默不作聲,而是為解救更多眾生。畢竟,如果不能讓更多人活著,談再多道理都是枉然。

懷疑別人的神容易,懷疑自己的神難,如果連自己的神都懷疑,信念也就崩潰了。在此神可換為信仰、信念、立場、主張,以及任何一本初衷念茲在茲的執著。沉默不是懦弱,委曲求全也可能變得很有力量。在民主法治的社會裡,沉默絕對不是金,沉默的含金量卻不可忽視。

電影幾乎感受不到配樂,大部分時間很安靜,頂多鼓聲、笛聲及騷蟬聲,卻讓人的心靜不下來。至於台灣作為此片的舞台,電影並未刻意將台灣拍得多美,畢竟是拍日本的故事,理應讓觀者認為這是日本,看倌不必執著。

 

欣賞翻牆絲瓜 「幸好」鄰居沒告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0816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2-26 01:56聯合報 羅群英/管理顧問(新北市)

聯合報日前一則社會新聞「修剪鄰居越界花木,損毀罪判刑」,吸引我的注意。內容是桃園一戶人家的九重葛和白玫瑰「翻牆越界」長到了隔壁人家,被鄰居自行修剪,花木主人告上法院,法院以毀損罪判處鄰居罰金。

我想起多年前一個往事。當時我在江蘇昆山工作,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公寓二樓,屋後有一個小林子,有些樓下鄰居就在他們的後院子種些蔬果花草,我也常在我家後陽臺上閒坐,看著他們在院子裡栽種忙活,享受勞動和收成。

炎炎八月天,隔壁一樓的鄰居在後院搭起棚架種起了絲瓜,絲瓜藤長很快,沒過多久就爬滿了整個棚架,每天清晨絲瓜蔓藤上的黃花朵朵盛開著,在晨光中嬌豔閃亮,小蜜蜂飛來飛去忙著採蜜,我呢,就在後陽臺愜意觀賞。

一天早晨,發現絲瓜蔓藤居然爬到了我家後陽臺,我們夫妻倆萬分驚喜地歡迎這不請自來的嬌客,日日欣賞顧惜,絲瓜蔓藤就順著我為它引導規劃的路線,半個月就蔓延了好幾米之長,也開始長出一顆顆絲瓜。絲瓜日日長大,一朵朵黃花也在我眼前接力輪流開放著,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來後陽臺觀賞絲瓜又長大幾分?黃花又開了幾朵?蔓藤又行了多遠?還有飛舞的蜜蜂和瓜葉上的昆蟲都會讓我流連好一會兒。

為了感謝絲瓜帶給我家好一段時間的快樂滿足,我們帶了小禮物到樓下拜訪絲瓜的主人,在我們說明來意之後,鄰居非常高興,之前他們還擔心瓜藤攀上我家會惹來困擾,想不到我們欣喜得不得了。

自己爬上樓來的絲瓜蔓藤,竟聯繫兩家鄰居的一段情誼,帶來生命的滿足快樂,真是皆大歡喜!

多年後,看到新聞又想起這段美好往事,還好當時鄰居沒有告我,未經同意「侵占」了他們越界的花木。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27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