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打造可長可久的新經濟政策 泰國拚觀光 產值比人數重要 繁華落盡後的天母風情 不能只靠老把戲 日租套房幾近無法可管
2015/12/24 15:45:27瀏覽279|回應0|推薦0

 

經濟/打造可長可久的新經濟政策

2015-12-24 01:56 經濟日報 社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397695

七大工商團體近來陸續向三位總統候選人提問,重點都圍繞在經濟問題;對於下一任台灣領導人而言,經濟絕對是最重要的課題。台灣經濟萎靡不振,政府也有應對的政策陸續推出,為何投資卻愈來愈低迷、勞動市場猶如一攤死水、市場愈來愈傾中、被全球價值鏈邊緣化的跡象愈來愈明顯?

幾番思量,或許與經濟舵手沒有掌握對的成長設計之法,更未具備正確的態度有關。

先就正確的方法而言,近年台灣經濟政策看似言之成理,卻難以收效,原因或在於其缺乏正確的觀念。經濟學家卡普蘭(B. Caplan)曾指出,當經濟政策背後的思維錯誤,經濟便可能產生始料未及的後果,並落入觀念陷阱(idea trap),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例如台灣政府曾力推兩兆雙星產業欲在全球競爭中求勝、寄望調降遺贈稅吸引資金回流,並創造投資,後來證實兩者皆失敗,原因就是將經濟政策限縮為產業政策及誤用經濟理論的結果,造成日後經濟發展失衡、房價被回流資金炒高的後遺症。

而這種回應民意的直覺式政策思維,無疑是使經濟問題惡化的源頭。

至於,什麼樣的經濟政策設計才是對的?安洪(P. Aghion)與杜爾洛夫(S. Durlauf)的〈從成長理論到政策設計〉(From Growth Theory to Policy Design)研究指出,無論經濟發展的程度為何,能長期刺激經濟成長的政策有四:

一是藉由健全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提供創新誘因;

二是藉由健康的金融市場,增進資源運用效率,讓有能力發展且願意承擔風險者,有築夢的機會;

三是培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讓勞工得以快速學習與模仿先進技術,也能提高研發成功的機率;

四是促使總體經濟穩定,可讓實質利率持穩,個人亦願意做長期性投資。

同時,已處在技術前緣的國家如欲保持領先地位,就像目前台灣諸多產業面對中國的莫大威脅下,想持續保持相對優勢,就必須再做出額外的努力,例如維持產品市場適度競爭,使市場既存者與新進者都有提高技術質量的壓力,避免在競爭中被淘汰;藉由提升高等教育水準,增強發展先端技術的能力;建構一個活絡的籌資市場,特別是股權融資市場,讓較難透過銀行等間接金融取得資金的新創者,得以在認同理念的投資者襄助下圓夢;提升民主素養,藉此形成穩定且經商環境友善的法治框架;鼓勵企業組織有效分權,讓各具特殊功能的事業群能更有效率的發揮經營綜效,既可相互呼應,又不會互相拖累。

其次,比起正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執行經濟政策的態度。因為方法對了,但態度錯了,極易造成政策失靈;主事者做決策時須穩扎穩打,依據大量的實證證據,且因時因地、有所本的調整策略,而非押寶式地寄望一夕逆轉勝的策略。

再加上台灣經濟政策長期過度偏向於產業政策,導致每次總統大選時,各政黨候選人的經濟政策皆端出對若干產業政策的願景,且冠上該產業發展成功即可帶領台灣自現有困境中突圍的特效藥式包裝,這次也不例外。

這種過度偏向產業的經濟政策框架是無效率的,會讓經濟陷入脆弱狀態。一旦有更大的競爭勢力出現,就易嚐到節節敗退的苦果。

誠然,新領導人在上任之初有迅速回應民意的壓力,尤其是台灣民眾多年來有著透過投票,選出一個經濟救世主的迷思,常使新領導人極易在短時間內輕率地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不斷進行組織改造與重組,導致人才流失,也讓經濟政策逐漸失去可持續性,政府施政效能自然大減。

事實上,台灣需要的是一組願意認真診斷自身經濟的優勢與弱勢,並獲取明確的依據後,才慎重引導經濟轉向的舵手,亦需要一個懂得依循當代經濟成長理論而完整規劃的施政理念與政策組合,真正為台灣長遠發展著想,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團隊。

 

 

曼谷札記/泰國拚觀光 產值比人數重要

 2015-12-25 04:43 聯合報 曼谷記者林以君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400159

泰國外商聯合總會主席康樹德很堅定地說,「明年,你注意看,泰國觀光局可能不再以觀光客人次編預算了,他們會改用『產值』」,而這是他之前給泰國觀光局的重要建議。

康樹德發言分量重,原因是他代表所有在泰國的外國商會發言,目的是希望泰國不要只追求觀光客人次,而是要成為「優質觀光大國」。

今年已有超過兩千八百八十萬人次觀光客到泰國旅遊,比起台灣破千萬,多出近兩倍。泰國和台灣一樣,大陸遊客占來客最大比率,卻又不見得是利潤最大化,很傷腦筋。利潤大多被中資公司賺走就算了,泰國旅遊的名聲也連帶下滑才得不償失。

大陸遊客在泰國鬧出的笑話多,有人在機場候機室晾女用內衣,有家長放任小孩在清萊白龍寺、曼谷大皇宮隨地大小便,往來泰國各班機上曾出現咆哮出拳、潑空服員熱水的大叔、大嬸。

機場移民局官員甚至要像貓捉老鼠一樣,從移民海關櫃檯中「跳」出來,揪出自行扯下分隔線、大剌剌插隊的大陸遊客。泰國觀光局甚至編列預算製作中文簡體版「禮儀手冊」以減少他們的脫序行為。

要當「優質觀光大國」就要取捨,讓「產值」取代觀光客人次「破紀錄」的迷思。

從康樹德的眼神中判斷,泰國是玩真的,泰國觀光局明年將以觀光客能創造、增加的產值為基礎編列預算。

破除人次迷思後,泰國可望迎接真正願意體驗「泰式幸福」的觀光客。泰國短期內不會拒絕那些包下整間酒店犒賞員工的大陸土豪級公司,若產值不高、泰國人賺不到合理利潤,取捨之間將會越來越明顯。

觀光旅遊業是泰國主要創匯來源,觀光業收入占GDP約百分之十,泰國若下決心持續讓產值增長,而非追逐來客人次,真的可能成「優質觀光大國」。

 

聯合筆記/繁華落盡後的天母風情

2015-12-24 01:56 聯合報 張立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397744

天母是台北市最具有異國風情的地方,十幾廿年前,商圈曾蓬勃發展,但隨著信義商圈崛起及西門町復甦,因距市區較遠及沒有捷運而逐漸冷清。

上周五,天母忠誠路上的誠品打烊了,「再見忠誠,回憶封存」幾個大字貼在門口,吸引民眾拍照留念,「天母」這個天龍國裡的天龍,真的走到了黃昏?

從表面上看,天母確實如此,商圈內的店家數量,從原本的百餘家,到現在只剩四十多家,街頭最常看到的是招租布條。但換個角度來看,一個地區的發展,不一定要以商業為最大考量,環境品質、生活機能,或是地理特色,都可以是評量的選項。

每年萬聖節,天母是全市最熱鬧的地方,來自各地的「小鬼」成群結隊,大人也一起裝扮,店門口貼著「我給糖,別搗蛋」,已經成為每年當地盛事之一;今晚的耶誕夜,這裡一樣會是個有fu的地方。

這是天母創建的在地特色,不必仰賴周年慶或打折促銷。

大約與天母誠品打烊的同時,台灣達到全年觀光客一千萬人次歷史紀錄,是八年前的二點六倍;來台觀光人數大幅成長,但人潮沒帶來錢潮,觀光外匯收入甚至比四年前少近兩成,觀光客都不花錢?或是台灣少了讓觀光客花錢的誘因?

我們豐厚的人情味與特有的夜市文化,原本是吸引國外觀光客最強的利器,可惜連一向引以為傲的夜市小吃,現在到哪吃的都是蚵仔煎、臭豆腐、炸雞排,吃完一家,大概就等於吃遍全台,少了在地特色,會像個中央廚房,兩次三次就厭了,更何況偶爾還會出現藉機宰客的無良商家;再做不出自己獨家賣點,夜市文化也將漸漸走進死胡同。

誠品從創立之初就不只是家書店,而是個兼容藝術與文創的場域,對大多數民眾,到誠品消費的是一種感覺,它若只是間商場,就會變得可有可無;五六十年代的明星咖啡館,曾是當時文青孕育的場所,而後即使因大環境變遷而歇業十五年,重生之後依然是台北重要文學地標,體現個性與特色,在愈趨分眾的社會益形重要。

誠品在天母吹起熄燈號,確實是因當地商家減少無法聚集人流,但不代表天母即將沒落,繁華落盡未必蒼涼,而是去找回自己的味道,對照台灣的觀光產業,只能以平價攬客,人數成長,內涵卻愈來愈顯得貧乏,隱然有著說不出的危機。

台灣還有很多頗具潛力的景點尚待開發,夜市的困境值得借鏡,天母的風情、明星的底蘊,反而顯得彌足珍貴。

 

 

 

明年以後台灣要繼續維持每年千萬觀光客,在服務品質上就要努力提升,特別是維繫口碑。在建立友善的觀光環境上,包括交通接駁、景點設施的投資與維護,業者本身對旅客的接待、行程安排與服務內容上,都要持續加強。

近幾年觀光局對外國旅客做的滿意度調查,一直都獲得很高的滿意度,這種成績是很好,但還是有部分旅客是不滿意,以1,000萬觀光客計算,如果有10%旅客不滿意就多達100萬人,若他們口耳相傳,對我們觀光發展的殺傷力是非常大的,因此,觀光局應該正視那些不滿意的意見,針對去改善。

還有,來台千萬旅客的陸客占比非常高,今年占了四成之多,我們要維持千萬目標,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必須要分散市場,像日本、韓國來台人數不少,但相對它們國家的總人口還是不算多,可對其年輕的自由行旅客加把勁,讓他們知道到台灣不是只有台北、花蓮可以玩而已。

 

 

名家觀點/拚觀光 不能只靠老把戲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395437-%E5%90%8D%E5%AE%B6%E8%A7%80%E9%BB%9E%EF%BC%8F%E6%8B%9A%E8%A7%80%E5%85%89-%E4%B8%8D%E8%83%BD%E5%8F%AA%E9%9D%A0%E8%80%81%E6%8A%8A%E6%88%B2

2015-12-23 05:19 經濟日報 記者楊文琪採訪整理

觀光產業發展是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的產業項目,台灣政府與民間努力了這麼多年,今年終於邁入千萬觀光大國。尤其台灣是個島嶼,面積又不大,來台必須搭飛機跟郵輪,與香港、新加坡、歐陸國家有陸地直接與其他國家相通,每年有數千萬觀光客可以搭車前往,兩者的意義是不同的。

今年11月我們放寬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和印度等東南亞五個國家旅客來台的簽證限制,這對吸引他們來台是有幫助的,觀光局可以在這五國加強行銷,不過,語言的問題要趕快突破,畢竟越南、泰國、印尼不是說英語的國家,團客來就得有懂語文的導遊來帶旅客旅遊,否則人來了都無法接待。

談到拓展觀光市場,這就牽涉到我常說的「菜單理論」,我們把一個國家的觀光當成一家餐廳,要吸引顧客來餐廳消費(來台灣旅遊),就得先了解不同的顧客喜歡甚麼樣的菜色(景點),以及我們有沒有能力做出顧客喜歡的菜餚來,有能力的話,行銷後就有辦法吸引他們過來。

日本、韓國、大陸、東南亞、歐洲、美加等各國的旅客,有可能都喜歡故宮、花蓮太魯閣,但其他的景點就會各有偏好,要針對不同國家的旅客去設計適合他們的旅遊行程、參觀景點,甚至品嘗不同的美食,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研發新的菜色出來,不要讓客人感覺沒有菜可以點,否則他們來了一次,以後就不會再來。

舉個例,台北故宮、日月潭、阿里山、花蓮太魯閣是「大菜」,每天都有很多旅客會去遊覽、參觀,其他有特色的小菜要如何搭配,讓旅客覺得有參觀價值,甚至值回票價,就要觀光局與旅遊業者一起動腦筋。

其實台灣有很多旅遊資源沒有善加運用,像台鐵有平溪、內灣和集集三條鐵路支線,除了作為當地民眾的交通運具外,沿線都有很豐富的觀光資源,鐵路局應該釋出路線營運權給民間業者,讓民間業者來規劃、經營,一定可以將三條支線的觀光價值發揮出來。

又如阿里山森林鐵路,也是台灣很珍貴的文化資產,同樣可以開放給民間業者,運用他們的創意和經營彈性,來讓這條森林鐵路發揮最大的觀光效益與文化價值。

像這幾條鐵路,規劃、經營得宜的話,既可以當觀光行程中的「大菜」,也可以當「配菜」,而且是非常有特色的配菜,可以讓外國旅客看到台灣不同的風貌與文化。

(中華大學觀光學院院長蘇成田口述)

 

 

瞎忙?陸客商機只是一場幻想

 

http://udn.com/news/story/6846/1317023

撰文/賴宛琳】

2008年7月4日這天,台灣觀光業者期待已久的「陸客觀光團」首發來台。當時,台灣社會一片看好,旅遊業、禮品業、百貨業,甚至路邊小吃攤都興奮以對,總統馬英九也視其為任內重要政績。大家無不期待,「陸客商機」能為台灣停滯多時的經濟成長注入一股活水。

然而時光流轉,現在提起陸客,大家卻是罵聲不斷。大量陸客充斥各大熱門景點、五花八門的陸客脫序行為、團客和藝品店間的消費糾紛屢見不鮮、旅遊品質快速下滑……曾幾何時,陸客觀光成為負面名詞,一條龍的問題更是台灣觀光產業的痛。

一個最初看似前途光明、普遍叫好的政策,為何不過七年光景便落到這般境地?這中間到底出了甚麼差錯?

陸客來台觀光年代表

2006.8.27 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成立。

2008.6.13 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

2008.7.4 兩岸首航,陸客來台旅遊首發團抵台。

2008.7.18 陸客來台觀光正式開放,每日來台人數配額3,000人。

2011.1.1 陸客團每日來台人數配額增至4,000人。

2011.6.28 首批自由行大陸旅客來台,每日來台申請配額上限500人。

2012.4.28 陸客來台自由行配額上限調整為每日1,000人。

2013.4.1 陸客團每日配額調整至5,000人,自由行配額調整為2,000人。

2013.5.1 交通部觀光局實施陸客優質團,並受團客每日人數配額限制。

2013.10.1 中國實施旅遊新法,嚴格規範購物行程並禁抽佣金。

2013.12.1 陸客來台自由行每日配額調整至3,000人。

2014.4.16 陸客來台自由行每日配額調整至4,000人。

2014.11.28 開放「原民部落深度旅遊陸客團」,不受每日配額限制。

2015.5.1 開放「陸客高端品質團」,不受每日配額限制。

2015.9.21 陸客來台自由行每日配額調整至5,000人。

小辭典:組團社與接待社

台灣一般習慣統一稱為旅行社,在中國大陸分為兩種說法:組團社即指在出發地負責招攬客人、安排行程、聯繫交通和導遊等相關服務的業者;接待社,又稱地接社,則指旅遊當地負責提供接待服務的旅遊業者。

先天不足: 壟斷 vs. 競爭 兩岸市場不對等

「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認為,兩岸觀光旅遊互動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市場不對稱。旅行社的經營在大陸屬於特許行業,數額有限;能夠爭取到擁有對台旅遊資格,更是需要良好政商關係,目前能經營赴台旅遊業務的旅行社(大陸簡稱「組團社」,參見小辭典)多半都具有國營背景。反觀台灣,經營旅遊業進入門檻低,屬自由競爭市場,對比於中國大陸的管制經濟,雙方觀光產業在本質上完全不同。

目前大陸組團社計311家,台灣的接待社則有449家。旅遊網站kkday執行長陳明明說:「整個中國大陸有十萬多家旅行社,卻只有三百多家可以出團來台,很明顯就是壟斷的市場。」買方強勢的市場形勢下,為分食這塊陸客大餅,台灣業者只得削價競爭或配合對方條件。賴中強說:「當他們(組團社)的談判地位強,就可以決定要用哪家遊覽車、住哪間飯店、去哪個禮品店,然後接下來可以殺價,最後就形成一條龍產業。」

談判地位強,不僅可以強勢決定服務內容,還可以積壓欠款。為了能有下一筆生意,許多台灣旅行社敢怒不敢言。

各國來台遊客人數成長圖

 

後天失調: 缺乏整體規劃 衝擊台灣觀光承載能力

不少專家學者直言,現在陸客觀光來台引發的許多爭議,是台灣政府在規劃陸客觀光政策時,缺乏整體性的長遠規劃,只以人數和消費額為目標,一味衝數字的結果。

「(來台人數)一開始三千人,到後來四千、現在五千,這還只是團客部分。還有自由行,再加上小三通來的、員工旅遊團、原住民部落深度旅遊、高端團……全部算一算,現在每天台灣大約有一萬名陸客過來。」賴中強批評多年來政府無上限地增加陸客人數,雖然美其名有總量管制,但是卻陸續推出不同專案團體和名目,且皆不受配額限制,總量管制早已名存實亡。

就在政府不停增加配額的同時,卻未有完整的景點承載規劃與相關服務配套,不僅台灣觀光產業的承載能力出現問題,大量的陸客衝擊生態環境,也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品質與勞動條件。

2008年開放來台至今,每年陸客旅遊人數從原本33萬,暴增至去年(2014)約398萬,成長近11倍(參見「各國來台遊客人數成長圖」,同期港澳遊客成長1.2倍、日本遊客成長0.5倍、韓國遊客成長1.1倍),占總體觀光人口40%,超過三分之一。足見台灣觀光業對陸客的依賴之深,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攀升中。反觀往年占來台觀光客33%左右的日籍旅客,在去年只剩下16%,這中間是否有排擠效應,值得討論。

而每當交通部觀光局宣布觀光外匯又締造多少歷史紀錄時,背後也反映出更大的問題──這些消費金額,有多少是真正進了台灣本土業者的口袋?

強勢主導: 中港資一條龍 侵蝕台灣業者空間

「一條龍」源自於香港,是1997年香港開放陸客觀光後,與中國旅行社長期互動下發展出的旅遊商業模式。交通部觀光局業務組長賴炳榮解釋,2008年陸客剛來台時,台灣尚未有一條龍情況出現,當時陸客的消費力很高,這也和一開始來台的團客大多屬於高端型消費者有關。直到2010下半年,港資陸續進入台灣旅遊市場,將一條龍模式引進台灣。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表示,因為語言相通、金主相通,對岸業者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可把帶路人換成自己人。

於是,從旅行社、購物店、餐飲店、遊覽車到飯店,幾乎都看得到港資或中資的影子。大陸人來台消費,獲利者仍是中、港企業,形成「左手拿錢給右手」的情況。

賴中強舉鑽石為例:「很多陸客來高雄會買鑽石,但是台灣有產鑽石嗎?你去看,這些鑽石店主要都是香港企業在經營。台灣根本不產鑽石,也沒有甚麼大企業是在經營鑽石的。那麼陸客來台買鑽石,我們說消費創造多少GDP,但其實根本不是台灣企業在賺。」

就算沒有直接以資金介入經營,台灣業者能分得的利益,還是少之又少。賴中強解釋,不見得一定要都是中港資買下才算是一條龍,因為雙方市場的不對等,導致台灣業者如果想做陸客生意,就必須配合對方的遊戲規則成為一條龍的下游,在短短的八天七夜行程中,盡可能壓縮旅遊景點停留時間、盡可能塞進最多的購物行程、盡可能鼓勵團客消費。

花蓮副縣長徐祥明無奈表示,為了避免團客在景點停留太久或是產生其他消費行為,許多旅行團來到花蓮只走沿海偏僻的台十一線,去一些免費景點例如七星潭、太魯閣後,就直接載去藝品店消費,反而最熱鬧的台九沿線,團客完全無法接觸。

大量陸客人潮抵達,卻沒有辦法成為錢潮,台灣旅遊業陷入窮忙的惡性循環。 葉俊宏

 

為了服務陸客,藝品店業者也必須負擔交通運輸費用。徐祥明透露,光是從花蓮到宜蘭短短一小時的區間車,藝品業者一年就要自行負擔團客將近一億七千萬的車資,還擠壓到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這些都是在浪費不必要的社會資源。

在惡性競爭下,於是低價團,甚至零團費、負團費(旅行社出錢買團客)等都開始出現。旅遊業者成為賭客,每一次的出團都是在賭博,賭這團旅客的消費能力,能不能讓你回本。這些一條龍業者,以各種名目誘拐消費者進入購物店、以不合理的超高價銷售藝品以賺取佣金;導遊也背負業績壓力。長期下來不僅嚴重打擊旅遊業士氣,也賠上台灣的觀光品質。

此外,一條龍業者多半私下和旅行社以現金結算費用,並未開立發票,逃漏稅情形嚴重。根據台灣優質觀光協會估算,旅行業者一年逃漏稅將近7,200萬元,其中絕大部分與低價團或零團費有直接關係。徐祥明坦言:「一條龍問題,對於地方觀光旅遊和產業影響很大。尤其花蓮是觀光大縣,整個影響層面非常、非常的大。」

惡性循環: 人潮不等於錢潮 台灣陷入「窮忙」

除了一條龍問題,大量的陸客人潮來台,到底有沒有產生「錢潮」,也有待商榷。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佘健源認為,觀光資源有所謂「最適人數」,當承載力超過一定數量後,不但會產生排擠效應,還會增加景點維護成本,例如得增派警力維持交通,增加人力清運垃圾、打掃環境等,甚至可能需要花大錢復原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這些社會成本都將由全民買單。此外,大規模團客也會使其議價(殺價)能力提高,導致遊客付費旅遊意願下跌,影響觀光整體收入。

就連不少業者,對於陸客是不是門好生意,也抱持懷疑態度。接待中國陸客的知名旅行業者鳳凰旅行社董事長張金明,在2013年接受《新新聞》專訪時比喻做陸客生意是:「吃不到羊肉,還惹了一身騷。」中港資一條龍壟斷,加上中國市場潛規則多,即便台灣業者處心積慮爭取,分到的也都是殘羹剩飯。曾有業者形容:「陸客市場就像是進了中國這個大餐廳,盯著滿桌大菜、卻上不了桌。」

根據觀光局提供之資料顯示,台灣方面擁有接待社資格的業者共有449家,但細問之下,實際營運接待陸客業務現在只有約162家。由此可見,當年眾所期待的陸客生意,並不如想像中容易維持。

專門經營觀光相關產業的老字號企業東洋集團在今年宣布倒閉,震撼旅遊業,如今已是大門深鎖。 葉俊宏

 

以花蓮為例,今年初,經營數十年,事業橫跨交通、餐飲、藝品的本土觀光企業東洋集團,因不堪虧損而宣告結束營業,震撼各方。立委蕭美琴表示,明明花蓮陸客人數持續攀升,為何一間有規模的老字號業者會經營不下去?她認為,這正突顯出台灣旅遊產業結構出現嚴重問題,東洋集團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

記者來到東華大學志學街,近年有不少玉石業者來此設點營業,光是一條短短600公尺左右的小街,就開了至少4家紅珊瑚店。當地紅珊瑚連鎖業者表示,陸客最近越來越少到市區購物,都被遊覽車一批一批載來這邊住民宿,為了做生意,也只好跟著他們來這裡開店。

但是,陸客多嗎?「也是要碰運氣,因為導遊不希望他們(大陸團客)來,會騙他們繞一大圈,走很遠的路。」那麼陸客購買意願高嗎?業者無奈搖頭,「偶爾才會有人買,他們就算進到店裡來,也不一定會買,不過很愛殺價。」

夜晚的東華大學志學街可以看見不少陸客散步,但根據當地店家表示,真正願意消費的陸客很少。 葉俊宏

 

一名在七星潭擺攤的水果業者也表示,七星潭雖然陸客不少,但是消費意願低,又愛殺價,讓利潤微薄的小店難蒙其利。大體而言,生計並沒有因為陸客來而有甚麼明顯改變。

至於陸客來台,是否有排擠到其他國旅客的消費意願?從數據上很難直接一窺究竟,但根據觀光局統計資料顯示,在陸客來台之前的2006年,外國觀光客每人在台平均消費金額約4.69萬元台幣,但2014年僅剩3.99萬元。近年來物價攀升,來台人數也持續增加,為何消費金額會下降,值得思考。

無論如何,台灣觀光政策確實有漏,加上一條龍壟斷式經營的大規模摧殘,台灣觀光業陷入「窮忙」的惡性循環,甚且賠掉台灣國際形象。拯救觀光產業,成為台灣社會刻不容緩的集體課題。

【完整內容請見《看雜誌》2015年11月號;訂閱電子雜誌

看雜誌

《看》雜誌是一本綜合性「經濟人文」月刊,提供經典人物特寫、深入議題報導、獨特中國視角、世界局勢脈動。 團隊成員來自台、美、加、歐、日、港、澳等地,雜誌內容縱橫全球、融貫古今,提供讀者不同的國際華人觀點,是一本全球華人必看的知性雜誌。

 

 

日租套房幾近無法可管 別再粉飾太平

http://udn.com/news/story/6655/1376457

2015-12-14 14:38 聯合晚報 記者黑中亮/特稿

台北市非法的日租套房接連發生意外,北市觀光傳播局卻聲稱「查緝日租套房,裁罰金額創新高!」日租套房抓不勝抓是事實,國外觀光客可以輕易訂得到日租套房也是事實,難道「罰金創新高」就能掩蓋主管機關的怠於取締嗎?柯市府若未能看到目前日租套房幾近於「無法治狀態」,以及觀傳局的取締不彰,未來日租套房再鬧人命應該也不算是意外了。

日租套房大多隱身公寓或大樓中,拜近來自由行盛行,西門町一帶的日租套房早成為日、韓、東南亞旅客的最愛,業者透露,想要取得「旅館執照」,必須符合土地使用分區、消防法規和建管規定,更需要無障礙空間、逃生梯、停車位等設施,依照現行法規的門檻,青年旅舍經營者很難拿到執照,因此只能賣日租套房。

據台北市觀傳局統計,北市列管日租套房共2255間,今年已查緝476家違法旅館,卻僅開出59張罰單,裁罰金額達1432萬元,可是,繼上周北市萬華區剛發生新加坡旅客住日租套房發生一氧化碳中毒後,上午又發生西門鬧區內的一棟住商大樓大火,近百位住戶衣衫不整的倉皇逃生,顯示北市日租套房安全已經拉警報。

非法「日租套房」公安事故頻傳,然而慢半拍的主管機關,常常只是在事故發生後進行稽查,再予以重罰,已於事無補,其他所連帶引發的社會問題及消費糾紛也一併浮上檯面,柯市府很難再忽視它的存在。

受限於旅館業管理及建照使照分區管理等規定,目前可能沒有一家日租套房能合法化,但日益增長的需求,卻是事實,到底該禁絕,還是全面納管,觀傳局必須痛下決心,於事件發生後再擦脂抹粉對於解決問題並無幫助。

 

 

日租套房又出事 柯:恨得牙癢癢卻無法取締

2015-12-14 14:38 聯合晚報 記者黑中亮/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6655/1376454

台北市西門町鬧區內一棟11層樓的住商大樓,凌晨1時許發生火警,9樓的房間窗戶冒出陣陣濃煙及火舌,大樓多個樓層是旅館與日租套房,旅客倉皇逃生,消防隊疏散97人,另外救出受困9樓房間的5人,所幸都沒受傷,但暴露出北市日套房安全拉警報。

日租套房問題嚴重,台北市長柯文哲曾於6月11日表示,已要求組成專案小組,6個月提出解決方案,否則「老百姓會瞧不起政府」,不過,事隔半年,柯市府目前似乎依然未提出所謂的「解決方案」。

由於上周北市萬華區一處日租套房,也發生4名新加坡旅客一氧化碳中毒的意外,經送馬偕醫院急救才撿回性命,暴露北市府觀傳局在管理上的漏洞;市長柯文哲上午指出,日租套房的問題看來簡單,也與觀傳局開了好幾次會議討論。

發生火警的大樓位在西門町熱鬧的武昌街,凌晨由頂樓的開始冒出濃煙火舌,北市消防隊獲報後立即派出各式車輛前往救援,消防隊到場後隨即架起雲梯車,並將頂樓民眾一一救下,疏散大樓內近百位住戶,不少民眾衣衫不整的倉皇逃出,所幸整起意外未造成人員傷亡,火勢在一小時內撲滅,起火位置初判為9樓的位置,但詳細起火原因還待進一步調查釐清。

發生火警的大樓多層樓是旅館與日租套房,還有餐廳、髮廊、服飾店等,上午柯文哲被媒體問到日租套房的安全問題,他以自己去國外旅遊的經驗說,只要有地方睡覺洗澡就好,安安靜靜不會吵就很滿意了,但是目前台北市沒有這種地方,至於日租套房問題為何沒辦法解決,柯認為因為有市場需求,但台北很少有低價的旅館。

柯還說,這些日租套房大多透過國外網站登房間廣告,市府雖恨得牙癢癢,但不能取締它,該如何去取締它,對此市府還在研究。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4017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