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諦第一義,佛陀不存在?
2012/07/28 10:13:25瀏覽2557|回應9|推薦37

──〈禪宗公案之3

 

昨天,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夫人陳萬水,以72歲的壽算過世了。關於這位「萬水姐姐」往生的時辰,媒體出現兩種說法,分別在中午12點、下午四點,足見媒體的報導,夫人在昨天一共死了兩次。

 

這就夠糟的了,但還不止,這是因為她的死因也有兩種以上的說法,一是大腸癌,一是以前腫瘤開刀後的黏膜並未清除乾淨,造成擴散效應。橫直是「死者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所以,你看,當名人,或者當名人妻子有什麼好的?活,活得不安心不自在。及至人都兩腿一伸了,就連怎麼死的、死在什麼時候,都要被媒體一批不解事的記者拿來議論紛紛。你說,他們有懷念陳萬水嗎?實在講,他們是一邊和同事說笑,一邊寫新聞發稿的。

 

但這種現象,不獨陳萬水為然。就講前幾天吧,我們這個社會也死了個有過吸毒前科的諧星大炳,而且死在異鄉之地、遙遠的北京。

 

也一樣,剛開始傳出噩耗時,台灣媒體也是抓到籃內就是菜的亂報導一通,還順帶對這位曾經帶給台灣民眾多少歡笑的藝人盡情「鞭屍」。看,人都死了,還是不肯放過他,不肯讓家屬有點安寧。

 

如果說台灣社會有病,歸根結柢,不是病在廣大的沉默大眾,而是病在所有的平面電子媒體。對這幫人而言,只有名利心、功祿心、禍亂心,唯獨不存在同理心和慈悲心;即便有之,也是惺惺作態,矯情虛偽得很。

 

然則平情而論,人生了人死了,放眼地球這一器世間,在西方的忘川之水,在中國的奈河橋,每一秒每一彈指每一剎那,真個是形影飄忽相互奔競。你生了,來到這世界上,赤條條;可一旦嚥下最後一口氣了,你還存在嗎?要不要想想,你真的來過這世界?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這固然是莊子寫在〈齊物論〉的一句話,但也直接點出人生、人腦、人心、人意識的生滅斷續相。

 

同時,這也是我在上周末討論「武帝見達摩」這宗公案的文末,所留下請大家共同思考和覺察的一個問題:「誰來掃淨我們心中的垃圾?」

 

實在講,保留在我們腦海中的意識,或者說我們的思想、感受,無不以「碎片記憶」的形式而存在。也因此,就實質的意義而言,都是直接、間接造成我們煩惱和痛苦的垃圾。

 

打個比方吧,家裡的報紙一旦積多了、書滿為患了,府上的尊夫人抱不抱怨?會不會要求你找時間把這堆垃圾清理一下?可怪的是,我們會對外在的環境開口也環保,閉口也環保,獨獨對我們的心靈從不環保,從不曾細想我們心中的垃圾,誰來掃乾淨?

 

準此,佛經讀得比我們更多,知道經文義理比我們還繁富的梁武帝,當然無暇計及於此。特別是先前又讓達摩給碰了一次釘子之後,那還能不出自本能的立刻反彈,再拋出第二個疑問?這就有著「張弓射箭、針鋒相對」的負氣況味了。以是我們看到〈達摩廓然〉這宗公案的下一個對話。

 

「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云:「廓然無聖。」

 

這裡,我們就必須自問了,何謂「聖諦」,何謂「第一義」?

 

前者好懂,指的當然是佛陀本人的開示。

 

至於後者,到了中唐以後,如同中國禪宗一花開五葉般的,也衍生出許多公案的話頭,比如「祖師西來意」、「達摩東來意」、「丙丁童子來求火」,乃至「樹凋葉落時如何」等等生命議題,甚至透過曹洞宗禪法的傳到日本後,變成他們默照禪所宣導的「初心」。

 

什麼是佛陀宣說佛法49年的第一義、初心?

 

但這一切,梁武帝哪裡會不懂?實在講,他已經從第一問的客套式請益,轉而為心理上第二問的不服氣了──朕非好生考考你,難倒你這禿驢不可。

 

結果,達摩當下答得很乾脆。

 

「廓然無聖。」

 

他的意思是,中國很大,地球很大,我們生活的這個器世間很大,大到坦坦蕩蕩無邊無際,可怎麼找就是找不到有佛陀這個人存在──「無聖」嘛。既然無聖,又怎會有「聖諦第一義」可言?無聖,無諦,無第一義,通通沒有,通通都是空的,從來沒存在過。

 

好,問題來了,誰都知道2500年來的古印度,的確有悉達多這位太子,有又名「喬答摩」的這個人出過家成過道,一講起佛經就不嫌煩膩的講了49個年頭。現在是怎樣,菩提達摩居然一口咬定──

 

「不,你們錯了,在我的祖國、我的故鄉,從來沒有這位聖者存在過。你們若堅持一定發生過這件事,請把他找出來給我看看。」

 

有沒有人認同咱們這位達摩老祖師的?

 

有的,上個世紀阿根廷的偉大詩人波赫士,在其全集第三冊第342頁的〈佛教〉一文,就一再呼應古印度這位僧人的主張。

 

但波赫士的知道東方這一佛教思想,卻是透過法國學者的介紹,而法國學者又是透過日本禪家的轉譯。這樣繞啊轉的,中國的禪宗居然已經在1970年代,傳到阿根廷這一位在地球邊陲、南極之上的拉美國家了

 

廓然無聖,正因無聖,以是時間無法抵擋,空間不再阻隔。

 

這樣的解法,對不對?講對的,會被達摩打屁股;回答否的,達摩有到過中國的南京、見過梁武帝嗎?

 

不把「心意識」這種垃圾清理乾淨,是否「但有言說,皆無實義」?什麼時後丟得乾淨了,有無可能「聖諦第一義」的境界,登時出現在眼前?

 

人生了,人死了,不能白走這一趟。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6674265

 回應文章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意境確實甚佳!
2012/07/29 17:20
"山色"表達空無常無我的境界也確實是很殊妙,這是弘一大師出家後應劉質平請求,根據蓮池大師竹窗隨筆短文,重新撰寫之歌詞!"山色"為1936年出版的清涼歌集中,五首弘一大師寫詞之一.弘一大師在未出家前,大力推廣以國學文詞作西樂之歌,反對民國初年時音樂西化而偏廢國學文詞!!
蓮池大師文:
近觀山色,蒼然其青焉,如藍也。遠觀山色,鬱然其翠焉,如藍之成靛也。 山之色果變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長短也。 自近而漸遠焉,青易為翠;自遠而漸近焉,翠易為青。 是則青以緣會而青,翠以緣會而翠,非唯翠之為幻,而青亦幻也。 蓋萬法皆如是矣!
弘一大師歌詞:
近觀山色蒼然青 其色如藍 遠觀山色郁然翠 其藍成靛
山色非變 山色如故
目力有長短 自近漸遠 易青為翠 自遠漸近 易翠為青
時常更換 是由緣會 幻相觀前
非為翠幻 是青亦幻
是幻 是幻 萬法皆然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六條御息所:尤其是看到執著在文字堆打轉的,更累。
2012/07/29 10:38
善哉!

太家週末愉快!



right o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對不起,「近觀山色,... 。」
2012/07/29 07:11
少打了一個字。

right o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To 安心兄
2012/07/29 06:44
安心兄,我更欣賞他遺筆的前幾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還有他的《山色》,「觀山色蒼然青,其色如藍,遠觀山色郁然翠,如藍成靛,山色非變,山色如故。」 那才是他的無我。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29 06:57 回覆:

一併致謝。


北方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安心文
2012/07/29 04:27
得心安

六條御息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2/07/29 03:08

神說人話,人說神話,

看人說話真累。

尤其是看到執著在文字堆打轉的,更累。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注定生死。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廓然無聖------此是答在問處!
2012/07/28 16:30
極大無外,極小無內;法外無聖,聖外無法;無聖無不聖,不一亦不異,故云"廓然"!!
如大佛頂首楞嚴經意旨,於諸境界"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弘一大師偈: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28 16:46 回覆:
謝謝安心兄。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容這回藉文字請教和討論或讓我明些佛義
2012/07/28 16:20
銀老說:"人生了,人死了,不能白白走這一趟。" 如果是獨立句子,沒有前文,一般大概會解是積極努力過一生,過意義人生,不白過。而接前文,這句好像說:把心識打掃乾淨,便清醒自在活過,不會因心髒亂活得胡里胡塗。這樣讀文會意,對不對呢?
而要打掃乾淨,就要悟得能觀空。這是說:周遭固然存在,但一切有生有滅,緣起時有,緣滅消失;看破了這"生"和"有",就看得到"有"也是"無/空",這樣就凡事若因緣不足,或因緣盡了滅了,也能心態安然,因為知空,知了,隨時可以放下,不(固)執着。這即是"了生脫死"了。能存這樣的心境,無處不自在,這是真正的生之樂,是謂"離苦得樂"。(佛陀在古印度所見,覺生是苦居多的)。這樣的人生,貪嗔癡慢都不上身,因為已打掃乾淨了,這些塵沾不上。這樣會意,對不對呢?
前面步步生蓮網友說,明白"因緣和合",就"不着於空有",也正是這個意思,對嗎?
這回,有文字討論的機會,我便試着認真來了解。從前我曾聽得一頭霧水,只覺文字在那裡轉呀轉,心太不靜故吧!
這真是需要靜心的,可能還須經過一番歴煉,在得與失,有與無的苦裡或劇變裡,才悟得透這諦吧。
一個年青人,正感受生命無限可能的時候,那能意會"有無即一"呢?
如果有人看到隨有的可能隨滅,會不會更緊握有,享有,享受,行享樂主義?到無時失去時,也享過了,不枉人間走一趟。反正死了也真空了。會不會有這可能呢?他很難想象一旦貪嗔癡慢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回不了頭,甚至陷進身敗名裂的現世地獄啊。而他看到生滅道理還不悟,是心不夠靜嗎?是心不能靜,所以浮動,所以為短暫享樂吸住了嗎?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28 16:45 回覆:

一個年青人,正感受生命無限可能的時候,那能意會"有無即一"呢?
================

佛陀離家、修行、成道,不也正值年輕,而且還是一國太子?

不要想抓住悟,我們能從哪裡去抓?心外求法,也是迷。

你把這段文字捨了,離其表面的相,就是悟。

什麼是空性?無實無虛也。


步步生蓮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緣起性空, 性空緣起
2012/07/28 11:07

銀老今天這篇文章談到了大乘佛教中很重要的空與有的爭論, 對多數人來說, 三千大千世界萬物的一切, 當然是實有, 只要六根具足的人, 都看得到, 聽得到, 聞得到, 嚐得到, 摸得到, 所以會對佛經說的性空的道理產生很大的質疑, 所以金剛經才說, 得聞般若波羅蜜的人, 不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善根, 而是從百千萬億佛種善根, 實在是一般的眾生不明瞭萬物本自生滅, 所有的實相都是暫時的, 連佛, 一切法, 聖人, 眾生, 都是暫時存在的, 頭髮, 指甲, 身體的細胞, 無時無刻不在生住滅中循環, 所以本來就無聖, 因為性空.

般若經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薩陀波崙菩薩曾問一位曇無竭菩薩: 佛從何處來, 往何處去, 曇無竭菩薩回答:例如拉琴, 聲音的發出不是由琴弦, 琴身, 弓, 手指個別發出, 而是因緣和合才有聲音, 佛的示現也是因為因緣和合, 所以達摩祖師的回答完合契合佛理. 只有不著於空有, 才是第一諦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28 11:33 回覆:
說得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