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握無人機產業起飛契機 還在談平台經濟嗎?失敗的國產化 竹科頻傳人才帶槍投敵 拿機密換薪水
2017/05/03 10:01:01瀏覽271|回應0|推薦0

 

經濟/掌握無人機產業起飛契機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3943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03 02:2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根據報載,今年8月將在台北舉行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預計將有143國、1.2萬位運動員及隨隊人員、家屬來台,為防止恐怖攻擊,國安局已聯繫國際友方協助,獲正面回應。同時也請中科院支援,屆時將出動無人機協助世大運期間的維安工作。

事實上,無人機在安全及國防上的運用已有多年歷史,而且有不錯的成效。近幾年來隨著感測、定位、無線通訊以及數據分析運算等方面的技術突破,和關鍵零組件成本的大幅降低,帶來廣泛的產業機會,以及全新的應用領域與消費體驗。

舉例來說,目前已有許多垂直行業利用無人機搭配感測器與分析軟體進行相關的巡檢任務。例如電信業透過無人機對電信基地台進行損壞檢查、對體育館進行區域訊號檢測、找出基地台訊號被干擾的原因,並查看基地台上是否有鳥窩存在等;而電力公司針對電塔傳輸電線進行監測,太陽能公司找出太陽能板異常狀況,精準監控農作物生長狀況,以及保險公司透過房屋受損檢測以利保險理賠等。

除了各垂直行業對無人機之應用需求日益增加,許多國家的公部門也逐漸關注到無人機的機動性與功能性,進而開始導入以輔助任務的執行,讓民眾日常生活之違規事件無所遁形。例如執法單位於高速公路使用無人機進行交通監控,除可即時了解路況,也可對違規駕駛者進行空中抓拍,其中包括:違規占用路肩、違規停車、違規倒車等,更可對無人機之監控情況在網路媒體進行全程直播。

此外,又如西班牙政府有鑑於當地民眾常出現土地申報不實、更改土地用途卻漏報、建築物改建未申報、建築增建卻漏報等問題,因此透過無人機查緝民眾房產申報不實之逃稅案。從2014年開始迄今,西班牙政府已成功查獲超過160萬戶房產申報不實;稅款若全部收回,估計可為西班牙國庫入帳近13億歐元。

展演及娛樂產業的應用更是方興未艾。透過無人機重新定義煙火秀與燈光秀感官體驗已是目前業者關注的新方向。未來娛樂產業將可藉由無人機為其表演服務注入智慧化,進而拓展智慧娛樂新商機。

例如Intel利用該公司500架無人機升空編隊表演燈光秀,其中展現Intel與500字樣,打破同步操控最多無人機之世界紀錄。

新創公司Drone Racing League則仿效F1賽事舉辦無人機競賽,提供規格統一之無人機供操控者比賽使用。操控者們配戴第一人稱視角眼鏡控制無人機,最先穿越各種障礙者即可獲得優勝,積分最高者將獲得全球最佳飛手之殊榮,引爆全球賽機之熱潮;大疆創新更與臉書合作,提供用戶航拍直播服務,創造社群新的體驗。

回到台灣,觀察無人機在台灣的發展現況,整機部分,中國大陸業者大疆創新已是全球市場的領導者,其他也有已掌握關鍵飛控軟體與整機開發的業者,台灣目前以中小型無人機為主的生態,在技術能量與智財權布局、關鍵零組件掌握度等條件已落後,難以在消費性市場擁有發展空間,朝商用市場布局應是較為實務的方向。

在晶片業者部分,整體而言呈現各自發展的狀態。由於無人機未來將是物聯網重要的載具,目前產業發展非常需要政府或者大廠出面整合,提供更多資金與研發誘因吸引上中下游共同投入。

此外,政府也可以思考納入國安、民航等單位之意見,完備法規面讓產業界有清楚方向,並鼓勵由大型電信業者、系統整合商或晶片業者,以籌組聯盟的方式,邀請國內無人機業者、關鍵零組件與軟體開發商共同投入。選擇適合台灣發展的特定垂直應用領域,在特定試驗場域內精進無人機技術與應用面的整體解決方案,藉此形成具台灣特色的無人機產業。

 

中時專欄:李學文》還在談平台經濟嗎?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502005984-262104

近年來,我偶爾受邀目前最紅火的數位創業發表會當評審,聽過不少案例,而其中圍繞在平台方面的創意,總讓我覺得不安。有投案代表說,有一個很棒的點子,想做台灣所有雲端服務的雲端服務平台,也有的說,我想要做一個服務整個校園,像是臉書那樣的社群平台、我想做某某領域雲端運算的平台等等。

平台不是甚麼新鮮事,互聯網成為顯學以前,便有各式各樣的商業行為在所謂的平台上發生。倒是當數位匯流已然深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數位無遠弗界的特性,使得平台可以瞬間匯聚成為全球勢力,從此,平台不再只是實體世界的intranet遊戲,而變成跨國的超級巨獸了。

在多年之前,無論是文章或是演講,我經常鼓勵年輕人從平台面去思考創新創業的可能,但近年卻少提了。時間點大概是2006年吧,我個人覺得Youtube 算是一個平台發展的里程碑,再加上2007年匯流載具iPhone的成功,跨國性的數位平台從此漸漸開始進入春秋戰國期。

爾後臉書、Line、Netflix、Line、Snapchat、Instagram、Uber、Airbnb接著露臉,同時,中國亦出現了許多「原生」平台,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至此,所謂的平台,基本的使用者數門檻是以億起跳。

上述的那些創新點子,假若是真的是好想法,平台可以很輕易地將其抄襲,納入體系。如前述服務整個校園的社群平台,在既有的臉書中,可以用一個社團或粉絲頁輕易取代,因為,該校園內早已有足夠多的人使用臉書了,你想從零開始建立一個校園的社群媒體,能成功嗎?

就數位匯流井水可以輕易犯河水的融合特性來說,理論上,各種應用服務或數位內容,將時間拉長而言,大者恆大,最終全世界僅會存留單一個平台。之所以能夠抗拒單一化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作業系統上的隔閡,現有的iOS、Android、Windows三大陣營,我們很難想像那一系完全吞併了另兩系,成為舉世唯一;

語言上的隔閡,最起碼也有英語系,中語系,或其他大語系的,很難 「一言九鼎」。

搜尋引擎併了影音平台,社群媒體崛起,與搜尋引擎平起平坐,客廳裡的OTT TV正在蠶食鯨吞傳統有線電視市場,後起之秀的分享經濟,成為平台的明日之星,幾乎沒有甚麼平台或應用服務不能被併。

我認為,在台灣十年前左右,你說有個平台夢,是可能的,不是因為你真的可以做到世界級的平台(不要自我欺騙,那是跟政經國力、人口消費力強相關的),而是,至少你有機會可以做出一個典範,讓真正的霸權平台注意你,再用好條件把你吞了。因為於其時,正是所有欲成其大的平台需要快速擴張使用人數之時,從零開始抄襲,時間成本太高,不如直接吞併改良。

Google收購了前競爭對手YouTube便是一例,當時,市面上並非僅有YouTube一家提供視頻服務的公司,Google便有自己的Google Video,但由於YouTube的風頭遠遠蓋過了Google Video,Google採用收購的手段得到YouTube,Google Video於2012年8月20日關閉,所有遺留下來的內容都作為私人影片被轉到YouTube上去。如今,再言平台也太不實際,概因全球的平台勢力已大致抵定了,新創者應該想的是,如何鎖定某個巨無霸平台,為其量身打造獨到的跨領域技術或服務,它的價值可能不輸你所想要建構的平台。

近日完成了A輪6000萬新台幣融資的台灣新創團隊CloudMile便是一例,CloudMile 擁有機器學習與大數據技術,是台灣少數成為Google Cloud Platform(GCP)亞洲頂級合作夥伴的新創團隊之一,他們脫穎而出,便因清楚地鎖定Google雲端技術創業,而且是唯一將GCP當成核心項目經營的團隊。

這個理路放在新媒體領域也通。新媒體一詞存在太久,如果這麼些年來,集全球如此頂尖的媒體及科技人才,都無法成就一個堪稱成功可證明其獲利的營運模式,我們幾可斷言,新媒體想要做為產業一途,根本不可能。但,again,如果我們設定的新媒體創新,不是自己想做一平台勢力,而是為某平台提供他們沒有的新媒體溝通模式,那倒是可行的。

創業有時候真的不只在於點子好不好,而在是否能審時度勢。在數位匯流已成熟的國際賽局中,其實,為平台提供策略性服務可能比自創平台重要許多。

(作者為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我見我思:葉家興》失敗的國產化

回響熱烈 Gogoro駛進柏林
Gogoro將與德國博世集團BOSCH旗下新創公司COUP強化合作,在柏林服務的車隊數量將擴增為5倍。(Gogoro提供)

蔡政府上任即將屆滿一年。這一年來,國產化、機艦國造、綠電國產化,成為政府朗朗上口的口頭禪之一。

扶植國內產業,提升本國業者的競爭力,放諸全球,是本土型政治人物的願景。川普大力推廣「美國製造」,希望將產業留在國內,將工作機會留在美國,近日成立白宮創新辦公室,建立基礎建設轉型專案、創造製造業工作機會等措施,和當前台灣打算透過前瞻計畫推動大型投資專案,包裹「國產化」的目標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國是一個以創新、技術、品牌為核心的國家,且擁有廣大的國內市場,「美國製造」帶動藍領階級工作機會,將原本外移的生產移回國內。然而,台灣的國產化政策,則可能是一種畫地自限的反誘因作為,令業者只見政府補助款,只想滿足國內的小小市場,而未能大力投資於研發,將眼界放寬到廣大的海外市場。

以電動巴士為例,政府曾要求電動巴士要在2016年達到國產化比例50%,推動7年來卻進展緩慢,國內迄今累計多達近60輛、幾乎全新的電動巴士,因妥善率欠佳且安全堪虞,被迫停用報廢。工業局將政府的補助與自製審查率連結,導致業者難以取得補助款。獎勵國產化無可厚非,但應該作為終極的策略目標,而非綁手綁腳的初始限制。台灣內需市場不大,但過去40年來在3C、智慧型手機、半導體在全球擁有一席之地,憑藉的是優異的創新整合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並有能力將技術帶往海外,成為許多國家的投資主要來源之一。

如今在失去先行者優勢的電動車能源領域,要求外商技術移轉,但實質上對方也看我方的市場潛力規模。因此學得皮毛的業者,頂多在本地市場練兵,希望未來反過來成為可以技術輸出,似乎緣木求魚。

政府應該效法韓國模式,鼓勵支持有打世界盃能力的品牌企業走向國外,以厚實的技術能力打造消費者使用黏性,上下游的產業鏈自然就會被帶動起來。台灣有許多優秀的廠商,具有良好整合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如被富比士網站評選為百大「物聯網」新創事業全球第七強的Gogoro,短短兩年在市場造成炫風,其性能佳的電動機車以及電池交換系統,在成長趨緩的交通運輸產業中令人眼睛一亮。

政府高喊南向政策,就應預見東南亞龐大人口對機車代步的需求及其對環保標準的前瞻思維,並大力鼓勵Gogoro等電動車業者邁向東南亞。與其要求其使用品質與技術皆落於人後的國產化電池,可能因步上電動巴士的後塵而作繭自縛,還不如打造一個獎勵創新的環境,讓有能力運籌帷幄的業者在全球大展身手。或許有一日,有競爭力的企業自能打造新的產業鏈,成為台灣的另一個經濟亮點。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

 

商業間諜為錢 被用完就丟也無所謂

https://udn.com/news/story/7318/243930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03 00:20聯合報 記者蔡昕穎/新竹報導

檢調指出,台灣低薪環境是人才「一挖就走」主因,對岸以「台幣兌換人民幣」誘人薪資挖角,法制鞭長莫及也造成商業間諜「僥倖」心理,「反正要被定罪,難如登天」。連日本企業都笑台灣廠商說,「我們員工的忠誠度比你們強太多」。

此外,獵人頭公司跨國獵才,台灣擁有研發能力、專業的高端人才成為覬覦對象,除中國大陸,還有人才流往韓國、日本企業。不少高端人才在高薪誘因下,帶頭、帶團出走,每次只要談到營業秘密,總有業者苦笑說「根本防不勝防!」

「台灣薪資環境如此,有機會可以少奮鬥好幾年,誰會跟錢過不去?」園區職員坦言,有同學被挖角到中國,當他們身上的技術被榨乾、挖空,即被找理由開除、資遣,「但就算是用完就丟的拋棄式對待,看在錢的份上,還是有很多人向現實低頭。造成國家利益損失?這不在我們考量範圍,不吃上刑責就好。」

相關人士說,公司的人資部門也是獵才重點,因為「人資部門主管最清楚哪個單位在執行甚麼工作,敵營想挖走關鍵研發團隊,問人資主管就好」。

依營業秘密法第二條規定,不是眾所周知訊息,並因其秘密性而具有實際或潛在經濟價值者,都屬於營業秘密範圍。法條訂得明確,實務上卻處處碰壁。檢調人士指出,科技公司與檢調互信基礎薄弱,內部人才遭挖角訊息一旦公開可能衝擊公司股價,「競業禁止條款」又僅針對特定層級以上人士設立,都讓現行法令難以發揮作用。

 

 

竹科頻傳人才帶槍投敵 拿機密換薪水

https://udn.com/news/story/7318/2439313?from=udn_ch2cate6639sub7318_pulldownmenu

2017-05-03 00:20聯合報 記者蔡昕穎陳妍霖/新竹報導

「公司內部重要研究資料,就快要被帶出國了!」一名人士面色凝重、十萬火急奔向新竹市調查站求助,看似連續劇才有的商戰諜報情節,是新竹科學園區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狀況。

近幾個月來全台灣違反營業秘密法案件頻傳,工程師帶著內部研究資料跳槽外國公司幾乎成了「為自己加薪」手段。台灣人才與研發成果外流,情況比想像更嚴重,「帶槍投靠」敵方陣營狀況,像溫水煮青蛙,造成台灣上億美元起跳的經濟損失,新竹去年就發生近廿件,受法律制裁者卻掛零,今年至四月底,已有四件進入司法調查。

新竹地檢署昨依背信罪嫌起訴一名台積電已離職的徐姓工程師,徐去年底受中國大陸上海華力微電子延攬,今年初離職前,涉嫌影印台積電有關廿八奈米晶圓製程的營業秘密資料;華力微公司現正全力發展廿八奈米製程晶圓代工業務,等於是台積電的競爭對手。

台積電表示,徐姓工程師於二○一○年到職,工作內容與廿八奈米製程晶圓無關。今年一月份收到徐的離職申請,並發現徐在公司內部有異常使用影印機的行為,發現徐影印的是廿八奈米晶圓製程,徐承認印製資料,台積電緊急將相關資料交付檢調查辦,並開除徐。

中國大陸近年致力發展晶圓代工,獵才公司鎖定竹科大廠,頻繁挖角台灣高科技人才及團隊,幾家晶圓代工龍頭大廠都被滲透,園區科管局人士透露,礙於公司形象、股價連動等影響,「遇到了只能低調再低調」,更怕進入公開審理會對公司造成二次傷害。

相關人士直言,獵才公司提供高額薪水挖角,條件是「帶來原任職公司的相關資料,依據資料珍貴程度,薪水級別有所不同。

「會被抓到的是笨蛋!」另名業者透露,真正有意「出國就業」的工程師,會長時間研究相關數據、流程甚至失敗歷程,都早被記在腦海,離職後,不會立刻至中國新公司赴任,先找藉口到中國去賣雞排、做生意。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189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