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陸客縮減 危機正是轉機「人造」景觀-能拚出觀光大國?陸客沒有減少?餐旅科系夯不是好現象 教育 不該只滿足產業需求
2016/04/08 14:51:44瀏覽255|回應0|推薦0

 

 

 

看問題/陸客縮減 危機正是轉機

 

2016-05-19 03:28 聯合報 記者黃宏璣

 

http://udn.com/news/story/9263/1704325

交通部觀光局昨天偕同相關單位到日月潭等地辦理聯合稽查,誓為旅遊品質與安全做好把關,沿途所經都在為減少的陸客團叫苦,其實陸客團縮減,正好可給台灣旅遊業一個冷靜思考重新出發的時機。

國內旅遊最受詬病的是同業惡性殺價,旅遊業者帶團動輒抽傭3至6成,是國內旅遊自食惡果主因,旅遊相關行業都嚐過旅遊業惡性抽傭之苦。

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等就曾遇到旅遊業者要求抽傭六成的無理要求,面對旅遊業者獅子大開口,立即回絕,這種勇於向不合理需索說不的做法,值得其他單位學習,一起端正旅遊風氣。

觀光局稽查日月潭遊艇業者了解安全設施與作業,發現遊艇業基本安全做得符合規定,問題出在遊艇業殺價殺到見骨,一票從300元殺到50元的流血價,苦了遊艇業,樂了居間抽傭者;再看稽查人員進入餐廳廚房稽查衛生情況,問題就比較不如人意,吃的安全尚待加強。

聯合稽查形同觀光業大健檢,體檢找出毛病應追蹤至改善為止,但整體觀光大環境問題包括抽傭、惡性競爭等,旅客並未直接獲利,反而毀了大好旅遊環境,更應檢討設法整頓歪風。

 

 

「人造」景觀-能拚出觀光大國?

2016-04-08 02:51 聯合報 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台北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615408

嘉義縣布袋鎮高跟鞋教堂。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卜敏正/攝影

分享

隨著亞太觀光熱潮興起,台灣的觀光客自十年前之「觀光客倍增」,進展到今日近一千萬人次之新里程碑,我國的觀光客成長率已是全球排名第十了。

惟當「遊客成長量」成為中央政府預算核訂評量指標時,位處偏遠地區之農漁村,當其天然景觀吸引力,未若阿里山、日月潭亮眼時,主事者亟圖以「人造」景觀來吸引遊客,以短線操作吸引年輕族群,反成為觀光建設之新藥帖。

於是水晶教堂、高跟鞋教堂陸續出現在原本老化之漁村港口,而是否教堂真與宗教相關,似不重要;它成為另類時尚指標,吸引年輕族群青睞—打卡、按讚。惟為搶救老化漁村,日本瀨戶內海藝術季於焉逐步成型,實為強烈對比。

就因為主題特異,也吸引了國外媒體報導,乃至擬申請金氏紀錄。惟好奇的是—為何巴里島、普吉島、夏威夷島、關島、蘭卡威島…並未充斥類似硬體設施?而若問時下年輕人趨之若鶩之海外婚紗熱點—他們要的是浪漫的氛圍、優美的自然地景、細膩別致的軟體企畫與貼心的服務,尤其是美感體驗與情境加值。可以有沙灘浪漫婚禮、海灘燭光晚宴,惟其構築的是,借助星月天光而非以人工玻璃屋架築出來的超尺度盒子,且其儀式結束後,所有設施均復原歸零。

看過隈研吾在宮崎設計的水上教堂,謙卑地為竹林包圍,只展現水色與竹影…,國外的婚紗景區亦多以天地為畫布、人為設施僅是巧妙謙遜地畫龍點睛而已。

除了「教堂」,我們不禁要問,那北門的濕地鹽田景觀如何凸顯;布袋的海景夕照、紅樹林如何加值?還有漁村說不盡的故事,包括烏腳病史該如何藉助更多元醫學家、藝術家、人類學家,賦予獨一無二之生命故事再現。

觀光主管單位、業者應協助開創有利情境,而非直接移植「外太空設施」,缺乏漸進式之探索美感體驗,是無法留下長遠記憶與印象的。或許我們該說風管處之開創力值得肯定,但作法值得商榷,畢竟「國家級」風景區之設立,是有一定的自然與人文評定標準的,更遑論已上路「濕地法」、「海岸法」之約制。

為了衝遊客量,似乎所有權利關係人都該省思,除了煙火式之觀光經濟效益外,有為吾鄉的美麗風景加值嗎?「觀光大國」之願景,又該如何實踐?

而若失了根的創造動機,它將又如何成為具永續觀光之「觀光大國」?

 

 

 

短評-陸客沒有減少?

盯住520 陸團入台申請持續下滑
交通部長陳建宇7日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回答立委詢問陸客限縮問題。(本報系記者劉宗龍攝)

隨著520的逐漸接近,有關陸客來台是否受到限縮,越來越受到關注。日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邀請交通部報告觀光面臨的困境及發展之道。有綠委表示,如果中國大陸把限縮陸客當做是政治手段,那台灣也不必卑躬屈膝了。交通部長陳建宇呼應說,交通部正努力向其他國家地區行銷台灣的觀光行程,以拓展並分散客源。言下之意,不必擔心陸客減少。

究竟陸客人數有沒有減少,官方的說法不一。陳建宇說,大陸方面已採取減少大通證排配發放的方式,縮減來台旅客人數;另一方面,觀光局長謝謂君則說,平均每日來台陸客人數仍逾5千人,未見大幅波動。若觀光主管機構無法正確理解並掌握旅客人數及趨勢變化,是觀光旅遊產業的第一個危機。

因為如果陸客人數沒有太大變化,交長卻說已見減少,這是自己嚇自己;如果人數確實在緊縮,但觀光局長卻告訴大家:「安啦,沒看見減少。」這是自欺欺人。陳建宇希望觀光不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但無論是「沒事說有事」, 或是「有事裝沒事」,都是受到政治氣候影響的言論。

若要比較泛政治化處理觀光旅遊事務的程度,台灣並不一定輸給大陸,否則在商言商,無論官方或民間,本來就應該盡一切努力爭取更多客源,何來「卑躬屈膝」之說?會這麼想、這麼說的人,就是戴上了政治偏光鏡看待觀光產業;更何況觀光旅遊的興微,往往正是反映雙方關係的親疏。

如果台灣與大陸漸行漸遠,陸客人數減少又有什麼好奇怪呢?上位者政治操作影響陸客客源卻不承認,這是台灣觀光旅產業所面臨的第二個危機。

兩大危機不除,台灣觀光產業警訊已至。

(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楊婕

 

餐旅科系夯不是好現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08000614-260109

四技二專統測今年報名人數比去年少了1萬3千多人,另外向來報名人數都居冠的商管群人數今年與餐旅群出現「死亡交叉」,餐旅報名人數首度奪下冠軍寶座。另一方面工科考生人數持續降低,少子化加上領域逐漸失衡,人才培育雪上加霜,如何力挽狂瀾呢?

學界和業界一直強調創新和轉型,這些都需要工科和商科的人才,偏偏這兩大領域的人才逐年減少,對企業創新和轉型極端不利,國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出了問題。教育部在技職體系限制工科不能少,餐旅科不能增只是鋸箭法,底部深層的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病是好不起來的。

國家強調觀光產業,觀光客年破千萬大肆宣傳,再加上餐飲界名人效益加持,餐旅科系愈來愈夯。技職校院紛紛開設相關科系,連一般大學都搶搭此班列車,教育部此時喊剎車為時已晚。

學生有錯誤的觀念認為餐飲好念又輕鬆,畢業後光鮮亮麗在觀光旅館服務令人羨慕。殊不知餐飲從基層做起,必須熬個好幾年才能升上管理階層,另外房務或餐飲部門工作都不輕鬆,再加上餐旅是服務和接觸陌生人,沒有毅力、興趣和耐心就無法持久,這是老師和學校必須讓學生知道的,不能因為餐飲好招就拚命拉人。

另外在工科方面,社會和學校,家長和學生都必須改變觀念,現代的工廠和以前黑手工廠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工廠大部分是電腦控制和自動化,場地窗明几淨,用腦重於用力,學生不用怕髒和辛苦,是很有前途和很好的科系選擇。

因為學生在高職端就已分科,如果只管制技職院校的招生方向而沒有管制高職端,即使技職大學工科招收名額很多,因為高職端工科愈來愈少,大學工科還是等嘸人。此外教育部限制技職體系的大學,一般高教體系的大學餐飲類又沒限制,也是互相矛盾。所以教育部的高教司、技職司和中教司應該統一政策,讓整個人才培育有一致的做法,才不會效果不彰。

少子化讓各高職和各大學是費盡心機要招學生,學生喜歡的一直增,沒學生的一直減,才會造成今日招生領域嚴重的失衡。教育部的管制或許有用,但永遠配合不上市場的人才需求現況。

教育部應該鼓勵企業輔助辦學。企業絕對有能力辦學,但為什麼現在企業沒有辦學的興趣,因為教育部管制太多,沒有給企業足夠的彈性。因此即使郭台銘來辦大學,也只能辦成教育部大學,無法辦成郭台銘大學,對鴻海需要的人才還是沒有幫助!(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中國時報)

 

 

教育 不該只滿足產業需求

2016-04-08 02:51 聯合報 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615316

準閣揆林全發布第一波內閣人事,雖未包括教育部長,人選卻傳言紛紛。但,許多教育界與文化界人士,對蔡英文日前所提出的教育思維,都感憂心。

蔡英文強調,教育最主要任務是培養產業人才。這種產業教育/教育產業的思維,或許可解當前人才需求,卻不能治癒錯綜複雜的教育痼疾。教育,仍然必須回歸教育的原初理念來思考。

在市場導向與科技理性主宰的社會裡,學校往往變成職業訓練機構,教育逐漸走入工具主義牢籠。造成人的存在只是工具,而非目的;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提升年代,這種取向更加傾斜,形成「不管什麼學校,只要能讓學生找到工作,就是好學校」。

教育的原初,並不只在幫你找到好工作。就像耶穌說:「人不能只靠麵包生活。」工作或許能讓我們維持生計,但只有這樣,並不能豐富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換言之,教育的原初理念,並不只是為工作職業而存在。在人類的存有世界裡,工作不等於生活。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很多時候,工作甚至與生活產生剝離,造成生命中的無奈,這並非教育的原初目的。

台灣企業老闆普遍有「撿現成」心態,希望學生畢業即上工,不願花時間進行職前訓練。學校為配合產業要求,乃將原本統整的學問,切割、分類去符應工廠作業標準。技術化學習的結果,知識分割也越來越破碎,視野、能力也越來越偏狹,導致適應力、變通性也越低落。

托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一書中預測,不久的將來,人類將處在一個無固定化職業的社會中,工作和職務都在不斷重新定義。所謂工作將變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確定,也越來越複雜。

人的一生,往往會歷經多次職業轉變,失業並非「學非所用」,而是缺乏轉換變通能力。在激烈變遷的產業結構與分工中,「專業技術」有時可能是職業生涯的絆腳石。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不能以當前的產業需求,來設計教學內涵,甚至主導教育的走向。

社會需要的人才,並非技術專才,而是具備連結、跨越、統整知識和能力的人。更重要的,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和擁有生命的熱情。

教育不能過於功利導向,全國教育主事者,必須有廣闊的視野、深層的哲思,才不會只為了解決當前問題,卻可能製造未來更多問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5286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