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9 18:43:02瀏覽2625|回應9|推薦64 | |
吃完晚餐,我正趕著要回書房工作,途中聽到有人喊著:「蘇打老師!」。我回頭一看,是一個可愛的大女孩和一個婦人。 我停了一會兒,終於想起來,那女孩兒是以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那時候她才小學四年級,瘦瘦小小的個子,不大多話的一個孩子。雖然她長高了,也變得較成熟了些,但羞澀的表情依然如昔。 「啊,好久不見!」我開心地看著她。 「我們剛剛就看到妳了,看妳走得很快,趕著去上課嗎?」女孩旁邊的婦人笑著說。她是女孩的媽媽。 我們一陣寒暄之後,媽媽告訴我,女孩最近在準備指考,心目中的志願是T大法律系,媽媽說,女孩讀書向來不用她操心,不但成績優秀,文筆也很好,考高中那年國文科是滿級分,作文也拿到高分,雖然基測成績可以選擇北市的明星高中,可是為了交通便利,他們選擇離家較近的社區高中就讀。 「學校離家近,省去交通往返,讀書的時間也會比較充裕,三年下來,她的成績一直都保持得很好,這次學測她的總級分也很高,可是志願校系的成績篩選沒有通過,所以要再拼指考了!」女孩的媽媽說。 我又跟她們閒聊了一會兒,然後就匆匆道別。 一路上,我回想起這個女孩小時候來和我學習時的情景。 她是個安靜、專心的小孩。 無論是和我一起閱讀,或是聽我敘述故事內容,她都能集中精神傾聽。 因為她很沉默,我常常擔心她無法理解,就會多問她一些問題。她答得很好,且有條有理,並且告訴我,她可以開始寫閱讀心得了。 她下筆很快,且文筆如行雲流水,很快的就寫完了一篇文章。 有一次和她的媽媽閒聊,她的媽媽說,女孩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因為夫婦倆工作非常忙碌,又不放心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也不放心請人照顧,所以一開始就在學區附近設立辦公室,讓孩子放學後就可以步行到辦公室找爸爸媽媽,功課寫完了就坐在一旁看課外書等爸媽下班。 「她看書非常快,一本接一本,我都擔心她沒有仔細閱讀。」女孩的媽媽說,「所以我才希望老師能幫忙引導一下。」 女孩的媽媽即使為孩子找才藝班或補習班,也是選擇離家或離辦公室較近的地點,方便陪孩子步行前往。 女孩並不是表現特別傑出的孩子,在讀小學時,無論課業方面或其他才能表現上都很一般,她的父母也無暇監督她的功課,就只是把她帶在身邊,照顧好她的生活起居,不讓她因為父母忙於事業而疏忽相處的時間。相較於其他幾個學生,我覺得她是一個幸運的孩子。 我看過一些孩子,他們因為父母忙於事業,而只能日日與菲傭空守一棟豪宅等待親情的問候,有些夫妻甚至因為工作之故,必須台灣、海外兩地分隔,讓家庭形成「假單親生活」,而與孩子生活的一方(父或母),常常也會因為公忙而無暇關照孩子的身心成長,因此會將照顧孩子的責任交由菲傭或第三者擔負。 許多忙於事業的父母,常因為疏忽家庭而對孩子產生了補償心理。 他們不但給予孩子豐富的物質享受,且為他們安排各種費用高昂的課後學習。而很多時候都是開課的第一天會見到父母來跟老師認識一下(必須由大人帶來上課的小小朋友),然後第二堂開始就只見到菲傭出現了。如果有事要跟父母溝通,還得請菲傭轉告,或用電話聯絡。有時候聽到孩子跟我形容他們的孤獨寂寞時,我常覺得很心酸。 陪孩子成長的過程是要有一定的取捨。 有人會把取捨說成犧牲,這又似乎言重了。 取捨,可以是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抉擇。 取捨,也可以是在家庭裡與孩子之間的最佳距離。 有些媽媽選擇家庭而放棄工作,在家專職教育孩子,這是她的取捨。 但是專職媽媽有時對孩子又會有過多的期望,以致造成孩子過度學習,或缺乏自由成長的空間,這也是需要取捨的。 總之,教育孩子能取中庸之道是最理想的狀態。 不過,我常反思,所謂太過與不及,究竟是個人的標準?還是世俗的認定? 對於甲家庭而言是「太過」的教育,對於乙家庭而言,或許是「剛剛好」呢! 我想起孩子很小的時候,一位教育媽媽不停地叮嚀我,妳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只要認為是對的,就勇往直前努力去做,不要害怕別人怎麼說妳或看妳。 「所謂對的標準是什麼?」我疑惑的問她。 「對妳的孩子成長是好的,不會受到傷害的。」她回答我。 我覺得她說得好攏統。又再問一次。她就說了一則我從小聽過的〈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給我聽。於是,我大概知道她的意思了。 如何教育孩子?這恐怕是許多新手父母的煩惱。 即使當了多年的父母,有的家長第一次與我見面也會向我抱怨,說他們對孩子已束手無策。有時,我見到他們滿面愁容,語帶哽咽地訴說時,我都能感受到壓力已在他們的內心聚積多年,身心狀況也已瀕臨潰決。 「管教要嚴,態度要慈愛。」我是這麼告訴自己。 「把孩子帶在身邊,陪著他一起成長。」我也這樣告訴自己。 陪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許多阻撓和困難,但是,有些孩子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相處的時間,有些孩子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溝通,有些孩子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教導。每個孩子不同,需求也不一樣。 如果無法找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或管教方法來,最後就會像〈父子騎驢〉的故事一般,騎驢不成反被驢騎了! ~~ 蘋果蘇打 2011.5.9~~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