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5 23:51:24瀏覽952|回應0|推薦5 | |
自己看書看著看著, 看到了蔣勳的 "孤獨六講", 就像余秋雨敘述的一樣, 手上有不同的書, 自己在業餘的閱讀上, 讓自己的喜好恣意選擇, 讓每本不同的書, 碰碰自己的興趣. 讀著 "孤獨六講" 也頗契合. 其中幾段書摘分享. 廣義的儒家文化, 因為重視倫理之間的相互關係, 會壓抑個體的孤獨感, 使之無法表現. 漢武帝獨尊儒術以降, 儒家文化就是正統文化, 為歷代君主所推崇, 祭孔成為君主的例行性行程, 儒家文化不再只是一種哲學思想, 因為政治力的滲入成為 "儒教", 而成為維持群體架構的重要規範, 連孔子也莫可奈何, 在這樣的情況下, 孤獨感是破碎的, 個體完全無法與之抗衡. ( 過與不及的問題 ) 幸好, 我們還有老莊. 老莊是比較鼓勵個人孤獨, 走出去的思想, 在莊子的哲學裡, 明言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一個人活著, 孤獨地與天地精神對話, 不是和人對話, 這是在巨大的儒學傳統中的異端, 不過這個了不起的聲音始終無法成為正統, 只成為文人在辭官, 失意, 遭遇政治挫折而走向山水時, 某一種心靈上的瀟灑而已, 並沒有辦法形成一種完整的時代氛圍. 邏輯 (Logic)一詞源於希臘文Logos, 就是"不同"的意思. 你從正面, 我從反面, 以後才能"合", 才有思考可言. 如果只有一面倒的意見, 思考便無由產生. 我相信, 好的文學要提供的就是一種 "觸怒". 孤獨與寂寞不一樣. 寂寞會發慌, 孤獨則是飽滿的. 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 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這個獨, 李白也用過, 在 "月下獨酌"裡, 他說: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 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 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 所以我說孤獨是一種福氣. ( 佛家說的 清福 ) 語言與文化習慣有很大的關連, 在希臘文化中有修辭學, 邏輯學(Logos), 後者更是希臘哲學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所以, 你可以看到柏拉圖的哲學就是對話錄. 即是語言的辨證. 在西方, 語言訓練從小開始, 你可以看到他們的國會議員說話時, 常常會讓人覺得嘆為觀止( 看看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更可以有此觀感 ), 然後納悶 : " 怎麼搞的? 我們立法委員不會有這樣的表現?" 相對的, 孔子要求人的內在多於外在, 如果有人講話講得很好聽, 就要進一步觀其行, 行為若不相符, 他是無法接受的. 春秋戰國的九流十家並不是都否定語言的重要性. 公孫龍, 惠施的名家學派, 說的就是希臘人的邏輯學. ... " 白馬非馬".. 就是語言學. 莊子: 你看, 魚在水裡游, 多麼快樂. 惠施: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莊子: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儒家文化不講究語言的精準性, 基本上儒家的語言是接近詩的語言, 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悟, 把語言簡化到一個非常單純的狀態. 人類的語言文化可以有兩種極端的發展, 一端是發展成為詩, 另一端就是發展為法律條文.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