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一群」阿嬤 顧「一個」孩子
2017/07/20 10:09:09瀏覽159|回應0|推薦0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http://udn.com/news/story/7340/2220239

2017-01-10 03:37聯合報 薛承泰

婚姻古為「昏姻」,未來則有可能為「昏因」!英文Marriage將來也可考慮改為Merriage,筆者創此新字乃根源於Merry,耶誕節剛過,大家都知道是甚麼意思,我姑且以中文「昏因」對之。人類是否會從婚姻走向昏因,是一個大考驗!

在台灣,現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行之已久,儘管不完美,仍有許多人願意去遵守與承擔;因此,政府不論基於何種理由而欲改變現有制度,會有抗爭一點都不意外,當社會未達共識而強渡關山立法,不僅無法達到實質「平權」,還會留下難以縫合的社會分裂。

以最近「一例一休」為例,決策者以為是展現「魄力」可以讓勞工增加收入與休息時間,結果是兩者無法兼得,卻吹皺了一池春水,使得勞資默契頓時鬆脫,關係轉為緊張,於是一連串反應,包括物價上漲、所得不升反降、非典工作搶進…最終可能弱化台灣經濟與競爭力。我們只能感嘆,物質確實不滅只是崩解!

法務部邱部長曾指出,修民法一夫一妻制所涉及到的法律超過一百個,法條則超過三百條,於是他提出另立新法之說,卻被人指責為保守歧視;是修法好,還是另立新法好,誰都說不準。兒少、老人、婦女、勞工、農民等都不是立了專法嗎?難不成也是「歧視」?還是「多了一些保障」?當議題具有爭議且對未來發展有所疑慮,按部就班以最小衝擊為考量,才符合蔡總統「自自冉冉」的期許,不是嗎?

基於此,筆者建議以「實踐來檢驗真理」,以「試辦來踏出第一步」。民國五十七年延長義務教育為九年時,先在外島進行兩年實驗才全國上路;很不幸,之後的教改都沒有實驗而貿然實施,最終都成為下一個教改的改革目標。這可以說明,試辦可以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

若三位市長同意,可考慮北中南各設一個「彩虹特區」,讓同志婚或多元成家在特區中實踐,不必受到現有制度的羈絆,且這幾個地方都已實施「伴侶登記」,可估出特區可能對象與人數,妥善規劃。

這雖然像是「一國兩制」,但台灣並不乏類似經驗,例如「經濟特區」,許多地方政府都搶著要設立,可以因應特定人群或目的來建立新的規範。當然也有人會認為這是「隔離」,沒錯,是暫時的隔離,給對立的雙方驗證彼此的機會;至於是「保守」隔離「進步」,還是「進步」隔離「保守」,見仁見智。如果特區能順利試辦一段時間而發展出人類未來的「新選項」,說不定有一天諾貝爾某個獎會落在台灣。

話說回來,不論民法是否修正或特區是否試辦,筆者更在乎,政策推動的時間點與順位。看看台灣多年來持續下降的結婚率,還有趕上歐洲水準的離婚率,更不用說,自二○○三年以來生育率就一直是聯合國的「黑名單」,還明顯低於那些具有多元婚姻家庭制度的國家!

尤其是未來十年最可能為人父母者,人口數比之前少許多,且超過半數還未結婚;即便維持近年生育率,今後新生兒數量會有另一波明顯下滑!十年後,蔡總統七十一歲了,台灣有多少大學倒閉了、有多少人工作帶動經濟、有多少人陷入無依窮困、更有多少國家崛起了…,執政者應知什麼是當務之急,就算是為了婚姻平權,也總該有配套並鼓勵生育才能永續生存呀!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2017-07-20 03:26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9368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前瞻基礎建設於少子化項目編列19.6億元的預算,主要包涵改善幼托體系並友善育兒環境,但外界質疑購置育兒百寶箱與興建公立托兒所的預算分配。 聯合報資料照片

 

在工業國家中,日本老化程度最高,目前老人數量達三千四百萬人,比台灣總人口還多一千萬!最近一年死亡高達一百卅一萬人,出生卻跌破一百萬人,未來每年負成長將超過卅萬人。因此,安倍經濟學目的之一,是希望能在二○五○年之前維持一億以上人口,只要人口不過度失衡,經濟才有可能重振。

於是,安倍內閣以巨額預算推出許多刺激方案、增加投資、提升婦女就業,以及友善職場等政策,可是經過四年仍擋不住少子高齡化的雙重浪潮,老人生活仍逐步惡化,年輕人更怯於走入婚姻,也導致安倍聲望的重挫!

日本經驗可為殷鑑,尤其是台灣生育率比日本還低,人口失衡狀況會比日本來的更急!兩個月前,筆者即根據近年婚姻狀況,判斷今年出生嬰兒數將不會有廿萬,因台灣九十六%新生嬰兒是婚內生育,一旦結婚數下降,離婚數上升,答案就很清楚了。果然,近日婦產科醫學會統計今年前五個月新生兒,平均每月只有一萬五千餘人,換言之,今年十九萬嬰兒都未必保得住!

歐盟國家更早即經歷少子化,至今總生育率能維持在一.六人以上,是因為「適時」推出政策,只要降至一.六人即卯足全力提振生育;若掉到一.三人的超低生育率門檻,對他們而言,形同國家步入倒閉,再多的鼓勵生育措施,效果有限。可是台灣在二○○三年總生育率就掉到一.二三人,如果扣除新住民所生三萬多嬰兒,出生數其實已經少於廿萬人了。

可惜那時政府沒有意識到危機,並無因應作為,例如,當時雖訂了育嬰假卻不敢給薪資,形同掛在牆上的牛排;且台灣已被聯合國列為生育最低,但二○○八年三月行政院核定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居然沒有把「鼓勵生育」當成主軸!是誰做的決策呢?當時若能及時鼓勵生育,今日的年金與高教問題也就不會如此棘手,不是嗎?

二○○九年處於金融大海嘯,該年結婚量比前一年少了三萬八千對,加上虎年關係,二○一○年生育量破底,終於政府大力鼓勵結婚並推出相關鼓勵生育措施,還喊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連著幾年回補了不少婚育量,到了二○一六年還有廿.八萬生育,高出國發會推計的數量。簡言之,掌握時機,政策效果才出得來!

最近政府將前瞻計畫轉了個小彎,納入少子化議題並編了廿億元。筆者認為,行政院所擬措施,包括增加公共化幼兒園與托育社區化,雖是衛福部近年推動項目,增加力道是可以的,但必須留意偏遠地區的特性。另外,托育價格與品質的問題政府更不能忽略,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擠破頭也想抽公托。

此外,政府也應了解,未來主要的生育人口群是一九八二年以後出生,人數比之前少,即使維持去年的生育率,生育量也會減少些。因此,政府應考慮,如何讓年輕人願意在適齡結婚,協助其營造幸福婚姻以減少離婚,再加上這額外的廿億,至少讓明後年有廿萬嬰兒的機會,這才是為了國家未來著想,才具有前瞻意義。

台灣自一九五○年代開始生育率下降,原因和其他工業化國家類似,可是二○○○年後的陡降,較不尋常,並加速了人口老化。因此,前瞻計畫應符合「前瞻」,才能振興經濟提升薪資,讓年輕人看到未來,願意結婚生育;反之,會讓年輕人背負更多的債務,生育就不用說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養小孩要花千萬 台灣八大病因讓年輕人不敢生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00008?from=udn-hotnews_ch2

2017-04-13 00:22聯合報 王兆慶/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台北市)

衛福部昨天宣布將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力拚台灣總生育率從千分之一點一提升到千分之一點六。 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催生 先擴大公共托育

民眾對少子化聽到耳朵都長繭了,政府真的有拿出對策嗎?剛卸任的衛福部長林奏延主張「六歲以下幼兒國家養」。前政務委員薛承泰感嘆:「年輕人玩寶可夢的比生孩子的還多」,應改變年輕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為回應卸任官員的主張,衛福部新任部長陳時中表示,會先成立「少子化辦公室」研議。

然而,低生育率不是今天才開始。馬英九總統第一任期就公開主張「少子女化是國安問題!」結果六年過去了,台灣生育率還是在一左右徘徊。關鍵原因是,少子化乃典型「多重共病」的結果,並無單一解方。台灣至少八大病因:青年薪資太低、房價太高、工時太長、公共托育支持不足、婚育後職場不友善、家庭責任性別不平等、離婚或婚外育兒代價太大、對社會未來前景不安。

這怎麼可能只是衛福部的事情?勞動部要降低工時、內政部要推社會住宅、行政院要找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產業金蛋。甚至,公共政策必須穿透私領域,要創造老闆衷心支持育兒員工彈性上班的友善職場,要創造公婆姑嫂全家長輩真心包容,不會對青年的伴侶、婚姻、育兒生涯指指點點的友善家庭。「多重共病」若想對症下藥,執政者就必須有轉化社會觀念、調整社會結構的覺悟。

這都不是衛福部可獨力完成的任務。硬是由衛福部自己成立「少子化辦公室」面對問題,雖比過去內政部的「百萬元徵生育口號」不荒唐一點,但終究走回老路——部內各單位盤點既有補助、各自現金加碼,然後新瓶裝舊酒,應付了事。這好比從頭到腳一身都是慢性病,結果醫生只給你開止痛藥。

試問,當養一個小孩需要有一千萬元的覺悟,政府發發小錢,會引導大家真心跳坑嗎?行政院國發會二○一四年的生育率委託研究引用牛津大學人口學者David Coleman的話打臉過了:如果沒有「實質分擔育兒職責」,政府投入鼓勵生育的資金不會有效果。

此時此刻,衛福部不如先挑自己能處理的病因—「公共托育支持不足」來解決就好。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發現,因婦女就業擴大,托育需求人數近年迅速成長,安倍首相去年承諾政府要擴充十萬保育名額。德國梅克爾近年更擴充四十萬個○至三歲幼兒公共托育名額,使托育涵蓋率從十四%成長到卅五%。

衛福部敢學日本、德國,具體調查需求家長人數,喊出幾年內擴充幾萬公共保母、公共托嬰的名額嗎?那才是了不起,負責。

至於對青年世代的肚子或腦子(年輕人價值觀云云)指三道四,恐怕是脫離現實太遠,無法抓住下一代的心。聽聽就算了吧。

 

 

 

畫中有話/「一群」阿嬤 顧「一個」孩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6844?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12 02:19聯合報 文/鄭清元

圖/鄭清元分享

公園裡一名小孩獨享遊樂設施,身旁一些老人閒話家常、曬太陽,呈現人口結構失衡有趣畫面。

內政部九日公布台灣老化指數破百,第一次老年人口多於幼年人口;老化現象不但有礙國家競爭力,打造無障礙的友善環境,也成為政府的大挑戰。十日桃園安養中心的一把火,更燒出長照中心的諸多隱憂。

政府十年長照2.0規劃與年金改革,能達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念嗎?

 

社論-社會漸老化,思維勿僵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3000033-260202

台灣社會人口快速且持續老化中:根據內政部資料,我國老化指數在今年2月首度破百,達到100.18,代表老年(65歲以上)人口首度超過幼年(14歲以下)人口;全國22縣市中,有15個縣市老化指數破百,意味著台灣有6成8的縣市,街上的老人比小孩還多。

內政部進一步指出,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1993年超過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老化速度持續增加,今年2月更攀升至13.33%。如果依據國發會2016年提出的人口推估,老年人口比例將在明(2018)年超過14%,正式步入「高齡社會」;推估在2026年將超過20%,屆時台灣也會與日本相同,躋身「超高齡社會」之列。

換言之,台灣社會逐漸老化已是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這也是全球多數地區同步的趨勢。全球老化歸因於醫療衛生的改進,使得人們可以延長生命,然而,活得久並不表示生命品質也同步提升。由於人們更長壽,老年人比重因而提高;另一方面,二次戰後「嬰兒潮」的人口已逐漸步入老年,之後的嬰兒出生率除了部分國家之外再也沒有像嬰兒潮那麼高,因此全球步入老化。老化現象在台灣更加嚴重,台灣年輕人的遲婚、不婚、同婚,以及婚後遲生、不生,都使幼年人口增加顯著遲緩,因此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

面對著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要有因應的對策。政府相關部門雖訂有長短期的各項措施,但社會大眾若思維僵化,則只是按表操課、等因奉此,難有真正的效益。面對逐漸甚至快速老化的社會,要緩和老化氛圍,甚至維持年輕動力,下列的僵化思維是必須徹底根除的。

首先要根除的是「銀髮歧視」。對於老年人,社會上有相當高比重的年輕人存有僵化的預設立場,認為老年人除了動作不靈活之外,也觀念陳腐、思想落後、知識不足。曾有大學教授到資訊月會場,想在現場比較幾款高階運算筆電的功能,以決定科技部研究計畫補助採購的電腦機型。現場的販售人員看到他滿頭白髮,先問他會不會使用電腦,知道他會用電腦之後,告訴他:「你們這種年紀,電腦只是用來處理電子郵件,作文書處理就夠了;我們今天展出的都是高階電競款式,都超過你合用的,你不用在這裡浪費錢。」老教授把他的需求規格開出來之後,販售人員才知道遇到高人。未來類似這種場景的事件可能層出不窮,年輕人先不要有「銀髮歧視」的預設立場,社會上老少族群才能和衷共濟。

另一種僵化思維是「資源錯配」,只求立即解決當下問題,沒有長遠規劃。有些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齡從職場退下之後,覺得還可以服務社會,便去社會服務機構、慈善機構等單位擔任志工。他們並不是為了賺取另一份薪水而來,只是認同機構理念,想要有所貢獻。然而,他們對機構的運作並沒有深入的了解,機構對他們的專長也沒有仔細的評估;而且多半的社服、慈善機構經費不充裕、人手常短缺,短缺的人手常是需要體力投入的工作,因此常以機構短期所需,委派新來的志工擔任搬運、整理等高度體力投入工作;這些新志工從工作單位退休時,不乏是單位的中高階主管,動腦比動手更有相對優勢,體力也不如從前,動作遲緩卻需快速運作,因而老人家有適應上的困難,也降低機構整體的效率。資源錯配對於機構與志工都是損失。

在部分老年人方面則有「倚老賣老」的僵化思維。許多老年人自認為「自己吃過的鹽比年輕人吃過的飯還多」,誤把經驗當作知識,只用負面的角度評斷年輕人的創意、用批評的態度論斷職場人士的成就。他們習慣於緬懷於過去的榮光,數算自己的功勳;甚至在社群媒體的群組裡面,同溫層的夥伴相互取暖,敵愾同仇。有些不甘寂寞的,仍想維持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雖然已經不在其位,自己也不再充實進修,還在各種場合大放厥詞,此種現象已經不只是思維僵化,更是「周處除三害」的最後一害了。

社會老化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象與進程,思維僵化常是人們不易覺察的病態與困境。年輕人以為碰到「老番顛」,覺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老年人以為碰到「小魔頭」,看到滿街暴走族橫行無紀。彼此都覺得對方在路上逆向行駛,都想矯正對方。

台灣科技之父李國鼎先生曾在一場演講中,拿出一個十元硬幣,告訴會眾說:「如果你看到的那面是人頭,我看到的這面就是十元。我們的角度不一樣,看到不同的圖案;但請記住,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十元硬幣,不要因為觀點不同,影響我們對事實的認定與包容。」(講詞大意,非逐字稿)。面對一個加速老化的社會,我們需要相互包容、去除我執;認清社會的本相,包容他人的觀點,儆醒檢討自己是否有從前未覺察的僵化思維。

(工商時報)

 

 

中時社論》高齡化社會 善用智慧老爹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311003663-262101

台灣人口老化問題快速惡化,內政部公布老化指數指標今年2月首度破百,達到100.18,代表老年人口超過幼年人口。根據聯合國世衛組織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台灣於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老化速度加速,今年2月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達13.33%,預期明年將步入「高齡社會」,2026年就會躋身「超高齡社會」。

人口老化不是台灣社會所獨有,但台灣在全球老化浪潮中卻顯得速度驚人。先進國家從「高齡化社會」跨進「高齡社會」,需要50年或更久,台灣只花了24年,為什麼台灣人口老化如此之快?

過去50年,台灣人口主力是1946至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當時一個家庭養育6、7個孩子很常見,450萬名嬰兒出生,讓人口結構年輕化;跨過2010,台灣生育率降到貼近1%,幾乎是全球最低,加上嬰兒潮世代年齡陸續進入老人門檻,反映在人口結構自然是老化飆速。依據人口結構及出生死亡率的動態現狀,預計2060年台灣老年人口將接近40%,可能是全球老人比率最高的國家。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令人駭然,但趨勢不能扭轉,必須嚴格檢視進入高齡社會準備是否周全,答案令人憂心。蔡總統上任前提出「十年長照2.0計畫」,承諾建構完整的長期照顧體系,讓失能老人與身心功能障礙者獲得適切的服務;去年新北市新店私立樂活老人長照中心火警,造成6死28傷慘劇,殷鑑不遠,日前桃園龍潭長照中心又發生4死11傷重大火警傷亡,連防火、防災都做不好,還奢談優質。政府能力有限,無論建立制度、財源籌措,長照才剛起步,至於老人醫療照護、銀髮生活圈打造、社會尊老體制等,在在不足;更關鍵的是,老人族群對「老」的認知不足,更遑論正確配合社會老齡化的巨變,做心理及生活的調整。

老齡化加速,最直觀的憂心,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年輕世代的負擔。目前6.5個工作人口撫養1位老人,可預見的日子會降到平均1.3位工作人口「揹」1位老人,會不會累死下個世代?尤其營養及醫療進步,銀髮族退休後的平均餘命不斷拉長,看到年輕世代愈來愈辛勞,自己還能泰然頤養天年嗎?

台灣明年就將進階為「高齡社會」,準備不足部分需立刻補上。首先是對老的認知,不僅是銀髮族,更是全民都亟需建立正確的態度。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滿65歲即是老人,但人均壽命日益升高,台灣甚至已超過80歲,是不是仍應固守「老」的舊定義?或是根據社會客觀狀況調整?

其次是退休年齡的延後。認為65歲已老,應該蓄山羊鬍含飴弄孫,是上上世紀的觀念。進入21世紀,65歲仍值壯年,身體、智慧、經驗都還處於顛峰狀態,看到年輕世代撫養老人負擔沉重,理應發心幫忙,續留職場絕對行有餘力。持續的人際接觸,保持耳聰目明、愉快的心情,也是對生命的正能量,人生每個階段都不可或缺。就公共政策層次而言,延後退休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力,更可減輕政府退休給付財政壓力,舒緩年輕世代的負擔。

科技進步速度非常快,延後退休年齡必須先建立終身學習制度。對銀髮族而言,「活到老、學到老」更顯珍貴。終身學習可適時接觸新的事物與知識,不但能豐富生命,獲得新知後也能對工作與社會更有貢獻;換個角度看,終身學習不斷求新求進,較容易遺忘「老」這件事。老人學的研究早已發現,銀髮族看病多是心理問題;忙得沒時間生病,省下唉聲嘆氣的時間,也減緩健保的財務壓力。

人類老化經過「健康亞健康失能」3階段,失能後即進入長照範疇。WHO十餘年前開始倡導「活躍老化」概念,希望拉長生命健康時間,延緩進入失能階段,關鍵政策正是延緩退休、終身學習及參與社區活動。數據顯示,台灣失能者平均臥床時間長達7年,歐陸國家則只有2週至1個月,原因是活躍老化落實得徹底,也減少了長照的財務負擔。

正面且正確面對高齡社會,追求《高年級實習生》智慧老爹境界,將讓社會和諧、永續。

 

抱狗狗蹓躂? 結婚生子吧

2016-11-22 00:16聯合報 莊勝榮/律師(台北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121021

台灣人口驟降,無疑已是國安問題,但年輕人不婚不生,能奈他們何?

專家預測,台灣經過四十年後,人口將降為一千八百萬人左右,屆時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四十%,台灣變成人少老窮的國家。政府應該拿出辦法及早預防,熱愛台灣的青年,不必多說,just do it,結婚生子吧!

人口稀少,國民的經濟生產力相對減少,消費力當然也減少,國民生產毛額也減少,經濟力下降是必然的。人口少,缺乏勞動力,產業外移會更加嚴重,雪上加霜。沒有生產力、勞動力、消費力,哪來國力?人口稀少,幼稚園倒,國小到大學乏人問津,也跟著倒。台灣還有未來嗎?想到這裡,不想外移的年輕人不害怕嗎?

熱愛這塊土地的人,別天天喊一些做不到或只能做不能說的事,辦些正經事吧!督促政府拿出具體補助生育方案,放寬外籍人士移民措施,建立親善的小孩環境,塑造歡樂的氣氛,讓年輕人敢生、願意生;製作影片讓年輕人意識到未來,進而願意生子。

看到小孩圍著圈圈玩,這才是美麗人生。瞧瞧別人的小孩,依偎著父母撒嬌,這才是精彩人生。年輕小伙子抱著狗狗蹓躂,固然悠閒,但缺少小孩鬥嘴或撒嬌,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奮鬥打拚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年輕人結婚生子吧!萬事莫如生子急,這是國家大事,也是你我他的大事。

 

開放外籍生移民 降低老年化衝擊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684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3-12 02:19聯合報 周南山/台大土木系兼任教授(新北市)

台灣人口老化程度嚴重,再加上少子化,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其實解決人口老化問題,最有效率且成本最低的是仿照美國,吸收年輕菁英的移民政策。

培養一個嬰兒至就業,經濟成本至少二、三百萬以上;時間成本要廿年至廿五年(還不計不願就業的媽寶和宅男女)。另外,還要考慮的是:由最近的吸毒殺人案件可看出,真正具生產能力的可用人才,恐怕只有七、八成而已;其餘無工作能力、遊手好閒,甚至作奸犯科、吸毒殺人的也不少。這些人對社會的危害,也需列入益本比考量。

美國的移民政策,除了基於人道的夫妻、父母、子女、兄弟等予優先永久居留權外,更鼓勵促進經濟的投資移民,和專業人士移民。台灣過去留學生大量在美國工作,靠的多是這一移民規定。外國學生(多半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替美國省了廿年的培育成本,也豐富了美國文化。外國學生來美國求學繳高額學費,表現優異的給一點獎學金,就可將全世界優秀人才網羅,大家還爭先恐後申請專業移民(第三優先)。

加州矽谷數以萬計的資訊軟體人才,約有一半是來自世界各國移民(包括賈伯斯)。美國大學教授大約三、四成是來自國外,有些科系 (尤其是數理工醫)甚至白人老師反成了少數。這些優秀的移民對美國經濟貢獻卓著,但未聞美國青年常滋生的吸毒、槍殺事件,也替美國節省大量的前期培育經費,是聰明的移民政策。

或許台灣的薪資沒法像美國,吸引大量一流移民。但台灣治安良好、物價低廉、交通便利、健保優良,及人民友善,被國外雜誌評比為適合居住的國家,應可吸引優秀的移民。

目前香港居民大量湧入台灣,即為明證;但香港移民多係以投資身分進來,年齡偏高,若能開放各國留學生畢業後給予十八個月的實習簽證(比照美國的做法),或直接給予三年工作簽證,相信各國(尤其東南亞)留學生會有很多人申請。

工作簽證期滿後,若經用人單位推薦且經審查確屬台灣需求者,即可授予永久居民權。如此一來,豈不解決了人口老化、少子化、經濟發展等多方面之問題?

這些優秀移民對台灣國際化(包括新南向政策)都會有很正面的效益。何況若有機會移民,必可吸引更多優秀的外籍生留學台灣,解決目前大學招不到博士生的困境,更可提升大學學術水準和國際化程度,可謂一石多鳥。

蘇東坡園中草木詩有云:「種柏待其成,柏成人亦老」。何況種柏未必能成柏。移植已成材的龍柏,豈不更有效率?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79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