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8 13:42:09瀏覽267|回應0|推薦0 | |
中時社論》限制人身自由是戒嚴心態復辟2017/7/19 下午 09:19:10
主筆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9005294-262101 行政院最近出爐兩項限制人身自由的新規定, 一是通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草案,增訂文武職高階退離職人員赴陸參加政治活動的規範,罰則相當嚴厲,包括罰鍰、剝奪或停止退休俸及追繳勳獎章。 二是規定支領月退休金的軍公教出境應主動告知前往地區、入出境時間、聯絡電話。 這是近期以來,民進黨政府再一次大開人權倒車。當年以批判國民黨政府侵犯人權起家,解嚴30年後終於完全執政,小英政府卻不掩藏為了鞏固權力,不惜蔑視人權的真面目,也正驗證英國艾克頓爵士「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的名言! 退職公務人員為了旅遊、觀光、參與其他活動前往大陸甚或定居,是旅行遷徙自由,是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如需對退休敏感職務人員赴大陸做限制,也只能做必要的最低程度限制,修正案卻大幅提高限制,已明顯超出「必要」之範圍。 更可議的是,修正案也大大擴充了政府的裁量權。但政府是基於什麼理由給予許可或不予許可,並無法定的明確標準。這種在立法政策心態上,直接把退職人員前往對岸看成應受非議的行為,明顯違反了《憲法》人身自由保障原則,未來若有退休公職人員提出憲法訴訟,恐怕很難通過憲法法庭的檢驗。 政府用限制「參加政治活動」做為管制退休軍公教的理由,如視退職文武公務人員如寇仇,防之如敵人,絕對不該是自我標榜尊重人權的政府所應有的政治態度。這是個隱藏的陷阱,什麼叫做「政治活動」,只是一個漫無邊際的概念用語。試想,對岸任何一位具有黨政職位的人員,不論是親戚還是朋友,晤面表示善意,恐怕都有可能被政府說成統戰的行為,就脫不掉「政治活動」4字標示的政治紅帽子,並被扣發或取消退休金。 尤其可怕的是,這類規定很容易聽由執法者恣意與選擇性執法。綠營人士親中,可以不受限制,非綠營人士親中,就是應受非難的政治活動。這種可以在執法時用政治有色眼光或政治立場區別敵我的法律,特別是用來對付政治上不是自己人的任何對象,正是戒嚴時代法律最被詬病的所在,現在卻又都成為民進黨政府慣用的手段。這不是墮落,什麼才是墮落? 其實,用法律來對付政治上的對手或是他者,是蔡政府上台之後從未停過的手法。推出的第一炮就是《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設置史無前例的黨產會,無視憲法保障政黨的各項規定,無視輿情讜論以及監察院指為違憲的警告諍言,甘冒民主政治裡的大不諱,毫不掩飾地直接對付剛剛在選舉中依法和平交出政權的第一大在野黨,而欲致之於難以翻身的政治絕地。 最近的一個發展是,國民黨因為正在進行行政爭訟,拒絕配合黨產會的即時徵索要求,黨產會竟然出聲恫嚇,威脅要限制國民黨的負責人出境。這是完全漠視法院的存在,不等司法審查終結就要強制執行,也就是一朝行政權力在手,命令就是法律的姿態。而一旦徵索不遂,就要限制住居、限制出境約束行動自由,這與押人討債的心態並無不同。黨產會中頗不乏以保障人權為志業的法律人,怎麼會進入政府之後,所做的竟都是自己曾經批判過的事?豈不是有了權力,就忘了人民的權利? 在通過《黨產條例》之後,接著就是藉用年金改革的名義,拿民進黨向來視為政治異類的數十萬退休軍公教人員開刀,不惜踐踏政府對於他們的長期法定信諾,破毀善意信賴保護原則。當退休軍公教人員行使民進黨在野時最擅長的集會遊行權利,走上街頭抗議年金改革立法的時候,蔡政府竟然架起帶有刀片的蛇籠拒馬。 民進黨在野時向來指為違憲惡法的《集會遊行法》,妨礙集會遊行甚於保障集會遊行,現在直接加強使用帶刺帶刀的蛇籠拒馬,根本將行使集會遊行基本人權的公民當作敵人,這難道不是又回到了戒嚴時期的統治作風? 這些都是這1年來真實上演的場景,唯政治是問,唯權力是賴,眼中只有敵我沒有公民,講政治不講法治,取得了權力就忘記人民的權利,回顧台灣民主法治的來時路,真有今夕何夕之感!執政者再不深思檢討,幡然悔悟,台灣人權保障與法治的前景只怕極其黯淡!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8930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7-18 02:57聯合報 嚴震生 美國NBC老牌主播布羅考(Tom Brokaw)在一九九八年時著書向一九二○出生的世代致敬,指出他們在青少年時經歷過經濟大恐慌,然後在一九四○年代初期,參與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在歐洲擊敗了納粹德國,更在亞洲終結了日本軍國主義,並在戰後勇於承擔國際社會的領導角色,建立了世界新的經貿秩序,也成就了美國的霸權。基於此,布羅考稱之為「最偉大的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 中華民國或許也曾經有過最偉大的一代,或許這個世代仍未出現,但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這一代有機會成為台灣史上最幸福的一代(The Most Blessed Generation),但在年金改革之後,我已沒有這樣的把握。 我們是戰後出生的第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苦難,兒童時期台灣經濟仍然百廢待舉,還接受美國的援助,但因為少不更事,即使物資並不充裕,仍然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中學時代,台灣經濟逐漸改善,雖然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外交受挫,在國際社會遭到孤立,國家的存活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並非不知道這些,但身為威權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更專注升學問題,畢竟當時升學率奇低,有幸考取大學,不僅能取得未來就業的門票,也算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 當我們成為大學生時,台灣的經濟正在起飛,加工出口區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但更重要的是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外銷產品,為我國賺取了大量的外匯,更創造了所謂的「台灣奇蹟」。我的同學在大學畢業後紛紛投入職場,即使我們可能是台灣人數最多的戰後嬰兒潮,但似乎並沒有人浮於事的問題。許多同學在貿易公司任職,幾年後就自己創業,成為老闆。無論是在哪一個行業,薪資都是不斷地成長。當今薪資遲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情形,在當時絕對難以想像。 成家後,父母成為照顧幼兒最可靠的幫手,讓這一代能夠無後顧之憂地拚事業,購屋置產,我們也以孝親金及對他們晚年的照顧來表達感恩。或許因為兄弟姊妹眾多,因此個人分擔一些責任,並不感覺吃力或是喘不過氣。 我在大學畢業後選擇出國,並在讀完書後繼續工作近十年才回到台灣,錯過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但還是感受到民主化後的台灣,人民對未來充滿信心,認為「明天會更好」。我們辛勤工作,一轉眼就要進入將要退休的年紀。原本認為退休後,可以不需要靠孩子,自給自足地有尊嚴度過餘生,成為台灣史上最幸福的一代。 然而,最近台灣因為年金改革所引發的爭議及帶出的政治氛圍,卻讓我們不再有此確信。個人是沒有十八趴年資的國立大學教授,廿五年退休後的月退俸原本就未達目前薪資的一半,而不是許多汙名化公教人員所宣稱的八、九成,但即使這份不到五成、勉強可以養老的基本生活費用,還要成為執政黨掠取的對象,讓我們在退休後將逐漸淪為下流老人。 然而,執政黨所做的不僅是劫貧濟己,而是不斷製造世代間的矛盾與仇恨,讓年輕人忽略他們目前的困境是出自於政府的無能,反去怪罪於上一世代的「享受」,完全不清楚這是一個轉移焦點的手法。如果他們持續被誤導,未來我們還能享有具尊嚴的長照嗎?更可悲的是,他們該如何面對一個只曉得分化、卻不懂得治理的台灣社會?(作者為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聯合筆記/解嚴30年後的鐵拒馬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8928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7-18 03:08聯合報 蕭白雪 當G20的領導人在德國漢堡的新音樂廳裡欣賞著貝多芬快樂頌時,場外大批抗議團體與警方爆發嚴重衝突,有些社群上流傳的照片,當晚的漢堡宛如進入戰爭般遭到轟炸。 市區裡不少商店被砸、馬路上數十輛汽車被燒毀、抗議團體對員警丟煙霧彈、丟石塊等暴力事件,事後統計約五百名員警受傷,兩百名左右暴力抗議分子被捕,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漢堡市長都為此招來不少批評。 抗議團體與警方的類似衝突,在歐、美許多大型活動中並不罕見,德國事先甚至派出反恐部隊、也從其他地區調派警力支援維安,卻仍擋不住要求公平貿易的反對聲浪。 德國警方對此次抗議的處理方式引起不少批評,許多民眾要求漢堡市長要為此次嚴重衝突負責下台,不少政治人物更指責警方鎮壓示威遊行手段過當,是導致此次暴力衝突的關鍵。 回頭看看近來國內的總統維安爭議,為避免總統車隊再遭反年改團體突襲,最近警方將總統行程維安列入最高級,不僅動用大批警力、劃定大範圍的交管範圍,攔鞋網、拒馬都成總統出訪行程必要設備。 更別說總統府、官邸周遭,近來不只有重大陳抗事件,連迎接友邦元首,博愛特區都得因維安而大範圍淨空,在博愛特區內工作的不少資深法官、檢察官,進出時總免不了搖頭說:好像回到戒嚴時代。 立法院周遭的鐵拒馬近來幾成常態性設備,各式的鐵拒馬架起時,更被諷刺像在作拒馬特展。 抗議政府的不只反年改團體,前瞻計畫與預算、礦業法等引發許多社運團體的反彈,儘管總統府派人四處說明、安撫,仍有學者大搖其頭,社運、環保團體會不會再走上街頭,誰都不敢保證。 警方的大範圍警戒區,或能成功阻絕抗議團體與蔡總統的近身接觸,卻也讓蔡總統陷入聽不到人民反對聲音、只有同溫層的孤立情境。 台灣在解嚴後,社會、民心都較以往開放、自由、多元,警方對總統的維安卻仍只會祭出隔離反對人士抗議聲浪的老招,拒馬與攔鞋網成為總統到各地如影隨形的背景,不啻是解嚴卅年後的最大諷刺。
聯合/內閣再不改組,台灣將泥足深陷 2017-07-18 02:5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9347?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蔡政府上台半年,林內閣頭重腳輕的「空心」現象即已難以遮掩,民眾負評不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表面上看,蔡總統還在四處發表演說,行政院還在賣力拼湊前瞻建設預算,立法院藍綠還在臨時會熱烈攻防;實際上,總統的演說越來越空洞無力,行政院的前瞻預算紕漏百出無法取得社會信任,國會的藍綠拉鋸也只是在虛耗時光罷了。原因很明顯:這個寡頭領導的政府,因能力不足與結構不良,已撐不起其應有的責任和正當性。如果蔡英文不改變領導模式,內閣不重新改組,這個低聲望政府勢將把台灣帶到令人憂心的境地。 嚴格而論,蔡政府上台半年,林內閣頭重腳輕的「空心」現象即已難以遮掩,民眾負評不斷。然而,主政者不知是自恃英明或過度傲慢,僅微幅調整了勞動部、衛福部、科技部等部會人事,卻對備受批評的政委及國防、交通、經建閣員呵護再三。今年五二○,蔡英文的滿意度已跌破三成,這原是她調整內閣人事以求力挽狂瀾的機會;但她卻放過自己的機會,對於民眾的不滿視若無睹。這樣的表現,像是那位當選總統時三呼「謙卑」的女士嗎? 蔡英文對林全的倚重,除了兩人情誼深厚及專業互補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林全不是具有個人野心的政治人物,他只是單純以「輔佐者」角色出任閣揆,不會對蔡英文構成任何政治威脅。如果換作是民進黨內其他派系人物,例如由賴清德或陳菊出任閣揆,即可能因手腕輕重而出現複雜的政治問題,影響蔡總統的威望。也因此,儘管綠營及獨派內放話不斷,林全的地位始終安然無虞,不受民調低迷的動搖。 問題是,蔡總統和林揆間如此親密的信賴關係,從國家發展和責任政治的角度看,卻導致了極不健康的影響。這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觀察:第一,當林全將閣揆的角色自貶為總統的「執行長」,整個行政院的功能即受到了局限;即使閣員有再多的創意發想,或有任何與總統不同的想法,都立刻遭矮化或排除。我們看一年多來內閣的表現,除了「執行」,只剩下「宣傳」的功能,完全沒有因應變化主動出擊的能力,主因正在於此。 第二,內閣中「大政委,小部長」的奇特設計,讓隱身幕後的政委主導跨部會決策,不僅嚴重侵奪了部會首長的職權,也使得「權責相符」的原則遭到破壞。例如,前瞻計畫主要是政委張景森操盤,但內容粗糙的指責卻落在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身上;經濟部長李世光能見度極低,原因亦大同小異。此外,蔡總統不時直接指揮閣員,大政委直接對局處長下達指令,都造成行政系統的指揮混亂,更嚴重的是權責歸屬不明。 第三,當內閣的信任度已滑落谷底,蔡英文卻因為她和林全的交情,而遲遲無法果斷調整內閣人事;這種膠著拖延的狀態,除犧牲了政府的決策品質,也讓國家陷入一種前行無力的茫然狀態。林全內閣剛組成時,被外界批評為「老藍男」內閣;時隔一年多看,林內閣的主要問題其實不在「老藍男」,甚至可以說某些老藍男協助蔡政府穩住了若干局面。真正的問題在,蔡總統的領導方式出現嚴重「偏重」與「偏聽」,卻拒絕回應問題提出解決,因而讓政策與社會現實一直脫節下去。 從一例一休再修法的延宕不決,從前瞻建設計畫的草率粗糙廣受質疑,卻猶要硬闖,從兩岸關係的驟變而一路惡化,人們看到蔡英文總統的兩個特質: 一是行事作風固執,二是缺乏自我修正。 這對照她對內閣改組的態度,寧讓失去發動能力的行政院繼續讓民眾失望,也不願務實調整內閣人事以求挽救,實在是一個危險的傾向。這究竟是她已無法聽取民意、回應民意,或者是她欠缺政治判斷能力? 內閣改組或許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想想政經泥足深陷的台灣,蔡英文到底想把國家帶向何方?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