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4 10:32:15瀏覽3385|回應10|推薦32 | |
三天前,我在這個部落格貼出〈慈濟救災行善,有功德嗎?〉一文後,旋即引來若干網友的熱烈討論,但幾乎都把重點擺在標題的前半段上。 這裡要提醒諸位的是,舉慈濟為例,只不過是拙文3000來字中的兩小段。這就好比我的指頭是在指向月亮,結果加入討論的朋友,卻只對我的指頭很來勁,完全忘記了月亮的存在。 然則話雖如此,卻也足見今日台灣慈濟在救急救災上的影響力,以及這一佛教組織,因此引發的不少爭議,難怪就連證嚴法師自己一再感嘆,「慈濟是台灣最大的弱勢團體」。 要深入討論這個問題,讓我先講個故事。 我們都知道甘地是上世紀舉世尊敬的「印度聖雄」,但這位力倡「不合作主義」的哲人和政治家,其實是個印度傳統文化的保守主義者。例如他認為今世的受苦,是前世作孽之果,因此他始終反對在印度各地廣設醫院,反對紅十字會的各種慈善義舉,理由是這會延緩這一代印度病患、窮人的化解「業報」。更何況治病救急都只能是一時的,以是西方人來了,做完善事了,拔腳就走,但被他們拋在後頭的印度貧病者,卻還是得面對自己的一生困境。 更糟的是,這會養成弱勢者的依賴心,更加危害印度社會。 毫無疑問,甘地的這種觀念,就表面而言,彷彿受到佛教的影響,但究其實卻是婆羅門教的種性思想在發威──你生下來是賤民,就世世代代只能停留在賤民這一階級。你要認命,補償上一輩或上上一輩所欠下的「業債」。要是沒還光,當然來世仍須繼續受苦受難。 但這種看法,卻不為2500多年前的佛陀所認同。 相較於後來者甘地的守舊,佛陀認為種性制度不是一成不變、堅固如石的,帝王會墮落,首陀羅也可飛升,但解脫的辦法不在靠他人幫助,那頂多只是個助力,關鍵在懂得必須自救、如何自救。 再說了,施捨財物以之行善的,本身沒準就是個瞎子,然則以盲引盲,豈不是如入火宅,相偕跳火坑? 必須強調的是,佛陀並不反對行善,也贊成財布施的幫助貧病者;他只是認為這種方法,終究不可能達到「離苦得樂」的終極目標,更反對出家人身有長物。因為如果連金錢都放不下,豈非自陷於貪婪執著之地? 試想,即以佛陀而言,如果真的要靠財物來救助貧病者,又何必出家?他不就是個生來富貴的堂堂一國太子嗎? 而這正是慈濟行善的最大問題,也是昔年世尊所講的「不了義」,乃至嚴重誤導一般信眾對於「慈悲」的認知,原因正在他們的救災救難,物資是有形的,地點範圍再大,還是有限的,和佛法的根本越離越遠。 當知「慈悲」的真正義趣,不在於借重財物的行善,而是以佛法為舟的幫助眾生,從痛苦的此岸達到快樂的彼岸。此即覺悟之理。 反過來講,倘若一個出家團體只一味著重於財布施的救助貧病急難者,豈不是和紅十字會無異,甚且搶奪了世俗慈善團體的救濟資源? 容或這樣的慈濟人多少得到若干福報了,但這個福報也是有限的,豈能有「功德」可言? 然則,什麼又叫「功德」? 設以金庸武俠小說《射鵰》為譬,或問郭靖何以屢屢逢凶化吉?正是因為他和黃蓉一路行俠仗義,此之謂「福報」。可若無苦練武功的過程,他又如何斬妖除魔?所以「打坐練內力、站樁學拳劍」,正是「功德」所在的基本宗旨。 就佛法而言,功德是清淨心的薰修,清淨心的顯現。 遺憾的是,今日的慈濟功德會,一味執著於募款行善。嚴格而言,這哪裡是佛陀當初的教誨? 更讓人嘆惜的是,乃法師本人竟在開示中告訴台灣信眾,「凡入我門者,必有大福報」,這豈非執著於「我相」、「慈濟相」,乃至四相俱立?實在講,證嚴法師所言者,實非佛說。 總之,在一般凡夫而言,捐款行善也,但有餘力誰都能做。不是如此嗎?然則慈濟的身為佛教團體,豈非和世俗無異? 以此可知,這個宗教團體的主事者顯已遺忘佛陀的教育精神,也完全不合《金剛經》的布施空性。準此法師還是出家人嗎,豈非與在家眾無異? 名聲是很可怕的,凡所譽之,哪怕是處於「信地」這一果位的菩薩,都可能因為愛惜羽毛而退轉,況乎慈濟?
●補記:今早因電腦出狀況,在忙著修復之餘,自己腦筋也打結了,以是貼文較慢。中午再讀此文,直是非常不滿意,還請大家包涵。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