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5 09:23:23瀏覽5613|回應54|推薦55 | |
上世紀初,英國有位大詩人 W ‧ H ‧奧登〈 1907 ─ 1973 〉,一生撻伐資本主義不遺餘力,始終為詩而奔走。這位文壇祭酒至死認定,西方文化飽受資本主義荼毒,民主制度必然千瘡百孔。人民在受到科技工業的大舉侵蝕下,心靈日益枯竭。於是,他講出一句頗令當時媒體大為困窘的經典名言: 「語言誕生於詩,不幸死於新聞!」 此話一出,轟動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各國,深深影響有志於從事文學創作的老中青三代。如美國的海明威,寫起小說來,像在寫詩,每個字又硬又靈活,宛如「溪流下的鵝卵石」。他的一生大敵威廉‧佛克納,作品雖若黃河滔滔,挾泥砂以俱下,卻是一字易之而不得。到了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整部長篇,辭藻亮麗靈巧,活像一部一詠而三歎的人類偉大史詩。 然而,海明威和馬奎斯這兩位,卻都是新聞記者出身的,無不深知媒體之病,病在於匆忙、焦躁。為了和迫在眉睫的截稿時間競走,每每來不及深思熟慮,也容不得再三咀嚼,只能信手拈來,隨口亂掰,往往到了印刷成報紙型態,見諸大眾,這才恍悟,原來自己前一天所寫的,滿篇盡皆「狗屎」。 語言誕生於詩,不幸死於新聞。 這樣的狀況, W ‧ H ‧奧登死後 36 年的今天,非但他所預言的西方文化和民主制度的危機逐一應驗,就連他痛恨當代媒體的糟蹋文字,很不幸,在台灣正是方興未艾。 媒體記者的疏懶和傲慢,媒體編輯的徹底智障,幾乎每天都在對台澎金馬各地的閱聽大眾施其蠱而放其毒,以謀殺全體民眾的心靈,做為自己「升官發財」,或在新聞界「更上一層樓」的業績。 這樣的例證,平面新聞刊物天天都出現在大眾面前,電子通訊媒體則一天 24 小時對著觀眾的耳目輪流大轟炸,除非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保持心智清明的狀態,要說不受蠱惑,或因此而不被「洗腦」,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此,我就以今天登出的「地制法」新聞為例,讓我們共同檢驗台灣的媒體,是如何語不驚人死不休,到唯恐台灣人民心靈不死的地步。 凡收視過這兩天新聞的都知,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為了趕在下周立院臨時會前,化解地制法的版本爭議,邀集府院二長和五都出身的立委共同協商、討論,會中更把民進黨的主張也納入一併研議。最後,金溥聰廣泛聽取與會人員的意見,決定不堅持己見,仍採行政院的版本送院會立法。 結果,這樣的消息到了媒體記者和編輯筆下,卻出現極其負面的「政策轉彎」、「大轉彎」、「再轉彎」的內容和標題,讓不知內情的讀者小至產生「誤讀」,大到對馬英九不滿的「錯誤印象」。 但,事實是這樣嗎? 要知任何政策的形成,都會經過一段「爭議」的過程,其間朝野雙方都會 argue 來 argue 去,各持己見;每個主張或版本,同時會併發各種「動機論」、「陰謀論」和「條件論」,謠言滿天飛。這在西方先進民主國家的運作中,從不以為異,對於版本的改來改去,更不會率而認定是「政策大轉彎」,道理很簡單──尚未完成立法的過程嘛。 可這種歐美視為是民主討論的常識,在台灣的媒體記者卻是見獵心喜──好啊,馬英九,這下逮到你了,不罵白不罵。所以,大腦可以不用,報導可以隨便胡謅,只要閱聽率往上攀,廣告能賣得出去就好。至於所謂的新聞原貌,非關所計,反正台灣讀者向來就愛當傻瓜,還愛對馬政府扔石頭。這就是時下流行的「政治正確」。 以上所述,就是今日台灣媒體的真相。在我看來,這樣的怠惰和惡形惡狀,不說沒資格自稱是「第四權」,論其水準,又何異於整日賣假藥給聽眾的中南部地下電台?差別不過在一個有牌照,一個沒執照罷了。 然則我們可以防範地下電台的為非作歹,卻沒辦法抵抗躲在戴著這頂「無冕王」 帽子底下的一票草包媒體人,因為誰都不敢冒犯「言論自由」這面大旗,只能任其宰割而徒呼負負。 語言誕生於詩,不幸死於新聞啊! 設若這位英國大詩人 W ‧ H ‧奧登,如果活在今天的台灣,對於這種媒體人日以毒害人民心靈為樂的景況,也只能感到百般無奈吧。 請問台灣還有唐吉訶德,願意大戰媒體這龐然怪獸或怪異風車嗎?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