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資訊長是過時產物 彭蕙仙》AlphaGo與包粽子 中時專欄:朱雲鵬》棋王被失業,然後呢
2017/05/29 12:37:33瀏覽297|回應0|推薦1

 

 

我見我思:周韻采》資訊長是過時產物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16006208-262104

我見我思:彭蕙仙》AlphaGo與包粽子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528002763-262104

19歲的世界棋王柯潔3度與AlphaGo對弈敗北,賽後不禁哭泣說,自己跟AlphaGo的差距太大了;「棋聖」聶衛平甚至開玩笑地說,想贏AlphaGo,只有拔掉電源一途了。

AlphaGo先後打敗李世石和柯潔,顯示電腦藉由人工智慧技術的演算能力,在圍棋應用領域已經勝過人腦,而此刻距離AlphaGo正式推出江湖,也不過才17個月的時間!

目前全球圍棋界引頸期盼的,就是被認為是圍棋界新聖經的AlphaGo自我對弈時期的60張棋譜,因為這60張棋譜,將可能改變人類下圍棋時,一直以來的思維,而AlphaGo所屬的DeepMind,已宣布每次會釋出10張。不少圍棋界人士認為,如果認真研究AlphaGo的這些棋譜,可能會令棋藝跳到另一個境界。原來,棋仙也者,是一台機器,人類要跟AlphaGo學習,那麼,瑪麗雪萊的夢魘已成為事實了嗎?

事實上,機器的人工智慧已逐漸在較高層次的工作上取代了人力。例如摩根大通開發了COIN,這是一個金融合約分析軟件,可以代替律師「審查」商業合約,這套軟體工作10秒所完成的工作,相當於人手36萬個小時。

人與機器,究竟孰為主體?

我試著以7個階段來觀察人與機器(人)的關係變化:

1、19世紀,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開啟了人類對科技的恐懼,人類擔心會製造出一種自己最終將無法控制的東西,也就是機器人。

2、1995年,尼葛洛龐帝在Being Digital一書裡預言:「21世紀,人類將會發現他和機器說話的時間不少於、甚至多於他們和其他人類說話的時間。」

3、1999年,羅賓威廉斯主演的電影《變人》裡,「人」是機器人的進化可能,機器人很羡慕人類,一直想要變成人;這時,人類可還是相當有自信的呢。

4、2001年,《AI人工智慧》這部電影,機器人有血有淚、有智慧;而有感情的機器人是人類心中最深層的恐懼,因為人類自認優於機器人的,就在這裡。看到機器人有可能會超越、駕馭人類,人類從機器人手中奪回控制權的戰爭開始了,於是大量撲殺機器人,而機器人則無奈逃亡。

5、2002年,MIT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羅德尼‧布魯克斯的著作Flesh and Machines說,我們將活在「人中有機器人,機器人中有人」的人機一體世界。

6、2013年,《機器人與法蘭克》給了高齡社會一個盼望:由機器人擔綱長照的工作,就不怕少子化的問題了。

7、《駭客任務》的2199年,地球的主人換成了機器人,人類則被迫活到地心,並且成為機器人的能源。

前6個已經實現,AlphaGo讓人想像,第7個階段似也逼近。

為了傳承母親的味道,今年端午節家人一起包粽子。關於包粽子,機器當然可以做得比人好,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花時間聚在一起包粽子?也許是為了在那過程中一起分享回憶、歡笑,甚至互相吵架,指責「你包的不對!」

 

中時專欄:朱雲鵬》棋王被失業,然後呢

再戰AlphaGo 柯潔認輸
世界棋王柯潔對戰AlphaGo,3戰全敗。(美聯社)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著名勞動經濟學家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日前在上海一場研討會中表示,現在主要的820種職業中,估計未來會有超過1/3的人類工作被機器取代;但是經濟體系會產生其他工作需求,所以人們不需要擔心。

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可以安定人心,實際上,調整的成本恐怕超過我們的想像。經濟體系會因為機器人的出現而產生新工作機會,但這些新機會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和被取代的工作大不相同。教育和職業訓練體系必須洞燭機先,做出適宜的調整,才可能造就未來工作所需要的人才。

對製造業而言,機器人的來臨,並不只是以機器的動作來取代人類的動作。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連結的智慧系統,一般稱為工業4.0。

每部機器人所處理生產步驟的過程,其數據進入生產智慧系統,然後由此系統進行分析,再對機器的參數進行調整。所以機器人也是收集數據的管道,成為大數據分析的耳目;整個系統不斷學習、不斷精進,來追求生產效率的極大化。

在此過程中,傳統生產線上的工人,還有管理工人的領班或主任都被取代了,這些員工很難到其他工廠找到類似原來的工作,因為所有的工廠都在做同樣自動化的轉換。新系統創造的工作機會是機器人生產事業的工程師、智慧生產系統程式設計師,以及管理這些工程師的人員。

最有可能實際發生的是大部分失業的工人繼續失業,其中一小部分工人重新進入學校或職業訓練,獲得新的技能。在學校,大部分系所都來不及調整,訓練傳統工人或管理人員的課還在繼續上,畢業生不容易找到工作,而新系統所需要的技能,或其所對應的科系還沒有建立,或只少數學校建立,畢業生奇貨可居。

這就是「調整成本」,也就是皮薩里德斯對經濟學主要貢獻的領域。這個調整成本可能比皮氏在演講中所描述的要大得多。英國在工業革命前夕的19世紀初葉,紡織機器大量取代傳統紡織工人,又由於拿破崙戰爭造成物資短缺、物價上漲,引發了大規模的工人抗爭活動,史稱盧德(Luddites)運動。

前後5年間,紡織工人破壞機器、攻擊管理人員的行為,從原來諾丁漢地區傳染到全國各工業地區,形成大規模的暴力抗爭。最後政府必須大規模動用軍隊,才得以平定暴亂。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機器人取代人工的速度和範圍,可能不會像當年英國工業革命前夕那樣劇烈,但對其調整成本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尤有甚者,所謂機器人時代必須擴大解釋為人工智慧系統時代,才能準確描述未來可能發生的變革。也就是不一定要有一個機器人的實體,而是人工智慧可以成功扮演人的功能,進而取代相關的人力。

近日谷歌所發展人工智慧下棋機器人AlphaGo,打敗世界各國好手的類似新聞,以後將在各行各業開始出現。事實上,很多系統的運用已經問世。在醫療上,IBM所發展的Watson解讀了幾乎所有醫學期刊文章,而將其變成一套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在美國等地開始被醫院採用,作為醫師診斷的輔助資訊來源。

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或在可預見的未來即將發生在許多行業,包含銀行、保險、理財、健康管理、長期照護、建築、居家安全、食品追蹤、紡織產品、交通等。它們可能無法取代服務顧客的第一線人員,但它們會是所有在第一線服務人員以及後台人員不能不仰賴的智慧系統。

所以,人工智慧對於行業的滲透率,可能超過想像,幾乎可以用另一場革命來形容。莫怪本月初美國《華爾街日報》邀集百度的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和矽谷奇點大學傑科斯坦(Neil Jacobstein)教授座談,與會者說過去有關人工智慧將造成另一場工業革命的說法,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兌現,但現在看起來很可能成真。

一旦成真,再來改變教育和職業訓練系統就來不及了。我們應當未雨綢繆,現在就開始做出改變。幾乎所有應用型科系,都需要接受該科系領域裡智慧管理的訓練和課程。

例如銀行和保險,學生應當了解此領域智慧系統的設計、原理、功能及既有的重要應用;再如旅館管理,學生應當了解旅館智慧管理系統、訂房系統和相關的建築智慧管理系統。各科系均需加聘同時具備資訊專長與科系領域知識的教師,才能開得出這些課程。只有這樣,才可以讓畢業生和接受職業訓練的學員,快速而成功地適應未來的社會。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349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