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5 09:47:06瀏覽367|回應0|推薦0 | |
旺報微評》舊手機也是寶2017/6/5 下午 07:25:23
言論部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5005283-262103 《人民日報》報導,大陸目前約10億部廢舊手機的存量,回收率卻只有2%左右,令人咋舌。 廢棄手機電池中含有許多不可分解的有害金屬,一旦過長時間不使用,電池裡的化學物質會外洩,即使掩埋焚化,仍然會對環境造成傷害,最終隨著循環危害人體。 其實手機中許多金屬可以回收利用,然而提煉成本較高,目前回收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市場,政府可嘗試推出優惠政策,吸引廠商投入手機回收,未雨綢繆,既維護環保,又能創造新的市場利潤。
經濟/杜絕商業間諜 台灣當自強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88119?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27 02:5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法務部長邱太三親自到科學園區主持「營業秘密內控措施與犯罪偵查作為」會議,中科四月下旬剛辦完,五月十一日預計在竹科和廠商面對面座談,希望透過修法嚴格制裁非法竊取營業秘密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余承翰/攝影近來科技廠商營業秘密外洩案頻傳,科技業人心惶惶,法務部為了安定民心,部長邱太三親自到科學園區主持「營業秘密內控措施與犯罪偵查作為」會議,4、5月分別在中科和竹科與廠商座談。 政府已看到商業間諜對企業的危害問題,重點是要拿出具體措施,不能讓問題懸而不決。 邱太三部長向與會企業主管及法務人員說,「2013年以來,檢調單位偵辦57件營業秘密案件,有27件起訴,僅兩件判決成立」。聽到這樣的數據,企業老闆們的心都涼了,違反「營業秘密法」成案少得可憐,根本不能發揮嚇阻效果。 政府有決心保護企業營業秘密,由調查局與檢察署成立「快打部隊」。然而,就目前營業秘密法起訴案件定罪率不到8%的情形,不管成立什麼部隊,最後也只是讓九成以上的商業間諜嫌疑者,吹著口哨輕鬆走出法院。台灣的產業界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不斷挖角台灣員工帶槍(產業技術秘密)投靠,心中充滿焦慮,但目前政府的作為,只會讓產業界的焦慮繼續加深。 商業間諜的低定罪率是台灣獨有現象?還是全球普遍的情形呢?事實上,韓國的商業間諜犯罪定罪率是台灣的十倍。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2015年所發表,「營業秘密流出對應手冊(韓國)」登載,2007到2010年之間,韓國營業秘密侵害案一審審判有116件,其中無罪判決為24件,有罪判決為92件,定罪率高達79.3%。台灣是不到8%,韓國卻高達八成;台韓之間相差十倍的商業間諜定罪率,顯示兩國的產業保密制度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值得好好探究。 據法務部檢察署的說法,商業間諜案不起訴處分及無罪判決主要有三因素:欠缺合理保密措施、營業秘密不特定與欠缺秘密性。 這三項的前兩項可歸結於企業本身沒有做好平日的保密措施,後面一項則顯示企業與司法單位需要多溝通營業機密的定義。 就前兩項因素來說,許多台灣企業專注產品開發,卻因為缺乏法務部門或者保密意識,連最基本的保密契約都沒有讓員工簽署,一旦員工帶走研發過程的「精華」到大陸企業就業,企業將員工告上法庭,光「缺乏合理機密管理」這一因素就注定企業敗訴,將研發成果奉送給紅色供應鏈。 台灣低定罪率的重要癥結之一在於企業沒有建立好平日的保密措施,但是這不只是企業的問題。以韓國為例,韓國政府早在六年前就幫助企業建立有公信力的機密保存平台,此措施若以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降低企業未來商業機密訴訟的交易成本。 韓國專利資訊協會(KIPI)的營業秘密保護中心(Trade Secret Protection Center),在2010年就開始「營業秘密存證服務」。企業可以用相當便宜的方式,將經營秘密以PDF文件上傳到KIPI的專門網站保存。 上傳之後的檔案內容即被視為商業機密,萬一日後發生法律訴訟,企業可以調出PDF文件以及上傳日期,來宣示企業的權利。韓國開辦此服務後的三個月,申請件數就超過3萬件,顯示此服務非常符合企業的需求。 我們建議,政府應該將產業營業秘密保護視作消防制度。好的消防制度絕非只有建立火災發生後的快速滅火部隊,而在事前的消防宣導、消防設備的設置等平日準備更是重要。 同樣的,台灣要改善低定罪率的情形,除了成立快速打擊部隊外,應該學習韓國政府,輔導企業建立平日良好的保密體系,也可以考慮建立官方的企業機密保存平台,讓企業一旦發生訴訟,可以利用有公信力的政府平台,來證明自己擁有企業機密的正當性,增加訴訟成功的機會。 以台灣當前的保護營業秘密制度,如果有一個歐美高科技企業,考慮在台灣與韓國之間,選擇一處設立先進研發中心,就研發機密保障的觀點,一定不會選擇台灣。
觀點-死啃法規 談什麼創新?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5000021-260202 政府有義務要維持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但有時為了一些消費爭議案,從嚴解釋法規、加強管理,恐不利市場的發展與創新。 資訊發達、網路便利的今日,消費者隨時可以查到自己想要的資訊,想購買任何商品,都可以先上網比內容、比價格,再作決定,業者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勝出,往往有多些創意、多提供附加服務或內容,讓消費者覺得划算,才可能增加業績。 電信業者銷售手機或平板電腦時,往往會增加一堆「加值服務」,如贈送3個月或一年的KKBox(線上音樂網)、低價加購周邊配備,每月一杯咖啡或一份午餐費用,可參加保固專案等,消費者在買手機同時,要簽一堆契約書,除了綁話費、手機買賣合約外,還有一堆加值服務的同意書要勾選。 這次爭議可能就出在消費者忙亂中,聽到是免費或低價的都勾選,未仔細注意內容。有某家電信業者額外送了3個月手機失竊險,之後產險公司業務人員即與消費者聯繫,因此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誤買保單」。 亦或是保固專案裡,有些可以免費維修,但若真的無法維修,消費者可用1,000元到3,500元不等的價格,置換另一支手機,但消費者可能覺得自己的手機明明可以維修,亦或是不需要加費,因此產生爭議。 政府要釐清的應是電信業者推出相關加值服務時,是否有誤導消費者,亦或是有資訊不透明之處,損及消費者權益,而不是用可能違反保險法的方式,認為電信業者違法。 電信業、金融業都是特許行業,政府當然可用撤照、限制業務來管理業者,但若有消費者爭議,就把業者先打五十大板,也未必合宜,也恐讓業者不敢推出新的業務或創新。 (工商時報)
經濟/厚植製造實力 找回競爭利基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83680?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25 03:2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鴻海集團計畫赴美國投資,董座郭台銘先是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其後中國總理李克強更親赴拜訪,表達希望鴻海加強在大陸的製造與研發投資。在全球都聚焦並拉攏製造業投資時,來自台灣、全球最大的製造廠鴻海,成了美、中兩大國釋出合作善意的優先對象。 只是,當各國政府都積極延攬企業投資設廠,以增加工作機會與繁榮經濟時,台灣卻對留住製造業不甚重視,社會上甚至還存在一股反製造業的氛圍,這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形成很不利的影響。 日前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就發出不平之鳴,表達台灣投資環境對產業界很不友善,台積電計畫在台灣生產領先全球的3奈米製程技術,但光是土地就搞很久,政府還將整個案子「弄成像是很難決定的事情」。過去,製造業是撐起台灣經濟發展的大柱子,如今企業想在台灣投資設廠,卻有諸多有形無形的障礙要克服。追究根源,最核心的問題是,社會上持續有一股很強的意見,認為製造業是「毛3到4」,利潤極低,而且硬體製造沒有軟體平台有價值,還會造成汙染危害環境。 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想在台灣投資製造業,不僅要面對民眾的長期抗爭,也要通過冗長的行政程序,導致建廠遙遙無期、商機延誤,不然就只能出走海外,讓台灣的投資動能與經濟發展都受到嚴重衝擊。 事實上,製造業是台灣在全球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國內企業最頂尖的前三強,包括市值最大的台積電、每股獲利最高的大立光、營收最多的鴻海,都是以製造結合研發為核心,這種領先優勢是長期扎根的結果,在可見的未來,也將持續是台灣競爭力的主軸,只有繼續努力精進,才能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台灣還有許多不打自有品牌、與客戶一起成長茁壯的企業,常被稱為「隱形冠軍」,即使是先進國家如德國、瑞士或日本,也都是產業與經濟的發展主軸,許多後進國更是百般努力卻求之不得,台灣有幸建立如此扎實的基礎,在資通訊產業擁有眾多的隱形冠軍,若是坐擁寶山卻不知珍惜,是相當可惜遺憾的事。 其實,小國寡民的台灣,原本就不可能什麼都做,只有把資源放在最有相對競爭力的地方,把優勢發揮到極致,才可能在全球產業版圖搶得一席之地。當然,聚焦發展製造與研發,不代表台灣不能發展品牌、軟體平台或應用服務等領域,但即使要投入到這種其他國家更具優勢的領域,也應思考如何與台灣的硬體與製造優勢結合,否則難以開創出具差異化的競爭利基。 環顧當今全球科技產業的生態模式,類似台灣採取與國際大廠分工合作的例子,以色列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論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大數據分析等,以色列一直扮演歐美大廠在科技研發與技術的供應商角色,許多創新公司都成為歐美授權或併購的對象,近來在農業科技、網路安全、海水淡化等技術,甚至成為中國積極拉攏的淘金寶庫,這種與全世界當朋友的合作模式,值得台灣學習效法。 因此,在台灣標竿企業鴻海、台積電、台塑等陸續宣布投資海外時,政府除了要理解企業為何這樣做,也應思考要採取何種因應策略。其實,企業進行全球布局時,為了接近客戶或市場,投資海外是很重要的一環,政府不應該限制,也無法限制,反而應該給予祝福。 但是,政府仍然要採取適當措施,例如以較佳的稅賦、研發抵減等優惠,讓企業優先將技術開發、高階研發等核心放在台灣,至於只仰賴人力密集、低度研發的企業,就讓他們自然淘汰外移,不必強留,如此才能厚植台灣製造實力,讓台灣持續保持競爭優勢。
可口可樂關高雄廠 裁員百人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2483575?from=udn_ch2cate6644sub7241_pulldownmenu 圖/經濟日報提供 可口可樂高雄廠。 圖/取自官網分享 百年可口可樂今年大瘦身,裁員行動已波及台灣,高市勞工局透露,該公司準備關閉高雄廠生產運作,部分產能遷至桃園廠,並裁員近百名員工,僅保留高雄80個倉儲物流人員,負責南台灣配送業務。 台灣太古可口可樂昨日回應,因應台灣市場環境變化,內部經過長期評估認為有必要調整供應鏈,因此決定將高雄廠產能移往桃園,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遷廠。 目前高雄廠主要生產玻璃瓶、果汁與碳酸飲料等,桃園廠配合遷廠作業,也將會增加產能與產線,高雄廠員工則可選擇到桃園廠,台灣可口可樂也提出優離與優退等選項讓員工選擇。 高雄廠遷廠完成後,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將出售廠房土地,未來高雄只剩物流、倉儲與營業所,繼續提供中南部經銷商、通路等客戶相關採購需求。 成立超過100年的可口可樂公司,受到全球吹起減糖飲料風影響,加上主要市場宏觀經濟下滑,整體銷售不佳,據了解,可口可樂在全球有10萬名員工,預計2018年將砍到剩4萬人;美國集團總部上個月才宣布擴大成本撙節計畫,再度裁員1,200人,占總部員工比率達20%。沒想到這個月就延燒至台灣分公司 。 高市勞工局表示,今年3月間,該局已接獲台灣太古可口可樂高雄廠員工通報,公司方面正著手進行關廠事宜,經向其管理部門查證確有其事。 據可口可樂說法,該公司近幾年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其產品在台灣市場銷售呈現明顯落差,北部銷量占整體的六、七成,而南部可能因農業縣市居多,銷量卻一直沒起色。今年決定展開關閉高雄廠生產運作的瘦身計劃,將把現有產能遷往桃園廠,同時減少人力配置。 首先,針對生產線的120個員工,將以北調桃園和辨理優離退方式處理;而歷經兩次勞資協商會議,並進行員工個別面談後,分別簽下同意書,確認99人將領離退金去職,另有21個員工,則願意轉赴桃園廠工作。 人力調度及離退作業將分別在今年10月和明年4月進行。至於高雄廠區的80個倉儲物流人員則留職,負責南台灣配送業務。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