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醫醫療團 非洲義診傳奇 紙風車368演出200場 李永豐:忍辱負重10年 清朝最後武魁 彰化埔心鄉練就神功
2016/03/20 13:45:59瀏覽209|回應0|推薦0

 

北醫醫療團 非洲義診傳奇

2016-03-27 02:56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史瓦濟蘭報導

醫師鍾昌宏(左)替眼睛不適的史國孩子檢查。 記者陳雨鑫/攝影

分享

距離台灣一萬多公里的國度「史瓦濟蘭」,是台灣在非洲的邦交國之一,當地居民醫療資源貧乏,因一夫多妻制等因素,造成愛滋病、結核病盛行,當地幾無專科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療團前進史國八年,台灣醫師四處行醫的身影,已成為這片紅土大陸的傳奇。

「因貧致病、因病致貧。」北醫神經外科醫師、醫療團長杜繼誠說,史國貧富差距極大,百分之七十民眾活在貧窮中,所有人都在「病與貧」中輪迴。

北醫醫療團自二○○八年進駐史國,平時史京政府醫院固定駐診,每年會舉辦二到三次義診,今年義診安排在史國最南端、接近莫三比克邊界的「拉武米薩」看診。

醫療團由杜繼誠領軍,成員包括北醫風濕免疫科醫師廖學聰、骨科醫師施能泉、放射腫瘤科醫師鍾昌宏,手術室護理師余孟庭及秘書林子敬,六人頂著豔陽,一早就將國小布置成簡易醫療站。義診區湧入上千位病患,有人清晨四時出發,從廿公里遠的村落徒步到義診區,只為看病拿藥。

「每年都有奇怪疾病。」廖學聰說,這次有患者罹患「埃及血吸蟲病」,他回想是卅年前在教科書才出現的疾病,主要與當地飲食有關。

協助義診的台灣派駐史國醫療替代役朱彥豪說,有年輕媽媽帶著兩歲女兒就診,孩子肚子異常突出,細問發現全家都喝泥水過活,窮到連煮沸泥水都沒法做到。

義診現場也有「難以啟齒」的病症。廖學聰說,有三位史國男性曾私下詢問「不舉該怎辦?」因義診團不可能備有壯陽藥,他先重建病人信心,但只能開給維他命,沒想到個個都見效。

史國奉行一夫多妻制、民眾不懂避孕,官方統計愛滋病患占總人口數近三成,結核病占約一成。不過,廖學聰說,實際須乘以二、才較接近事實。因愛滋病猖獗,史國平均壽命一度僅剩卅多歲,直到各國醫療介入,才逐漸提升至七十多歲。

「永遠當一位流浪在邊界的熱血醫師。」杜繼誠說,直到接觸偏鄉中的偏鄉,他才體會到醫師知識須用在這些人身上,若有機會,他願意待在史瓦濟蘭服務當地民眾。

 

 

 

紙風車368演出200場 李永豐:忍辱負重10年

「10年來,我可以說是在屈辱中成長,想來就辛酸,而這樣子的屈辱,絕大部分卻是來自於政府單位。」昨(19日)晚在紙風車368兒童藝術工程第200場演出前夕,回想一路點滴,發起人之一的李永豐顯得語重心長。

這個漫長的藝術工程,源自於李永豐一個「不切實際」的想像,堅持不收政府補助,從民間募款,並且把國家劇院規格的戲劇表演,帶到各鄉鎮演出。

「受氣是基本的,到公家場地巡演時,經常會遇到問題,因為這不是公家單位的業務範圍,因此,為了協調場地,經常要拜託、再拜託,遇上假日行政人員休假時,又是另外的難題了。」

而這樣的請託與協調,甚至不乏國家級的表演場地,「語帶威脅、停演刁難的各種狀況,我們忍了,高額租金、種種限制條例,我們都可以配合,但也不免想,我們在做一件對公眾有益的事情,為什麼不能多給我們一點支持?」

從公家單位受到的委屈,從民間獲得彌補,李永豐說:「民間反而比公家重視這件事情,最大的感動是台灣民眾的熱情,每次路快要走不下去的時候,總會有完全不認識的人出現,給予支持和鼓勵,兩邊怎麼差這麼多?」

10年來,紙風車走遍台灣每一個鄉鎮,「這些年來,看到這麼多演員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到各地演戲給小朋友看,這是他們的成就,而對我們來說,為了給孩子一個藝術饗宴和創意啟發,所有的屈辱都繼續往肚裡吞吧,我們只能繼續謙卑再謙卑。」

(中國時報)

 

紙風車368演出200場 吳念真:已看到彩虹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20000362-260115

「我一直在想,我們為孩子開創的第一哩路是真的,還是自己想像的?」作為紙風車兒童藝術工程的好夥伴,吳念真一直是計畫可以運行的關鍵人物。

吳念真表示,這10年來,他曾經收過一名偏遠地區國中老師的來信,信上寫著對紙風車演出的感動和感謝,但同時也提出疑問:「這樣美好的演出,對孩子而言,僅僅是一晚的煙火,下次紙風車不知何時會再來?」

這樣的疑問,在吳念真的心裡發酵,要如何持續性地做對偏鄉孩子有幫助的事?「所以我們又去做了中華民國快樂學習協會,提供偏鄉地區孩子免費的課業輔導,這是把資源帶出去的另一個方式。」

吳念真說:「10年來,為了不愧對每一份捐款的心意,為了讓計畫可以持續不斷地走下去,我的壓力是有增無減的,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悲觀的人,但幸好有這群樂觀的朋友在我身旁,我們會一起繼續走下去。」

紙風車的藝術工程,已經是停不下來的志業,吳念真轉念想:「即使只有那樣子一個夜晚,但能觸動到他們的人生,也已經足夠了,我是拍電影的人,我習慣會看到鏡頭之外的事情,或許鏡頭內拍到的是雨天,但鏡頭外已經有了彩虹。」

(中國時報)

 

清朝最後武魁 彰化埔心鄉練就神功

2016-03-20 02:49 聯合報 記者凌筠婷/埔心報導

武舉人故居外懸掛著「武魁」匾額,因年久失修,字體已斑駁。 記者凌筠婷/攝影

分享

武舉人故居外有一座「大學門」,相傳造型仿照台灣大學校門,期許黃家後代都可進入台大就讀。 記者凌筠婷/攝影

分享

彰化縣埔心鄉有座清朝最後一位武舉人黃耀南故居,據傳他力大無窮,無奈他進京考取武舉人後,一回台就遇上日人統治,沒當過一天「舉人」,卻當了數十年日據時期的「役長」,直到過世。他的故居外有「大學門」、日式拜亭,中西合璧,與傳統中式建築風格相當不同。

武舉人過去練武用的石鎖,相傳原有250台斤重。 記者凌筠婷/攝影

分享

埔心鄉公所主任秘書張國閔說,武舉人故居已有百年歷史,是傳統的三合院建築,清光緒皇帝御賜的「武魁」匾額橫掛在正中間廳堂上,左款寫著「光緒癸巳科中武舉人第30名黃耀南」。張國閔說,黃耀南1894年赴中國趕考,回台時台灣已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他沒當過一天清朝的官,卻成為「台中州員林郡坡心庄庄長」,當時又稱「役長」,也就是現在的鄉長。

黃家是當地望族,黃耀南在當地的名望極高,建築很特別; 一般傳統的中式拜亭會有瓜筒、翹起的燕尾屋簷,但黃耀南故居外的拜亭是純白色、格窗、淺綠屋瓦的日式風格。張國閔說,有拜亭的都是大戶人家,提供拜訪賓客等待進屋時遮風避雨,可見當時黃耀南的社會地位。

現在拜亭內放有「大刀」和「石鎖」,據傳是武舉人過去練武使用的兵器,大刀有230公分長,120台斤重;石鎖有250台斤重,都因年久風化,重量已減輕了不少。

武舉人故居外圍還有兩個石柱,上有圓拱吊掛鐘型燈,據傳此門仿造台灣大學最古老的校門造型,期望黃家子孫都有豐富學識,能考進台灣大學。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5074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