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14 20:35:19瀏覽938|回應0|推薦4 | |
配合兒子要上大學, 想要給他閱讀典籍的學習胃口, 慫恿他去看俾斯麥傳, 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等, 近期再次翻閱鈕先鍾教授1976年所編著 "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 給了兩個兄弟幾段經典的分析與評論, 看來有點成效. 我自己看著看著也重溫了 180 頁. 其中有段跟工作有關, 特別摘錄內文如下, 成為一個自我的reminding. 那是第三篇 戰爭的計畫 中 談到老毛奇的軍事革命, 鈕先生的精采評論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盡管十九世紀號稱為和平的時代, 但並非說在這個時代中沒有戰爭. 事實上, 十九世紀中葉的戰爭對於西方軍事思想的發展而言, 其重要性在許多方面都是不亞於拿破崙戰爭. 盡管對於拿破崙的興趣仍是歷久不衰, 但是對於老毛奇在德國所推動的軍事革命卻似乎不太為歷史學家們注意. 這也許是因為日耳曼的軍事革命是一種在軍事組織中的革命. 其結果為用一種新方法來解決軍事問題. 所以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而不像拿破崙那樣的多采多姿. ... 毛奇的最大貢獻可以引用英國數理哲學家白頭教授( Hitred North Whitehead)的話來加以說明: 在軍事科學的領域中, 也正像一般的科學一樣, 最偉大的發明即為對於 " 發明方法 "的發明. 有了這種方法, 於是許多難題也都可迎刃而解. 普法戰爭之後, 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先後採取了普魯士式的軍事制度, 包括短期現役的徵兵制, 參謀本部, 和陸軍大學等等一整套在內. ... 也許參謀本部制度的最重要特點就是其中所有的成員都受過一種嚴格教育, 使他們對於情況的分析和判斷, 無論在戰略或戰術上, 都能遵照一種統一的思想典型. ... 總而言之, 參謀本部在整個軍事組織中實為核心的核心, 而參謀本部軍官則更是精華的精華. 以上所云當然只是概括之論, 大致說來, 當時只有德國才可以說是非常接近此種理論標準, 至於當時其他各國雖然都是趨向此種路線, 但其成就比之德國卻有很大的距離. 為什麼參謀本部在德國能夠獲致較高的地位和較大的權威, 當然與人的因素有關, 毛奇的三戰三勝 (普丹, 普奧, 普法)替他的後代開創了鞏固的基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從中的體會是 1. Methodology ( 與 Organization )的重要, 診斷與分析問題, 提出對策, 讓組織運作與調整機制健全的重要性. 這也是我這次去參加 ISPI 2013 Conference 看到1980年以來的 Human Performance Techonology 架構與 Behavior Engineering Model ( 6 boxes ) 在研討會中被不斷審視, 從Theory, Research 與Practice 的角度不斷驗證與修正的關鍵價值與道理. 2. 變革促動所需的快速戰果, 也透過毛奇7年之間3次勝戰, 強化了普魯士(德國) 像學習型組織一般, 在制度與運作上不斷精進變革 ( Continuous Improvement ), 從而塑造了德國的國家競爭力... 理性的德國一直是理性的我非常喜歡的典型. 這段陳述, 對我有點像畫龍點睛一般, 讓我有了多一層的學習. PS: 近期看完了哈夫納的 "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 對於德國前身的普魯士精神, 更有一番深刻的理解. 近日訂閱了俾斯麥的簡體版 " 思考與回憶 " ( 台灣沒有翻譯, 大陸有翻譯... ), 想要更直接的探索近代最偉大戰略家俾斯麥, 也給予兒子更有深度的素材, 而可以有交談.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